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探析

2014-06-27 04:40黄光辉HUANGGuanghui
价值工程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电工电路模块

黄光辉HUANG Guang-hui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 641000)

(Neijiang Vocationa1&Technica1 Co11ege,Neijiang 641000,China)

1 课程的定位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平台。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和磁路的有关知识,具备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器的使用能力,具备基本的电工作业能力,具备低压电器选用能力,以及使用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手册的能力。

2 教学设计思路

2.1 突出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特点 根据“理论够用,技能强化,重在应用”的教学理念,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模块,设定各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任务,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及学法指导,做好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根据职业岗位和电工考证要求等设置知识点、技能点及教学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基于学生认知过程安排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讲解、练习、深化、归纳、训练等步骤,使学生真正掌握电工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设置为三个层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基本电路实训;综合实训。在项目任务设定时,选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同时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

2.2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知识职业发展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交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利用各模块的技能训练项目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实训使学生具备电工作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电工工具使用能力,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及电路图的分析能力,电路安装测试能力,以及电工综合实训等能力。素质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中要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职业能力就越强。能力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应用。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升华,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呈现。

3 课程教学目标

3.1 总体目标 通过《电工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宽基础、强技能的基本目标。初步具备解决家庭照明电路安装和工厂供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意识。

3.2 具体目标

3.2.1 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基本理论;熟悉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熟悉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能对较复杂的典型电路进行分析;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认识常用的低压电器;熟悉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工作业的操作规程;能够分析计算简单的应用电路。

3.2.2 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熟悉一般电路的分析测试方法;具备常用仪表和常用工具的操作能力;熟悉电路的连接方式;会设计安装家用照明电路;会操作常用电力供电系统,并能进行简单电路的检修;能应用电路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3 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培养吃苦耐劳、团体协作的职业精神。

4 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形式,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听课、思考、记忆、练习、应用等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记、怎么用的问题,全面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主要模块有:电路基础、直流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稳态电路、互感电路。内容基础实用,重点突出,叙述简单明了,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每个模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融合,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模块1电路基础。工作任务: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扩大改装;导线连接;电阻的选用。知识目标: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以及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特点以及两种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掌握电阻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了解独立源、受控源的联系和区别;熟悉万用表的使用;验证基尔霍夫定律。能力目标: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电路;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流和电压;能识别和选用色环电阻;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分析计算电路;了解家用电路。

模块2直流电路。工作任务:用万用表测试直流电路;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测定。知识目标:理解等效概念,熟练掌握无源网络和有源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特别是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熟练应用戴维南定理分析计算电路;加深理解含受控源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计算直流电路;能够正确搭建直流电路;能够使用万用表对直流电路进行测试;能够对二端网络等效参数进行测定。

模块3动态电路。工作任务:一阶动态电路的测量。知识目标:掌握电容和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理解换路定律;掌握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熟练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法。能力目标:能熟练分析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换路定律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模块4正弦交流电路。工作任务:交流电的测量;功率因数提高与日光灯电路安装;三相电路的连接与设计。知识目标: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元件在电路中的特性和RLC电路的特点;掌握阻抗的连接方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谐振电路;了解三相电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三相电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示波器测量交流电路;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和连接照明电路,熟悉家装;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具备分析计算交流电路的能力;能根据要求正确设计、连接三相电路;怎样正确分析实际电路,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模块5互感耦合电路。工作任务:单相变压器测试。知识目标:了解互感和互感电压;掌握同名端及其判定;掌握理想变压器、空心变压器。能力目标:能正确判断同名端;应用理想变压器解题。

5 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倾向和个性化发展。

5.1 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同时,也是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依据,这就需要制定课程的理论考试大纲和实践考核大纲。理论考试全面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点分布广泛,提出了前后递进等级四个层次要求:“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定律、原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实践考核依托项目进程分别考查学生在安全用电、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电器元件选用、实践操作、检测调试等方面的能力,借鉴职业技能鉴定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要突出过程考核,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的综合成绩按照理论与实践各占50%合成。

5.2 建立习题库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习题库。按模块划分,条目有:内容提要、基本要求和学习指导、典型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检测题。通过对课程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基本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习题解答,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并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做好课程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1]陈玉华,李学锋,黄清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郭婺,周洪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3]武友德.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沈许龙.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

[5]罗光伟.电工技能与工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

猜你喜欢
电工电路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电路的保护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糊涂的维修工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