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经营措施对苦竹林的改造效果研究

2014-07-16 10:30应锦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苦竹改造

应锦辉

摘 要: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分别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苦竹;集约经营;改造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为禾本科苦竹属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胸径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苦竹是笋竹两用林,竹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除湿、利水、明目、减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誉为“笋中珍品”[1-3];苦竹叶具有清热、明目、解毒、杀虫的功效;竹材壁较厚,久晒不裂,可用于编织竹用具,以及晒竿、家具、竹质人造板、竹材造纸等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区,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苦竹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乡土优良经济竹种,有必要对苦竹林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这是进一步提高笋竹产量,维持竹林持续生产能力的重要生产措施。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常坑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东经118°25′,北纬26°36′。苦竹林面积6.8hm2,林地为丘陵山地,坡向东南,红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无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试验地竹林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内主要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盖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盖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为7 656株/hm2,胸径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长势较差,年产笋量约255kg/hm2,竹材产量约1 155kg/hm2。

2 试验设计

2010年10月开始,对常坑村野生苦竹林进行垦复改造,共设计一般经营措施、集约经营措施及对照3个处理。

2.1 一般经营 每年冬季对竹山进行劈山清杂,清除有病害竹。根据市场行情定挖笋及砍竹,价格高多挖多砍,价格低少挖少砍,挖笋没有按留笋标准选择性挖,在长笋旺季没有留均匀壮竹笋,秋冬砍伐苦竹时,部份大竹、壮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没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没有清除,壮笋、壮竹没有多留,竹林结构没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约经营 每年8~9月对苦竹林进行全面清杂,给竹林保持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劈杂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匀2~3a生且生长旺盛的健壮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之后每年3~4月锄草,结合挖笋进行竹山松土垦复,挖笋后及时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养分损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环境。出笋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笋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笋盛期留壮笋作母竹,均匀留笋,并保护好壮笋生长成竹,做到合理留养新竹,合理砍伐老竹与留疏笋。春季施化肥,冬季施农家肥,施肥结合抚育采用水平沟施,每隔1m开沟,沟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内挖蓄水坑,蓄积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节有利于调节竹林水份状况。冬季用糠壳和稻草覆盖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积温,促进早日长笋。

2.3 对照 设没有采取任何经营管理措施的样地作为对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选择集约经营、一般经营和对照的苦竹林分别设置调查样地,每个样地设2个400m2(20m×20m)的调查样方,记录立竹株数、胸径、竹高,统计年单位面积的产笋量和竹材产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苦竹不同经营措施效果比较 通过3a的集约经营和管理,竹林结构明显改善,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留1龄竹40%,留2龄竹30%,留3龄竹30%,采伐4龄以上立竹。集约经营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达到15 758株/hm2,(下转116页)(上接86页)平均胸径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径分别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别增长1.9m和2.5m;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笋竹产量有了显著提高,笋产量达3 24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经济效益估算 从表2可以看出,集约经营笋产值32 400元/hm2,一般经营笋产值8 700元/hm2,对照笋产值2 550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笋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约经营竹材产值9 360元/hm2,一般经营和对照竹材产值分别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竹材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约经营纯收入达19 860元/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结论与讨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笋竹产量显著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显。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笋径大、单笋重量明显提高;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达19 860元/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获得提高;一般经营苦竹林比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经济效益。

集约经营苦竹林通过合理留笋、砍竹、锄草、松土垦复、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措施后林内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调整,增加了林内营养空间,光照条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湿润,有利于竹鞭对养分的吸收,促进了地下竹鞭生长和笋芽的形成,立竹生长良好,笋竹的产量明显提高,出笋多、竹材好,相对一般经营和对照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合理留笋砍竹,进行竹林结构调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经营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苦竹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培军,郑郁善,陈礼光,等.苦竹地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增刊):5-8.

[2]郑容妹,郑郁善,丁闽锋,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2003,23(1):61-64.

[3]刘相根,金颜芳,刘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抚育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11-213.

[4]骆瑞清.苦竹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1):52-53.

[5]李继雄.苦竹的丰产栽培[J].云南林业科技,2000(4):73-74.

[6]黄金通.福建省顺昌县苦竹资源的开发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术的探讨[J].绿色大世界,2007(8):39-40.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分别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苦竹;集约经营;改造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为禾本科苦竹属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胸径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苦竹是笋竹两用林,竹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除湿、利水、明目、减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誉为“笋中珍品”[1-3];苦竹叶具有清热、明目、解毒、杀虫的功效;竹材壁较厚,久晒不裂,可用于编织竹用具,以及晒竿、家具、竹质人造板、竹材造纸等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区,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苦竹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乡土优良经济竹种,有必要对苦竹林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这是进一步提高笋竹产量,维持竹林持续生产能力的重要生产措施。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常坑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东经118°25′,北纬26°36′。苦竹林面积6.8hm2,林地为丘陵山地,坡向东南,红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无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试验地竹林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内主要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盖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盖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为7 656株/hm2,胸径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长势较差,年产笋量约255kg/hm2,竹材产量约1 155kg/hm2。

2 试验设计

2010年10月开始,对常坑村野生苦竹林进行垦复改造,共设计一般经营措施、集约经营措施及对照3个处理。

2.1 一般经营 每年冬季对竹山进行劈山清杂,清除有病害竹。根据市场行情定挖笋及砍竹,价格高多挖多砍,价格低少挖少砍,挖笋没有按留笋标准选择性挖,在长笋旺季没有留均匀壮竹笋,秋冬砍伐苦竹时,部份大竹、壮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没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没有清除,壮笋、壮竹没有多留,竹林结构没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约经营 每年8~9月对苦竹林进行全面清杂,给竹林保持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劈杂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匀2~3a生且生长旺盛的健壮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之后每年3~4月锄草,结合挖笋进行竹山松土垦复,挖笋后及时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养分损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环境。出笋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笋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笋盛期留壮笋作母竹,均匀留笋,并保护好壮笋生长成竹,做到合理留养新竹,合理砍伐老竹与留疏笋。春季施化肥,冬季施农家肥,施肥结合抚育采用水平沟施,每隔1m开沟,沟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内挖蓄水坑,蓄积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节有利于调节竹林水份状况。冬季用糠壳和稻草覆盖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积温,促进早日长笋。

2.3 对照 设没有采取任何经营管理措施的样地作为对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选择集约经营、一般经营和对照的苦竹林分别设置调查样地,每个样地设2个400m2(20m×20m)的调查样方,记录立竹株数、胸径、竹高,统计年单位面积的产笋量和竹材产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苦竹不同经营措施效果比较 通过3a的集约经营和管理,竹林结构明显改善,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留1龄竹40%,留2龄竹30%,留3龄竹30%,采伐4龄以上立竹。集约经营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达到15 758株/hm2,(下转116页)(上接86页)平均胸径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径分别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别增长1.9m和2.5m;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笋竹产量有了显著提高,笋产量达3 24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经济效益估算 从表2可以看出,集约经营笋产值32 400元/hm2,一般经营笋产值8 700元/hm2,对照笋产值2 550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笋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约经营竹材产值9 360元/hm2,一般经营和对照竹材产值分别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竹材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约经营纯收入达19 860元/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结论与讨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笋竹产量显著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显。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笋径大、单笋重量明显提高;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达19 860元/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获得提高;一般经营苦竹林比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经济效益。

集约经营苦竹林通过合理留笋、砍竹、锄草、松土垦复、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措施后林内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调整,增加了林内营养空间,光照条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湿润,有利于竹鞭对养分的吸收,促进了地下竹鞭生长和笋芽的形成,立竹生长良好,笋竹的产量明显提高,出笋多、竹材好,相对一般经营和对照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合理留笋砍竹,进行竹林结构调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经营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苦竹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培军,郑郁善,陈礼光,等.苦竹地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增刊):5-8.

[2]郑容妹,郑郁善,丁闽锋,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2003,23(1):61-64.

[3]刘相根,金颜芳,刘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抚育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11-213.

[4]骆瑞清.苦竹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1):52-53.

[5]李继雄.苦竹的丰产栽培[J].云南林业科技,2000(4):73-74.

[6]黄金通.福建省顺昌县苦竹资源的开发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术的探讨[J].绿色大世界,2007(8):39-40.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野生苦竹林的改造,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870kg/hm2和25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分别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苦竹;集约经营;改造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86-02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为禾本科苦竹属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胸径1.2~4.1cm,竹高3.5~7.5m,直立,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竹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苦竹是笋竹两用林,竹笋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除湿、利水、明目、减肥等功能,是天然保健蔬菜之一,被誉为“笋中珍品”[1-3];苦竹叶具有清热、明目、解毒、杀虫的功效;竹材壁较厚,久晒不裂,可用于编织竹用具,以及晒竿、家具、竹质人造板、竹材造纸等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省区,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苦竹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乡土优良经济竹种,有必要对苦竹林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这是进一步提高笋竹产量,维持竹林持续生产能力的重要生产措施。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常坑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河畔,位于东经118°25′,北纬26°36′。苦竹林面积6.8hm2,林地为丘陵山地,坡向东南,红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无霜期268d,平均降雨量1 660mm,海拔220~410m。试验地竹林为天然起源的苦竹林,竹林内主要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盖度40%,平均高度1.8m;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盖度50%,平均高度40cm。野生苦竹管理粗放,立竹密度为7 656株/hm2,胸径小于1.5cm,竹高小于4.5m,长势较差,年产笋量约255kg/hm2,竹材产量约1 155kg/hm2。

2 试验设计

2010年10月开始,对常坑村野生苦竹林进行垦复改造,共设计一般经营措施、集约经营措施及对照3个处理。

2.1 一般经营 每年冬季对竹山进行劈山清杂,清除有病害竹。根据市场行情定挖笋及砍竹,价格高多挖多砍,价格低少挖少砍,挖笋没有按留笋标准选择性挖,在长笋旺季没有留均匀壮竹笋,秋冬砍伐苦竹时,部份大竹、壮年竹也被砍伐,苦竹林没有得到好的更新;老竹没有清除,壮笋、壮竹没有多留,竹林结构没有得到合理改善。

2.2 集约经营 每年8~9月对苦竹林进行全面清杂,给竹林保持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劈杂后于11月至翌年2月清除弱竹、病竹,砍去4a以上老竹,留均匀2~3a生且生长旺盛的健壮竹,合理保留竹林密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之后每年3~4月锄草,结合挖笋进行竹山松土垦复,挖笋后及时回填表土,不使竹鞭外露,防止水分和养分损耗,改善苦竹林地土壤环境。出笋初期和末期出土的苦笋成活率低,全部挖除,在出笋盛期留壮笋作母竹,均匀留笋,并保护好壮笋生长成竹,做到合理留养新竹,合理砍伐老竹与留疏笋。春季施化肥,冬季施农家肥,施肥结合抚育采用水平沟施,每隔1m开沟,沟深15~20cm,施肥后覆土。在竹林内挖蓄水坑,蓄积雨水,以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节有利于调节竹林水份状况。冬季用糠壳和稻草覆盖竹林地,以提高林地积温,促进早日长笋。

2.3 对照 设没有采取任何经营管理措施的样地作为对照。

3 研究方法

2013年6月,在同一海拔段选择集约经营、一般经营和对照的苦竹林分别设置调查样地,每个样地设2个400m2(20m×20m)的调查样方,记录立竹株数、胸径、竹高,统计年单位面积的产笋量和竹材产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苦竹不同经营措施效果比较 通过3a的集约经营和管理,竹林结构明显改善,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留1龄竹40%,留2龄竹30%,留3龄竹30%,采伐4龄以上立竹。集约经营保留后的苦竹立竹量达到15 758株/hm2,(下转116页)(上接86页)平均胸径3.4cm,平均高6.5m,立竹量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5 923株/hm2和8 102株/hm2,平均胸径分别增大1.7cm和2.1cm,平均竹高分别增长1.9m和2.5m;集约经营的苦竹林,笋竹产量有了显著提高,笋产量达3 24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2 370kg/hm2和2 985kg/hm2;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高出9 330kg/hm2和10 545kg/hm2(表1)。

4.2 经济效益估算 从表2可以看出,集约经营笋产值32 400元/hm2,一般经营笋产值8 700元/hm2,对照笋产值2 550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笋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23 700元/hm2和29 850元/hm2;集约经营竹材产值9 360元/hm2,一般经营和对照竹材产值分别为1 896元/hm2和924元/hm2,可知集约经营竹材产值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7 464元/hm2和8 436元/hm2;集约经营纯收入达19 860元/hm2,比一般经营和对照分别净增加15 114元/hm2和18 336元/hm2。

5 结论与讨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笋竹产量显著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十分明显。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立竹密度达到15 758株/hm2,笋产量达到3 24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870kg/hm2和255kg/hm2,且笋径大、单笋重量明显提高;竹材产量达11 700kg/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2 370kg/hm2和1 155kg/hm2;集约经营苦竹林纯收入达19 860元/hm2,远大于一般经营苦竹林和对照苦竹林的4 746元/hm2和1 524元/hm2,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获得提高;一般经营苦竹林比对照苦竹林经济效益高,但又低于集约经营苦竹林的经济效益。

集约经营苦竹林通过合理留笋、砍竹、锄草、松土垦复、水肥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措施后林内立竹密度得到改善和调整,增加了林内营养空间,光照条件好,光能利用率高,林地土壤疏松、湿润,有利于竹鞭对养分的吸收,促进了地下竹鞭生长和笋芽的形成,立竹生长良好,笋竹的产量明显提高,出笋多、竹材好,相对一般经营和对照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合理留笋砍竹,进行竹林结构调整,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是苦竹高效经营的重要措施[4-7],藉此才能做到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苦竹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培军,郑郁善,陈礼光,等.苦竹地竹鞭结构生长规律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增刊):5-8.

[2]郑容妹,郑郁善,丁闽锋,等.苦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2003,23(1):61-64.

[3]刘相根,金颜芳,刘宏勤.野生苦竹林人工抚育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9):211-213.

[4]骆瑞清.苦竹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1):52-53.

[5]李继雄.苦竹的丰产栽培[J].云南林业科技,2000(4):73-74.

[6]黄金通.福建省顺昌县苦竹资源的开发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5(1):40-42.

[7]袁玉才.苦竹栽培技术的探讨[J].绿色大世界,2007(8):39-40.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苦竹改造
苦竹属植物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苦竹-杉木混交林界面区克隆分株秆形和地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策略
苦竹在不同生长期施肥试验分析
苦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效应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杭州“城中村”改造的调查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