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6-27 04:40张庆华ZHANGQinghua
价值工程 2014年14期
关键词:工程机械常州校企

张庆华ZHANG Qing-hua

(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 213016)

(Changzhou Jiaotong Technician Co11ege,Changzhou 213016,China)

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正逐渐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而常州也即将成为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但在常州的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工程机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能很好适应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不多,同时,一般的机械类职业院校由于资金、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使得毕业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特别是对工程机械原理、构造、维修维护和工程机械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当缺乏。学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进一步拓展常州大交通领域为思路,于200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工程机械专业开设前的调研,学校领导亲自带领相关部门深入常林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前景、专业发展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专业计划、大纲的编写和论证,于2003年开设了“工程机械维护与操作”专业,在开办之初,学校就明确提出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更多地深入企业,认真开展好专业调研,走校企合作之路。

近几年来,该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逐步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专业发展也步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 以企业为母体,即使从零开始也不迟

在“紧贴市场,以企业为母体,追求卓越,创建交通人才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高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学校质量方针的引领下,工程机械专业在开办之初,学校就要求专业系部利用假期和休息日,经常性地走出校园,主动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专业老师带着如何围绕“教好学生、服务企业、回报社会”的专业教学课题,到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生产等一线部门顶岗实践,部分教师还参与了企业管理及产品研发等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可以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收获的“第一桶金”就是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教师下企业锻炼后,在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可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接触到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及早懂得职业教育的重要,及早热爱未来要从事的专业。

在一年的专业筹建过程中,为了尽快完成基本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在企业和学校的想法在初期不能完全同步的情况下,学校就拼命主动追求企业,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和企业联系、到企业“化缘”,并努力扩大专业影响,通过多方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专业课开设前基本筹建了整车、柴油机、底盘液压、电气等专业实训室。这些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收获的“第二桶金”。

2 充实校企合作内涵,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到了2005年,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工程系已发展成5个中技班、3个高技班,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近300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也一直处于低层次的单方面追求,校企合作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时期,学院和专业系部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赢得企业的青睐,就必须充实合作内涵,筑巢迎凤,努力打开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2.1 明确校企合作的教育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的调研(通过专业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了解到工程机械维修、维护的职业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扎实的机械、电气、液压等方面理论知识,又要有装配、维修的技能和故障诊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明确了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机械维修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系的学生通过两年(中技)或四年(高技)在校专业基础理论+技能操作训练的学习,第三年(中技)或第五年(高技)直接到工厂顶岗实习;他们将学校的知识和工厂的实践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较好地完成了“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需求距离。

2.2 优化校企合作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工程机械维修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较成熟,而其实践教学体系则相对不够完善。通过学习、借鉴,研究该系工程机械专业的特点,将“宽基础、活模块、精单项”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方向。

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我们通过到企业走访调研确立了专业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综合,在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工程机械概论》、《焊接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工程机械营销实例》等课程。降低专业理论课的难度,增加专业实践教学,使专业课程的针对性明显增强,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同步更新。

教学方法上,突出示范性和体验性。要求各专业教师做到:凡是能到现场以边讲边练组织教学的,就不要在教室里黑板和挂图上空讲,要让学生在实训室中“先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再动手练、动脑想”。如液压模块的原理课,就是以各种类型的液压元件和基本回路为模块,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在一个独立的教学时段内,轮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完成该单元所要求的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能力训练,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不仅便于组织教学和安排考核,还能充分利用实训设施,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学生听完讲授,看过示范,能够马上动手练习,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种做法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灵活性;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仅便于根据市场动向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适时调整,也有利于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3 深入开展合作,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工程系在夯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向企业宣传专业的特色,借助学院每年组织的技能节,推介学生的技能水平;请企业领导到学校来参观,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展示办学的成果。为了能够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该系还采取了多元化的深度合作措施。

3.1 任命专职辅导教师进驻企业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仅靠双师型教师坐镇学校大本营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必须向企业派驻专职辅导教师或在企业内聘任兼职辅导老师。通过这一举措,教师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还能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在企业遇到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足不出厂得到老师的帮助;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理论知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参与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技术问题。

3.2 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来校讲课 在让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学院聘请了部分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讲师,他们不仅带来了更贴近企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将企业的一些科研和改革项目带到了学校来完成。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学校实践课程的内容。邀请企业领导来校作行业发展形势的讲座,使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更加顺畅、关系更加稳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校企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广了。

3.3 吸引更多企业来常州交通技师院设立专业培训基地 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3月,“现代建设装备综合技术培训基地”在该院正式挂牌,标志着该院工程机械专业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借助于培训基地的建成,不仅充实了该院工程机械各专业模块实训室的设备(由企业支助建设),同时为专业师资培训开辟了更宽广的渠道——专业教师能定期参加企业开办的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学习,对于企业相关产品的技术资料、培训资料等都能对专业老师优先开放,该院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培训(用企业编制的培训教材、着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参与培训效果的考核等),在近3年的培训过程中(脱产培训,每期14周左右),共有5期220名左右的学员合格毕业,由于培训的针对性很强,培训后的学员都能在各自从事的技术岗位上起到骨干作用,培训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在这期间的最大收获是:专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实实在在的提升。

4 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该院在夯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借鉴其它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避免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倡导建立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

4.1 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每年邀请企业领导来学校开一次年会,通报各自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获得用工需求信息。近期用工需求可以签约,远期用工需求可以订单,并进一步确定合作框架。

4.2 设立校企合作项目专人负责制 主要平时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联络,主动为企业服务,比如对企业职工文化素质的培训,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训,对专项技术的培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师资、教室、教学设施,还可以为企业文体活动提供场地。

4.3 互建企业员工、教师培训基地 工余时间企业员工的培训,由学校来协助完成,地点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而教师的技能和新技术的培训则在企业完成。近几年来,该院为合作企业、部队等培训员工400多人次,教师到企业实践50多人次,实现了优势互补。

4.4 成立专业发展顾问委员会 由学校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研究学生培养方案。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努力做到让企业满意。

5 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设想

①充分利用好常州作为工程机械生产基地的大好形势,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合作企业,及时了解常州及周边地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信息,加大对即将或新入驻常州的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柳工、玉柴、夏工、久宝田等),进一步扩大该院在常州工程机械领域的影响。②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努力把该院建设成为常州工程机械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努力建设好具有各企业特色的专业实训室,进一步加快该院的工程机械的专业设备建设。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能有1-3家企业在该院建立工程机械培训基地。③进一步拓展专业教师的学习进修、专业培训的渠道。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师资能力的提高,该院将进一步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加快提升专业师资能力和水平,稳步做好该院的专业建设。

6 结束语

当前,国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职业院校要善于抓住机遇,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开展和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内涵,这样,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得更快、走得更好!

[1]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师院学报.

[2]张梦欣.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成功之路[J].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

[3]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10-12.

[4]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M].海洋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工程机械常州校企
常州的早晨
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程机械雄安遇冷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程机械展览中韵重卡风采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