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的译者心裁——1969年版华兹生《史记》“选译本”体例评述

2014-07-14 12:29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4年30期
关键词:诸侯国译本司马迁

⊙吴 涛[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昆明 65050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教授以其精湛的汉英翻译技艺名扬西方汉学界,其最著名的代表译作是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史记》英译。为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和学生读到文学性强,流畅易懂的中国古代历史奇书《史记》的英译,1969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华兹生《史记》“选译本”(Records of the Historian:Chapters from the Shih chi of Ssu-ma Ch’ien,1969),这是哥大亚洲研究委员会资助的东亚经典翻译工程之一,初衷是向非专家的西方普通读者提供基于东亚语言文学学术研究的翻译文本,旨在将具有代表性的亚洲传统思想和文学介绍给西方读者。1969年平装“选译本”选录了1961年英译本中的部分章节,另增添了几卷新译,虽然内容范围较小,却也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到司马迁《史记》的魅力所在。

华兹生1969年“选译本”共收录《史记》19卷的英译文,具体为《史记》卷61“伯夷列传第一”、卷66“伍子胥列传第六”、卷82“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卷85“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卷86“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荆轲部分)、卷7“项羽本纪第七”、卷8“高祖本纪第八”、卷16“秦楚之际月表第六”(该卷为节译)、卷53“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卷55“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卷92“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卷97“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卷29“河渠书第七”、卷107“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卷109“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卷123“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卷122“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和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19卷中有17卷为全译,2卷为节译。汉朝历史的14卷源自华兹生1961年两卷《史记》英译本,另增加了5卷周朝、秦朝前期历史的译文。61年版基础上新增的“伯夷列传第一”的英译文最早出现在哥大出版的华兹生博士论文《司马迁: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中,“选译本”中收录的译文略有修改。《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荆轲部分的节译曾在1965年入选加州大学白之教授主编的丛树版《中国文学选集》。华兹生精选这19卷译文的用心是在较小的篇幅内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国最伟大史学巨著的体例形式和司马迁独具特色的史料分类和叙述风格,让读者欣赏到《史记》中广为世人传诵的经典篇章。

华兹生1969年《史记》“选译本”主要参看的原文和注解是1934年日本泷川龟太郎博士在东京出版的《史记会注考证》。“选译本”汉朝部分的内容主要依靠的是1961年初版的两卷本《史记》英译。华兹生在翻译5卷汉朝以前历史时参看了卜德教授、弗兰克·克尔曼教授和理查德·鲁道夫教授论著中相关部分的翻译,这几位教授均为西方早期中国史研究的世界权威。华兹生指出,音同字不同的古代中国诸侯国名称的翻译是一大难题,因为这些诸侯国的名称虽汉字不同,但以罗马字翻译时拼注形式却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在翻译“卫国”(位于山东西部的一个据说创建于周朝的较古老的诸侯国)和“魏国”(创建于5世纪秦朝旧领地)的名称时,华兹生以罗马字“We i”翻译“魏”,把“卫”译为“We y”以作区分。又如,华兹生把建立于秦朝旧领地的另一个诸侯国“韩国”的“韩”译为“Hann”,以便不混淆刘邦受封的“汉水”(Han River)上游地带以及刘邦以受封之地命名的他所建立的新王朝“汉朝”(Han Dynasty)。①

“选译本”中的各卷并未完全按照司马迁《史记》中的顺序排列,内容精挑细选的“选译”本来就无法完全恢复《史记》全本体例的原貌,于是华兹生就对这19卷英译文做出了更恰当的安排。首篇选取的是《史记》卷61“伯夷列传第一”,将其列于开篇是因为华兹生认为该卷引言阐明了司马迁对一些根本问题的看法,譬如历史可靠性的评判和对世间“善运”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此卷引言还清楚地表明了司马迁撰史的意图和期待,即择选有德之人作史传加以称颂,以确保其美名流传后世。首篇之后的几卷是周朝中晚期和秦朝初期一些著名政治家、军事领袖和侠客的列传,如《伍子胥列传》《田单列传》《吕不韦列传》和《刺客列传》(荆轲),按《史记》原文中的顺序排列。那时的中国由若干诸侯国组成,所有诸侯国虽名义上忠于周王,但为了争夺地盘和生存彼此间争战不休。秦朝,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的诸侯国最终战胜了所有对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华兹生认为全面描述秦朝的改革措施和争战过程需要过长的篇幅,但有必要让读者了解始皇帝的身世秘密以及他那史无前例地改变了古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统一大计。②《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较为完整详细地叙述了秦朝建立前后的历史,但“选译本”并未收录这两卷内容,或许是因为这两卷结构比较松散,文学艺术性不够突出。华兹生认为读者可以通过《吕不韦列传》和《刺客列传》(荆轲)了解秦朝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不同篇目各异的叙事角度可以综合形成立体的对始皇帝的侧面印象,与司马迁撰写这两卷的期待相符。

“选译本”前5卷之后8卷的内容涉及早期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时代——汉朝。项羽和刘邦崛起推翻了摇摇欲坠的秦朝后陷入了争霸的死战,最终楚亡汉兴,刘邦一介布衣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华兹生挑选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和《刘敬叔孙通列传》作为这段时期历史的代表篇目。除了争霸的领军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本纪,华兹生还特意选用了《秦楚之际月表》这篇序言,因为该篇概括了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的历史大势,回顾了历史上帝王统一天下之艰难,分析了汉高祖终于称帝的原因,在“选译本”中起到了重要的启承作用。此外的几篇包括辅佐刘邦夺天下、登帝位的汉朝开国元勋萧何、张良、韩信的传记,以及汉高祖时颇有贡献的名臣郦食其、陆贾、朱建、刘敬和制定汉王朝礼仪制度有功的叔孙通的传记。

“选译本”接下来的5卷内容涉及司马迁生活的朝代,汉武帝时期,同时也是《史记》记载的最后一个历史朝代。华兹生认为汉朝的第五位皇帝——武帝是中国统治阶级中最著名的帝王之一。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在国内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大规模开展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国外,汉朝政府着力打击北方匈奴部族,将势力向东扩展到朝鲜,向南扩展到越南和缅甸,向西扩展到了中亚地区。③华兹生选择收录了《河渠书》《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大宛列传》的英译以展现汉武帝朝的风采。为了完成这些功业伟绩,汉武帝大增赋税,苦役民众,强迫百姓服徭役、兵役,制定酷刑厉法以扼杀所有反对的声音。为了让读者看到汉武帝时期历史的这一黑暗面,华兹生特意收录了《酷吏列传》的英译。如此一来,“选译本”在精短的篇幅内就勾勒出了汉武帝统治下汉朝历史的面貌。

华兹生以《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作为“选译本”的收尾之卷。该卷记载了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以及历史上更早时期的中国古代大商富贾的事迹,记录了许多古代中国生财求利的窍门,并对当时的职业行当和主要产品货物进行了地理调查,甚至考察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可谓在朝代兴旺、帝王将相的历史之外加入了经济民生百态的内容,让“选译本”更贴近《史记》中的历史全貌。此卷可算是司马迁130卷《史记》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总结之卷。华兹生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想要歌颂的主要是历史车轮滚滚之下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史记》与其他史书一样都有对战争的可怖记述,对骇人听闻的自然灾害的描述和对杀戮、瘟疫、贫困和绝望的描写。华兹生认为,司马迁想强调的是历史上不论有多少灾难、挫折和困苦,人类都不会被剥夺掉自身坚定的信念,也不会丧失道德选择的自由。④

1969年,哥大出版的《史记》“选译本”集中体现了华兹生对《史记》体例和内容的深度理解。在一部涵盖千年历史的巨著中仅选择若干章节不可能呈现出一个细节具备的时代历史画面,因此华兹生选取的篇目虽与《史记》其他篇目密切相关,但也可独立成篇。“选译本”中的这些篇目虽然脱离了《史记》的整体语境,但作为司马迁史学艺术的经典代表,仍可展示出读者所期待的文学深度和意义。⑤华兹生《史记》“选译本”虽为“选译”,但能小中见大,仍出色地呈示出司马迁《史记》的整体轮廓,体现了编、译者与原作者思想上暗中的契合,为西方英语世界读者初步认识《史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译本。

①③④⑤ Watson, Burto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Chapters from the Shih Chi of Ssu-Ma Ch'ien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9, 7, 7, 8,6.

② Watson, Burton. Ssu Ma Ch'ien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 [M].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58.

猜你喜欢
诸侯国译本司马迁
屈原之死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屈原之死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