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求贤令》

2014-07-17 06:01杨良平
做人与处世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秦孝公金石为开国耻

杨良平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大片国土沦丧,国民苦不堪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命上大夫甘龙起草《求贤令》,招纳山东士子入秦,会朝时,甘龙当众读令,秦孝公厉声批评其文毫无诚意,于是亲拟一文:“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继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继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短短两百字的求贤令真诚之至,字字千斤,真是“文风”之楷模。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秦孝公为了强国富民,敢于挑战传统,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拒绝大话空话,实话实说,发自肺腑,触动人心;坦然承认落后穷困,胸襟开阔,志向高远。总之,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至诚至信,给人一个开明大气的君王形象。

满朝文武都认为这样写有辱先祖国体,但秦孝公坚持己见,将此求贤令公诸天下,天下士子纷纷入秦。卫鞅看后更是大呼:“真乃五百年一卷雄文也!”更为难得的是,秦孝公说到做到,与卫鞅生死相扶,肝胆相照,做变法的坚强后盾,至死未变,真是文如其人。从此,两个巨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导演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彻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最后一统天下。

(编辑/袁恒雷)

猜你喜欢
秦孝公金石为开国耻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心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商鞅取信秦孝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生活多些慷慨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勿忘国耻——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