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剧名作看吕剧的运思匠心

2014-07-13 01:17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吕剧

⊙刘 秦[鲁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作 者:刘秦,鲁东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戏剧。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全国八大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吕剧肇始于清代,是由民间说唱曲艺“山东琴书”逐渐演化而成,源出于山东广饶和山东博兴一带,迄今已逾二百年。清朝年间,广饶县琴书艺人时殿元对传统琴书做了改进,用载歌载舞、连唱带演的方式表演《王小赶脚》,由此促成了“化装杨琴”的产生。孙中新等老艺人也多次改进唱腔、伴奏乐器,不仅使琴书表演有了较复杂的乐队伴奏,而且有简单的武打场面,这种“上装洋琴”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这都为说唱艺术琴书转化成后来的戏曲艺术吕剧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925年化装杨琴戏班进入山东济南演出,名声大振。到1950年时,它获得了吕剧这一正式名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吕剧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在解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剧活跃在农村集市,装点着农家的日常生活。解放后,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吕剧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主要地方戏曲形式。

吕剧是戏曲革新的产物,艺术革新是吕剧不竭的生命动力。吕剧成形后仍然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推出经典剧目,赢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喝彩。《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贤》《借年》《补天》堪称吕剧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几部剧作的透视,不难领会吕剧的风范,也可以深刻感悟到吕剧不竭的艺术创新动力和何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

吕剧的早期作品多表现日常人伦、婆媳恩怨、家长里短,是传统道德伦理的传声筒,幽默诙谐,活泼亲切,很受大众欢迎。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伴随婚姻法而推出的《李二嫂改嫁》等新编剧目则鲜明地表现和弘扬新的时代精神,为吕剧注入了新鲜血液。

20世纪50年代初,山东省吕剧团隆重推出了《李二嫂改嫁》这部切近当时时代生活的新剧作。1954年,《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参加了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震撼了戏剧界。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在全国放映。正如《十五贯》救活了濒临灭绝的昆曲,《李二嫂改嫁》也使吕剧声名大振,使它从农村小剧种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大剧种。它也成了吕剧现代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不可多得的吕剧佳作至今仍常演不衰。它带给吕剧界和戏剧界的启示是多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受当时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形势影响,戏剧和曲艺创作往往过于偏重政治,时政戏在当时的戏剧中居于主导地位,重大题材、政治题材戏剧作品层现迭出。在这种时代文化语境中,《李二嫂改嫁》等新编剧目既顺应时代潮流,鲜明地表现和弘扬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地与新的时代和新的人民相结合,又光大了传统吕剧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的传统,注目于广大农村妇女的命运和内心矛盾,拓展了吕剧的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李二嫂改嫁》表现的是1947年山东解放区农村里,李二嫂和张小六争取婚姻自由的艰苦努力。李二嫂婚后第二年丈夫去世,从此她就和外号叫做“天不怕”的婆婆生活在一起。刁蛮的婆婆经常指桑骂槐,百般刁难李二嫂。李二嫂只能忍气吞声,张小六经常帮助孤苦无助的李二嫂,两人逐渐产生了依恋之情。但是好事多磨,一心想阻拦二嫂改嫁的婆婆用尽心机阻碍这对恋人结合。在这场对抗中,李二嫂逐渐坚定了争取自由、争取幸福生活的决心。张小六、李二嫂这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几经波折,终于走到了一起。该剧不仅思想进步、积极向上,而且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很有艺术感染力。

《李二嫂改嫁》还自觉传承并革新、光大了吕剧的语言特色和唱腔表现技艺,当时饰演李二嫂的演员郎咸芬,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唱腔不刻意追求华丽,而注重清新流丽、朴素自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与唱腔浑然一体;她扮相庄重大方,表演细腻传神。①使悲切的唱腔音乐、铿锵的唱词与流畅的道白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吕剧唱腔柔婉、优美的特点,又很有果敢、清新的时代气息,一改传统吕剧唱腔音乐的素朴、柔弱,很能鼓舞人心,教育大众,客观上宣传了当时出台的新婚姻法。正因此,它在当时能够打动无数农村妇女,促使许多妇女像剧中的李二嫂一样勇敢改嫁,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姑贤》也是吕剧的经典传统剧目。《小姑贤》充分体现了吕剧取材于群众熟悉的民间生活、注重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故事性取胜的特点,具有传统吕剧共有的平常心和日常性。《小姑贤》虽是吕剧的传统剧目,但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并不显得隔膜,反而备感亲切,这得益于它的巧妙立意和构思。

《小姑贤》表现的是旧时代的婆媳矛盾,但它主要不是对此进行道德政治评判,而是将之日常生活化,它以小姑贤来反衬婆婆刁,以“媳妇冤”对比“婆婆蛮”。人物言行夸张,对比鲜明,突出的是老百姓家居生活中自古以来不好解决的婆媳矛盾这一大难题,阐扬的是日常生活中人性善对人性恶的化解,这使它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涵。

《小姑贤》大量运用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方言土语,采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剧中像“码牌”、“东邻西舍”、“老不死的”、“狗贱人”、“鳖羔子”这样的方言语汇屡见不鲜,像“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清晨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巧女难做无米饭,巧手难插无线花”、“叫他往东他不向西,叫他打狗他不撵鸡”之类的民间俗语俯拾即是。剧中朗朗上口的唱词既悦耳动听,又亲切幽默。在一阵丁丁哐哐的清脆钹声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既提示了剧情,又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排比、复沓、对比、夸张、比喻、发难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使该剧机智活泼,善恶分明,人物形象醒目,情节脉络清晰,轻松自然,易记易唱。戏剧一开始,刁氏的唱词“由老身我坐上房心乱如麻,思想起老头子来珠泪搭撒,过门来俺生下了一男一女,家不幸俺那老头子命染黄沙,这日月如穿梭过得真快……众街坊都给俺起下了外号,合庄上他都说俺是个夜叉。今清晨我有心将她拷打,实在是没有错俺待说什么”,以及刁氏为动员儿子休妻咒骂媳妇李荣花“她犯着二十四把铁扫帚,来到咱家一划拉,未过门妨得你爹下世去,妨得老娘我掉头发……妨死东邻张大婶,妨死西邻李大妈,妨得南邻出了外,妨得北邻下了关东不来家”,把婆婆的身世、刁钻性格、无理取闹和媳妇的冤屈交代得清清楚楚。优美的四平唱腔、轻快的琴弦音乐、夸张的唱词和角色做派更为作品增添了不少喜剧情调和轻松感,成了山东乡村百姓茶余饭后的一种享受。

和《小姑贤》一样,《借年》也长于表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性。

《借年》把日常的细节琐事交代得有头有尾,它展现的情节很平常,但是把劳动人民之间相濡以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恋人间体贴关切的真挚情感表现得细腻传神,使人看后备感亲切,唏嘘感慨。剧中,未婚夫来借过年吃的东西,男主角面带忧愁的唱道:“没过门的亲戚难开口,进的门来心胆虚。”为了替未婚夫分忧,女主角背着嫂嫂和父亲把家里的米面、鸡、鸭、鱼、肉,甚至花椒茴香都一股脑塞给他。和《小姑贤》相比,《借年》情节简单,一览无余,它不以故事取胜,而以朴素真挚的爱恋之情打动人,吸引人。这使它常演不衰,成为了吕剧的重要剧目。

《姊妹易嫁》是吕剧中脍炙人口的传统古装剧目,很值得一提。《姊妹易嫁》脱胎于《聊斋志异》,蒲松龄根据民间传说改写成了《姊妹易嫁》,他的《姊妹易嫁》中男主角是后来成为相国的明末山东掖县人毛纪毛文简,他早年穷困潦倒,家宅寒微,其父以给人放牛为生。财主张大户之所以决意要把大女儿许给毛纪,是因为梦中得到神启,知道毛纪将来会飞黄腾达。张家长女之所以在花轿临门时,眼零雨,首飞蓬,死也不肯出嫁,是因为毛家寒酸,最后她嫌贫爱富嫁了富人,妹妹无奈只好代姐出嫁。时运迁移,后来姐家家境败落,只好出家为尼,妹妹则成了宰相夫人,荣光一时。除了吕剧外,柳子戏、梆子戏、五音戏等地方剧种也都曾将蒲松龄的这一小说搬上舞台。但相比之下,吕剧《姊妹易嫁》最为成功,最为著名,《姊妹易嫁》逐渐成了吕剧的标志性剧目。吕剧《姊妹易嫁》的成功得益于它匠心独运,构思精巧,戏味十足。

吕剧《姊妹易嫁》对蒲松龄小说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线索原委都做了很大调整改换,通过改进,使之情节更为紧凑,更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人物形象更为鲜明,道德教化意味更为突出醒目。吕剧《姊妹易嫁》中一改小说中毛纪娶亲在前,应考及第在后的情节设计,改为毛纪赶考喜中状元,但他为试探素花,假装落榜,素花嫌贫爱富,誓死拒绝出嫁,使戏剧情节更为引人入胜。

吕剧《姊妹易嫁》也删除了蒲松龄小说原著中张家梦中遭神人警示而迁墓、素花最后出家为尼等迂腐老套的情节,改为毛张两家当初均是贫寒之家,毛纪与素花青梅竹马,自幼定亲,后来张家经商暴富,毛家依然一贫如洗。使剧情更有戏味,戏剧冲突更为尖锐激烈,更能凸显世态炎凉。妹妹素梅代姐出嫁也由小说中迫于情势,勉强遵从父母之命一改而为替父母分忧,同时也因为看中了毛纪的人品,“毛哥哥哪点不配她,忠厚老实人人夸。”这不仅使剧情更为自然,而且也使素梅的形象更为鲜明,塑造了一个识大体、懂事理、心疼体贴父母、不嫌贫爱富、有远见、有眼光的善良、聪慧女性形象。戏剧中还特别突出展绘了素梅代姐出嫁时一波三折的复杂心情,当刚听到爹换女出嫁的意思时,素梅备感震惊,心乱如麻,事出突然,她犹豫再三,难以决断,但考虑到姐姐誓死不嫁,父亲骑虎难下,毛哥哥孤身一人凄清可怜,自己对毛纪也素有好感,相信毛哥哥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最终才毅然代姐出嫁。较之小说原著,剧情更为饱满细腻,更能感染人,打动人。

传统吕剧贴近大众,在农村中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可是也存在着程式陈旧、套路老套、情节发展单一、难以表现瞬息万变的新的时代生活、难以满足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等不足。因此,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转型,吕剧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编演反映新的时代生活,具有时尚气息和现代元素的新剧,《碧水长流》《沧浪》《百姓书记》《沂河两岸》《山高水长》《军嫂》《石龙湾》《苦菜花》《书记大姐》《补天》《砖头记》《如此孝顺》《爱》《人生之路》《春城飞花》等一批现代新戏为古老的吕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型新编历史剧《毋忘在营》登陆央视戏曲频道,《石龙湾》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苦菜花》获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补天》入围第三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中国十大演出盛事优秀奖首位,《九道湾》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古老的吕剧在继续不断地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在这些吕剧新剧中,《补天》很值得一提。

《补天》改变了传统吕剧演身边事、抒家常情的模式,聚焦于西北大漠生与死的抗争、灵与肉的撞击,把男女主人公置放在严峻的生存考验面前,把个人与社会、情感与责任、国家利益和个性自由的对抵极度对立起来,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谱写了一曲英雄豪情与儿女柔情的交响乐。他绘写的不是传统闺阁中女性的儿女情长,而是大漠军旅生死境遇中的奇情豪情。《补天》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把握和处理的题材。

《补天》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二十万大军驻扎新疆屯垦戍边,为了部队的稳定和边疆的巩固,政府从内地征召两万女兵与戍边官兵组建家庭,扎根边疆的真实故事。《补天》聚焦的是赴新疆的八千山东籍女兵的心理痛苦和情感困惑,这群年轻的女兵在边疆看到的不是她们想象中的楼房、学校、工厂、营房,而是边陲风雪、戈壁沙尘,她们要和年龄不相般配的官兵组建家庭。这意味着她们不会是传统的闺阁女儿,而是女娲一样补天造人的女神。由此,该剧面对着传统道德观与现代人权观的剧烈冲突,如何艺术化地表现一代女兵的青春生命跋涉与情感挣扎心路,弥合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既讴歌为国献身、扎根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尊重现代主体意识,无疑是一大难题。

《补天》通过对生命情感的白热化冲突的淋漓尽致渲染,突破了传统吕剧柔和幽怨的审美惯例,它使传统的吕剧小戏具有了宏大的气魄和家国政治的沧桑感。它通过把主人公放置在生命极限中,张扬了理想主义的豪情。它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世界,激扬人间血肉真情。剧中,失望和恐惧中,女兵烟台等几人决定出逃。饥寒交加,险些被风雪沙漠吞噬的她们目睹了小关东等四位战士为保护产妇和婴儿而牺牲的场景,这使她们深受震撼。女兵小沂蒙面对要和大自己二十岁的老英雄石骆驼结合的选择内心无限纠结,结婚那天晚上她选择了逃避。后来的边境冲突中,小沂蒙在战斗中负伤掉队,石骆驼在恐怖的沙尘暴里去救她,最终两人一起被风沙吞噬,在死神考验下他们的爱情之花终于绽放了。

《补天》的艺术匠心还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讲故事、塑人物的常规模式,他大胆探索一种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中心人物的新戏剧景观。它通过对英雄的女性群像的塑造,开创了吕剧创作的新的维度。

① 刘洪艳、刘坤:《吕剧艺术流派现象初探》,《戏剧文学》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吕剧
“互联网+”视域下山东吕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吕剧进乡村
浅析吕剧进课堂
吕剧之殇
基层文化建设中吕剧传承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我爱吕剧
浅谈东海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