话语的嵌入对北京古都意象的构建作用

2014-06-27 01:09王红斌
关键词:明城墙信息熵图文

王红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海淀100024)

一、引言

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城市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于城市和都城的理解,从而实现为北京目前所具有的建筑格局和风貌。这种建筑格局和风貌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显现出北京特有的文化——古都文化。

一个城市诞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且以自己的特色具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特征,如提到北京,人们想到的是“故宫、颐和园、天坛”以及那些残垣断壁的城垣和皇家园林遗址,这就是北京的城市意象,北京的这一城市意象使之区别于巴黎的艾尔菲铁塔、凯旋门以及纽约的“自由女神铜像”。城市意象这一概念是凯文·林奇提出的,他认为“对城市意象的构建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有5个,分别为通道、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1]41,并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1]41。林奇的城市意象被视为结构性意象。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研究“暂且排除地区的社会意义、作用、历史、名称等其他影响性的因素。因为他的目的是揭示形式本身的作用,以便在实际设计中加强形式的意义而不是否定它”[1]41,由此可见,他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属于城市意象的物质方面[2]。

城市意象是城市及其文化的表征,城市意象的构建源于该城市历史的积淀和现时的规划。城市意象的物质方面经常会被我们直观地感知到,不仅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的人们每时每刻在感知着这个城市,而且游客来到北京也同样在感知北京,当他们在感知北京时,大脑中形成了北京的意象,“意象是主观的,一个人的意象不是另一个人的意象”[3]。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表象的,就像汉语中所说的“成竹在胸”,这种感知模式我们称之为“自我感知”。“竹”的意蕴是不同,比如,中国人心目中的“竹”是高洁的,而墨西哥人心目中的“竹”却是“贫贱”的。这种意蕴的来源于与自我感知不同,当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外界信息的介入就会调节原有的自我感觉到的意象。在游客从感知北京到北京意象形成的过程中影响其意象构建的直接因素是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介入,言语在意象构建中所起的作用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的那个著名例子,一个空汽油桶上因标示“空桶”的字样而误导维修工人电焊该汽油桶而致使其发生爆炸。语言属于城市意象的非物质方面。北京的遗址公园是构建北京古都意象的典范作品之一,下面以皇城根遗址公园和明城墙两个遗址公园为例,说说北京古都的意象构建与导游话语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导游话语指的是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图文信息。

二、话语的嵌入对北京古都意象的构建作用

北京的遗迹旅游景点目前有十处,城墙和城楼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遗迹,皇城根和明城墙这两个遗址公园都与城墙和城楼有关系。这两个遗址公园的设计理念是 “在现代城市中复古古代的遗迹”,希望游客“在休闲中感受古今”。因此在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中引入了林奇的对城市意象起关键作用的五个要素,“突出关键地段”,设立了不同的节点,即:“一级节点 4个:地安门东大街节点、五四大街节点、东安门节点、南入口节点;二级节点 3个:中法大学节点、东皇城根南街32号四合院节点。补充节点1个:保留老房子 (公园中唯一保留的建筑)。”[4]88四个一级节点由中心通道贯穿在一起,并且还“借景入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包含了四个景点,无明显节点。相比而言,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设计比明城墙遗址公园复杂。

上面说,导游话语对城市意象的构建有影响,导游话语是嵌入到城市意象构建的五个元素之中的,林奇的五要素可以使感知者产生自我感知意象。嵌入五要素中的图、文信息可以影响到自我感知到的意象,产生调整后的意象或图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是综合标示某一所标示的对象特征的一种方法,它用空位(slot)结构的办法去表示一件物体,每个空位规定该物体的各种属性的价值,因此空位是一个变量。在现代的图式理论中,Minsky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缺席赋值 (default assign)”[3]。依据图式理论,园林设计者设计的导游话语提供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填充图式中的空位,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园林设计者的所期望图式。遗址公园中的意象构成元素中嵌入的图、文的信息的明确度,可以浓缩为四个问号,前两个问号 “是什么?怎么走?”是对遗址公园的整体感知,从而建立起图式的整个结构框架。第三个问号是“领会到什么?”是在结构框架上调整或添加信息。第四个问号“还缺什么?”是城市意象要素中应嵌入的信息但事实未出现,造成了图式中的空位。前三个问号回答得越清楚,第四个问号越少说明城市意象要素中嵌入的图文信息熵[5]①越小,反之越大。下面依次讨论。

(一)是什么?

游客在游览遗址公园时,最关心的是这是一个什么公园。直接信息的来源就是公园提供的公园介绍。

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南入口节点的介绍是:皇城根遗址公园,是城市中心区的带状公园,公园规划范围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西到北河沿大街,东到皇城根北街,南街,规划范围约计74 000m2……。

地安门东大街节点的介绍是:“明清皇城东墙北段,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修建北京城时,皇城东墙在现址以西的玉河西岸,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于此,由此向北延伸至平安大道路中,再折向西即是皇城北墙,皇城墙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24-1926年拆除。2001年5月在此处发掘出部分皇城东墙遗址。依照文献记载尺寸,并参照现存皇城南墙形制局部复原修建,同年9月竣工。”

皇城根公园采用了文字叙述的方式描述皇城根和皇城根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范围,用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来界定皇城根的范围。在人们心目中,典型的城墙是四方形的,皇城根范围用方位词“东、西、南、北”表述符合人的一般认知特征,但是对于游客来说,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东、西、南、北所指称的方位信息熵太大。另外,在以上的导游话语中,如果不是生活在该区域中的人,“北河沿”、“玉河西岸”、“平安大道”等关键性信息的信息熵也会增大。再看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介绍。

明城墙遗址公园介绍:“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是为保护明城墙遗址和内城东南角楼而建的历史名园。它东起内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15.5 hm2(hm2,公顷,作者注),其中城墙遗址及内城东南角楼3.3 hm2,绿化面积12.2 hm2,公园内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一线的明城墙遗址全长约1.5 km,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是原北京城城垣仅存的一段,园内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目前全国最大,北京仅存的城垣角箭楼,也是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

该介绍性文字,有汉、英、日、韩、俄五种文字体式,明城墙遗址公园说了起点和终点是“东南角楼”和“崇文门”,因为配合了图例(图1),图例具有直观性特征,使得上面文字表述的信息熵降低,因此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介绍性图文表表述的信息熵低于皇城根公园的信息熵。

(二)怎么走?

皇城根遗址公园没有指示性标示,但其另一块介绍性标示牌子能使游客了解到皇城根公园的各个景点的分布顺序,以及行进的方向。

“……从南至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南端点下沉广场、东安门遗址展示、公园西侧‘锦绣中华’、喷泉叠水、四合院景观,五四广场、中法大学、林间广场、北段点城墙展示等。”

而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介绍性文字附上了 “图1”,这就给了游客一个清晰的行进路线,弥补了文字介绍模糊性的不足,因此在指示性话语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信息熵低于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信息熵。

图1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全景导览图

(三)领会到了什么?

皇城根和明城墙遗址公园一部分景点使用了图文并茂的介绍性标示。由于受到历史资料的限制,在东安门遗址节点使用了“乾隆京城全图”和“东华门旧图”,而明城墙遗址公园使用了一些北京城墙的旧照片制成壁雕,如下“图2”和“图3”:

图2 明城墙图文标示

图3 崇文门的图文标示

游客单独看“图2”明城墙的壁雕和“图3”崇文门的壁雕时就能分别产生一个明城墙和崇文门的自我感知意象,“图2”壁雕旁边嵌入文字信息对明城墙的修建时间、建筑技术和质料,长、宽、高,现在明城墙的修复时间等做了说明。这些信息和图片所产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能构成一个明城墙的图式,也是一个意象点。“图3”嵌入文字说的是崇文门的建筑时间、曾用名、建筑功能、拆除时间等,构成了一个崇文门的图式,又是另一个意象点。游客在游览公园时,把这一个个意象点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意象链。意象链的明晰度依赖于景点中信息点的分布,皇城根遗址公园和明城墙遗址公园信息点分布的具体情况:在由北向南长2 800 m,宽29 m的皇城根遗址公园里,和公园设计者的主旨相关图文标示共有17处。在四个一级节点的具体分布是,“东安门遗址”共有11处介绍标示,2处图片,占总标志语的81.25%,在园内四个节点中,“东安门节点”节点嵌入的信息量最大,而且图和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通过“乾隆京城全图”中东安门的壁雕以及“东华门旧图”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东安门的建筑风貌,位置等,而遗迹的展示增加了真实感和对东安门建筑的理解,另外与东安门相关的 “皇恩桥”、“展翅”、“地面”、“残墙”等四处遗迹说明,使受众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构建起东安门的图式。而明清皇城东段仅有1处文字说明,占总标志语的6.25%,但如果游客由北向东行进,则很难对皇城东墙及其规模有一个明确的意象。五四大街节点有赞美诗1处,占总标志语的6.25%。从东安门遗址节点之后到地安门节点之前造成信息链上的断点,从而造成信息熵增大,信息点联结出现断点。

明城墙遗址公园从崇文门到东南角楼,全长1500米,共有25处标示,其中有9处图文介绍标示,占总标示语的36%;13处文字介绍标示,占总标示语的52%,3处图文指示标示,占总标示语的12%。明城墙遗址的图文标示的分布,以信号所为中心,由西向东图文标示的分布是:

崇文门:有2处图文介绍标示,2处文字介绍标示,1处图文指示标示。

信号所:有2处图文介绍标示,2处文字介绍标示,信号所和东角楼中间有1处图文标示。

东南角楼:有4处图文介绍标示,9处文字介绍标示,2处图文指示标示。

明皇城遗址公园的图文信息分布从崇文门到东南角楼较皇城根城墙图文信息分布均匀。意象链的构建优于皇城根公园。

(四)还缺什么?

信息的嵌入和信息点的设置是影响到游客意象构成的主要因素,皇城根和明城墙遗址公园如果再有以下三个方面信息的补充,那么园内的话语信息熵会减小。

1.在城市意象设置的同时考虑话语的嵌入。从南入口进入皇城根遗址时,巨石上雕刻“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四时不同景亦不同”,在皇城根公园里,“梅兰春雨”等四个意象是通过植物和雕塑造景实现的,但有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游客对每一种植物都认识,像上面“梅兰春雨”、“银枫秋色”、“松竹冬翠”是通过植物造景而产生这三个景色的。如果设想一个游客除了松竹之外,别的两种植物都不认识,就很难达到设计者所期望达到的意象,因此,适当的文字标注也许能帮助园林设计者把设计的意象传递给游客。同样,明城墙遗址公园点缀了“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四大景点的意象元素,但也和皇城根遗址公园一样,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受众的意象很难达到设计者的期望值。元大都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的做法值得借鉴,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景点,同样也是植物造景[7],但有一块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海棠花溪”四个隶书大字的石碑,背面刻有唐宋两朝诗人咏诵海棠的著名诗句。有了这个“海棠花溪”的石碑,设计者所设计的意象就传递给了受众,这一点可以从网上评论看到,元大都遗址公园的点评有722个,提到“海棠花溪”这个词有56个,占总评论的7.75%。菖蒲河遗址公园的“天妃闸影”的标示词语的石碑也起到了很好的标示作用,菖蒲河公园共有245个评价,4次提及 “天妃闸影”景点,占总评论的1.63%。而皇城根遗址公园共有115个评价,四个景点无人提及。明城墙遗址公园共 173 个评价②,“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四大景点无人提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意象元素中嵌入标示的重要性。

另外在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一些著名的古文化建筑周围未发现标记性说明,如南入口节点“雕塑金石图”西边的“流杯渠”无任何标示。

2.有些节点边界性强,难以借景入园。在去皇城根遗址公园之前简要看了一下有关这两个遗址公园的介绍,说“公园的东侧有中法大学、老舍故居等文保单位,西侧有清代的普度寺、北平军机处、欧美同学会会馆、北京大学旧址等”。“公园简介”也指出,在由南向北行进中,公园的西侧有中法大学,因“中法大学”有一块正对着公园的“文保”牌子引人注目,而且公园的小路在中法大学处边界开放,借中法大学一景点入院,但未发现“老舍故居”等景点。在五四壁雕前停留时也未意识到左边就是著名的“北大红楼”,一是进入五四广场是一个十字路口,边界性太强,二是北大红楼正对着公园无标示牌。另外东安门节点到五四广场节点之间的“叠水瀑布”,如果你一直在公园的小道上行走的话,你会错过这段美景的。在我所看的介绍中说 “在公园内还保留了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1920年建成,为北京市文保单位)”[6]30,我想也许是那座门前写着“书香茶苑”招牌的建筑。如果能在公园的适当位置标示这些景点的位置,或者更艺术地表达这些景点的位置,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设计会更完美。

3.标示性牌子的质料增加了语言信息熵,在东安门遗址的文字说明是雕琢在玻璃面上,虽然玻璃的透光好,利于游客欣赏标示牌下面的遗迹,但玻璃的反光强烈,造成了图文信息的弱化。

从整体上看,明城墙遗址公园中的意象构成元素嵌入的导游话语信息熵较小,信息的分布点比较均匀,这主要源于明城墙遗址公园只有一个节点,而皇城墙有四个节点,同时又要引景入园,造成节点之间衔接上的困难,但如果能考虑以上三个所缺,也许会降低导游话语信息的信息熵。

由此,我们认为,园林的导游话语的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是:1.尽量降低信息点的信息熵。2.信息点应均匀分布。3.信息点链接应连贯。

三、结语

北京遗址公园的建设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部分,一个遗址公园景点设计、道路规划、种植设计、照明设计花了设计师和建筑师很多心血,我们希望园林的话语设计会为以上的设计锦上添花。设计出信息熵小的话语信息,帮助游客更好地构建古都意象。

注释:

① 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

② 以上数据来源于“http://www.dianping.com”

[1]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塞尔J R.隐喻[C]//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魏科.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J].城市规划,2003(9):87-91.

[5]田宝玉,杨洁,贺志强,等.信息论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杨秀娟.北京市以皇城墙遗迹保护为目的的公园绿地建设研究[J].中国园林,2006(11):29-32.

猜你喜欢
明城墙信息熵图文
基于信息熵可信度的测试点选择方法研究
画与理
文化走读元旦专场——走近明城墙圆满举行
明城墙遗址公园梅花栽培管理
一种基于信息熵的雷达动态自适应选择跟踪方法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基于信息熵的IITFN多属性决策方法
泊松分布信息熵的性质和数值计算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