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间的挣扎:试析施蛰存《梅雨之夕》中男性“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2014-07-19 07:38夏小凡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4年20期
关键词:梅雨潜意识都市

⊙夏小凡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小说《梅雨之夕》写的是一个简单的“绅士雨中送少女”的故事,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已婚男子邂逅了一位少女的心灵历程,但是它被誉为新感觉派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被称为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有其原因的。凡是一个好的作品,都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实,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所共同面临的普遍的心理状态。本文以为,《梅雨之夕》正是通过男主人公在两位主要女性角色间的心理的摇摆,寄寓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男性在现实与理想间的动摇,体现了男性“自我”与“本我”的交锋,带领我们朦胧地感受了人隐秘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动荡而又让人迷惘的时代。在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这一特定的生存空间中,男性作为当时时代浪潮中最前沿的冲浪者,受到来自西方和日本的文化冲击,传统的本质与渴望新潮的“新我”必定会互相拉扯,动摇二三十年代男性的深藏的内心世界。

除此之外,“施蛰存的小说明显地受到弗氏学说的影响。……和《梅雨之夕》有较明显关系的是精神层次理论(有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性本能论(里必多1ibido)。”①施蛰存先生的《梅雨之夕》就是在弗氏思想影响下通过男主人公的一次普通日常经历来探讨男性“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②小说正是通过对男性细致的心理描写,带领我们窥探到男性精神世界里对“无意识的快乐”的追求和“理性的现实压迫”。

整篇文章的背景是“梅雨之夕”,“雨”是环境的核心,也是气氛的带动者,在全书有七十多处“雨”字,微雨带有朦胧缥缈的特性,体现了少女的神秘,是否也寄寓了蠢蠢欲动的“本我”?前八段可看做为了之后与少女的偶遇铺垫,这隐秘的气氛是否可以看作男主人公通往“本我”的曲折的路途?“雨势是一种有意味的安排,或者干脆说,雨就是作者刻画主人公‘里比多’的物化形式。”③

男主人公开始自诩是一个懂得欣赏美的正人君子,既懂得守规矩也懂得不紧不慢地享受生活享受美,换句话说他认为自己是个可以在“自我”与“本我”间获得协调与平衡的新时代男性,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平衡慢慢被打破,在原始的“本我”驱使下,他显而易见地在“少女”与“妻”两个女人间犹豫与挣扎了。

比如:“我”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只为了这些缘故,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了少女旁边,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少女的欣赏,可“我”马上又意识到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晚饭的“妻”,男主人公对少女依依不舍,但是理智告诉男主人公相反的道理,男主人公面对绵绵梅雨,只能孤寂地呆立,可心却向少女靠去。

文章还巧妙地通过连续几个设问,体现了男主人公内心“自我”与“本我”的挣扎,如“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的蔽荫的,我不懂何以这个意识不早就觉醒了我。但现在它觉醒了我将使我做什么呢?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这样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如果路很多,又有什么不成呢?我应当跨过这一箭路,去表白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方面的疑虑吗?或许她会得像刚才我所猜想着的那样误解了我,她便会得拒绝了我。难道她宁愿在这样不止的雨和风中,在冷静的夕暮的街头,独自个立到很迟吗?不啊!雨是不久就会停的,已经这样连续不断地降下了……”短短一段话里有五个问句,表达了男主人公面对心仪的少女表现出了仿佛男孩一样的无措,男主人公对少女是如此的珍视以至于害怕自己的唐突会让少女疑虑,这是男主人公“本我”暂时的胜利,他原始的性冲动叫嚣着使他表现出最“本我”的一面。但是紧接着的一个问句——“我将用何种理由来譬解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要求报复,这样说或许是较言重了,但至少是要求着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着。”男主人公对少女的不一样的感情让充满社会性的“自我”感到羞愧,可是男主人公又暂时遵循了“本我”的潜意识,也就是性冲动,表现出了自己的“男子的勇气”。

其中“事情会得展开到这个现状吗?她是谁,在我身旁同走,并且让我用伞荫蔽着她,除了和我的妻之外,近几年来我并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回转头去,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的,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着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着认识她的人吗?……再回看她,她正低下着头,拣着踏脚地走”和“我忽然好像发现这是我的妻,她为什么在这里?我奇怪”两段话通过内心的自问自答表现了男主人公精神中的理性的“自我”的自省,对“本我”的冲动的纠正,在自己短暂的精神出轨中,“少女”和“妻子”分别代表着“本我”与理性的“自我”,“妻子”这一形象在男主人公与少女共擎一伞的过程中间或出现,正体现出这种意识对潜意识的纠正,体现了男主人公的摇摆以及“本我”、“自我”之间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

作为男主人公这样一个懂得欣赏美的绅士,对少女的描写紧紧围绕着一个“美”字。先是总体气质的描写——“风仪的温雅,肢体的停匀,甚至谈吐的不俗,至少是不惹厌,这些也有着份儿”一句总写,风雨中又更进一步地衬托出少女的独特气质——“侧转脸儿来避着风雨的威势,这是颇有些洒脱的感觉的”、“一种特殊的端庄”,再是细致的脸部描写:“蹙着细淡的修眉”、“眸子莹然”,连少女的发香也与众不同,仿佛“铃木画伯的名画”。一切的一切都使少女的形象拔高,超越现实意义成为美的化身。这样算得上华丽的描写是因为男主人公的理性“自我”需要为“本我”的冲动寻找一个借口,即对美的向往和欣赏。

像上文中所说,在“本我”的推动下,“我”甚至将对少女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把少女当成了初恋情人。这也是小说的第一个转折。“我”潜意识的欲望由“囚禁”转向“解脱”。“本我”第一次完全战胜了“自我”,获得了欲求上的满足。而小说的第二个转折,即少女委婉而坚定的道别。“我”重由“解脱”转向“囚禁”。在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中,文章也渐至高潮。“我”在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想中想入非非。可一切随着道别的话语戛然而止,不留踪迹,“我”怅然若失,又无可奈何。“本我”减弱,理性的“自我”重又占据主导,男主人公在踏入家门面对“妻”时,也暗示着“我”回归到了“自我”,重又成为一个理性伪装下的将“本我”隐藏的社会人。

“我”经历着由压抑——解脱——再压抑的过程。“我”,作为一位已婚的青年男性,一位绅士,有着完整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声誉。在种种既定条件的影响下,“我”的观念和情感被压制,这也是“本我”的压抑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本我”仍然存在与之相冲突的东西:妻子的形象。妻子形象的出现就是“自我”对“本我”的约束和压制。男主人公既是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已婚男人,可对“本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追求,这一激烈矛盾就导致了“自我”、“本我”甚至和“超我”的三重人格的交锋。

男主人公的犹豫不决、矛盾的性格正体现了二三十年代男性的典型性格特征。代替直白的对“自我”、“本我”的探究,《梅雨之夕》含蓄地用两个女人——少女与妻,来给男主人公提供现实形象的两个动摇的对象。《梅雨之夕》更多的是探究男性的“自我”与“本我”关系,但都集中体现了二三十年代男性面对都市洪流的迷茫挣扎与“自我”的迷失。因此可见,在广阔的都市空间里,以“我”为代表的二三十年代男性作为承受较多社会压力的角色,普遍的在“自我”与“本我”间动摇了,“我”既不愿成为“本我”的俘虏,也不愿完全在“自我”的压抑下生活,“我”就像千万个都市男人一样,在“自我”与“本我”的交界线上挣扎与徘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梅雨之夕》,让人看了之后总感觉这个故事似乎就发生在今天的上海的某个角落,主人公的所感所想就是当下一些爱感怀伤时、温雅且生活压力极大的城市白领的所感所想。施蛰存对现代都市人情绪的深刻剖析和认识,如此逼真的描写使得作品具备了强大生命力,其心理分析小说的力度和深度可见一斑。”④所以《梅雨之夕》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但对研究当代都市人的心理,尤其是男性心理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自我”与“本我”作为内心世界永恒的两极,就像“两个女人”一样,永远拉扯着男性的心,动摇着男性的精神世界。

①③④ 曹瑞:《都市心灵的放纵与回归——析施蛰存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② 邓虹:《〈梅雨之夕〉的精神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黄德志,肖霞.施蛰存年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梅雨潜意识都市
《梅雨潮信》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梅雨时节的人际关系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