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我永不绝望

2014-07-25 05:21李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女孩子班会老师

李迪

朋友在自己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有绝望的感觉》,阐述了他在一所中学组织班会的无奈、悲哀甚至绝望。

这是一个善于思索、颇有见地的班主任,也是我一向敬重的朋友。他在文中说,那天,他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爱说脏话”。朋友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视频、有故事、有文字,内容颇生动。但上课不久,就有两个女生看着手机频频笑出声,惹得大家都朝她们看。朋友让她们出去,她们趴桌上了。再后来,后面也有几个女生自顾自说话,朋友让她们出去,她们也趴桌上了。朋友于是感叹:现在,太多学生有“三不政策”:不反对,不接受,不担当。老师说规矩和要求,很多学生既不表示反对,也不真心接受;犯规了,不多说话,就趴桌上,你说什么只当没听见。如果你坚决要求他们出去,就会有学生怒气冲冲往外走,一副恨你一辈子的模样。有时候碰上死活不动弹的学生,如果老师动手,那就可能摊上大事了……

朋友在博文后面分析了很多,比如他认为在非示范性中学,老师面对学生就是秀才遇到兵;比如他认为这不是学生天生的基因有问题,而是无赖文化造成无赖行为,学生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习得性无助。文章也把这些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做了比较,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朋友的挫败感,我很理解。试想一下,如果换作是你、是我、是他……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组织的班会,最后却被几个嬉闹的学生搅黄了。这就好像一个贤惠、慈爱的母亲,花了一周的时间准备食材,又花了一天时间烹制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却被没心没肺的孩子掀翻在地……这怎不让人遗憾、难过?在我遗憾、难过的同时,心头涌起了一种表达的冲动,甚至到了不写不行的地步。

我迫切想表达的主题是:我与学生在一起的生活有欢欣、有苦涩,有纯真、有虚伪,有汗水、有泪水,有骄傲、有尴尬、有心碎……唯独没有绝望。

倚窗独坐,我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绝望的感觉?

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成长

首先,在我的班会课上,如果有哪个学生看手机笑出了声,我不会生气,我会很好奇地走到他身边问:“哎!你看什么呢?这么投入!让我和其他同学也看看好吗?”倘若视频内容和班会讨论的主题相关,那就把这个学生的手机和白板连接起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并讨论手机上的视频;倘若视频和课堂无关,这个学生肯定会很不好意思地把手机收起来。那时,我何必非要让他出去呢?把学生都赶出去了,我们讲课给谁听?

倘若有人自顾自说话,我也会说:“说什么呢?让咱们班同学都听听好吗?”这样至少保住了师生双方的面子,也阻止了他们说话。比如,前天我和学生在班里讨论人际交往的礼仪时,说到有一条:“不要询问女士的年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只见后排两个女生很激动地议论着什么,甚至要盖住我的讲课声音了。我很好奇地问:“哎!你们说什么呢?”两个女生笑着低头不语。我再问,她们中的一个忙摇头,另一个说:“没什么,刚才她在采访我的年龄。”我一听乐了:“让我们听听她是怎么采访你的,好吗?”于是两个女生站起来,其中一个把教材卷了一下做话筒,模仿记者的语气问:“请问女士,您今年芳龄?”另一个头一摆,很不高兴地回答:“你能不能不问这个问题?我今年都五十岁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说实话,我很感谢这两个学生的即兴表演,相信她们已经知道贸然打听别人的年龄多么不妥,我何必为此恼怒呢?有的学生喜欢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自己低声嘀咕,认真询问一下,就知道他们其实不是在捣乱,而是对老师讲的观点产生了兴趣,忍不住要发表言论。我们若大发雷霆,学生可能起逆反心理,他们虽不再嘀咕,却也不再听讲。

对于学生无所顾忌扰乱课堂的行为,我不会就此罢休。我会在下课后给他们写一封信,真诚地和他们谈一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我会避开他们扰乱课堂的行为,却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去谈。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的是:在秩序化的社会里,我们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目的是不影响别人的听课自由和权利。

我在教学生活中,喜欢用写信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一来书面交流显得很正规,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老师心中分量很重(书信是在课下写的,因此学生会觉得老师在休息时间都想着自己),而每个青春期孩子都渴望被重视,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一旦得到满足,会激发起他们向上、向善的心。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接受我的建议的——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每个人内心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二来信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斟酌的,可以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很多口头语言表达不出来的关切、问候,在信中写出来更显到位。三来书信中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反复琢磨、思索,收获更多。

课堂上难免会有种种小插曲,老师万万不可让这些小插曲影响我们的情绪,因为还有更多学生在积极参与我们的班会呢!老师若因为个别学生的捣乱而呈现一副凶相,失去的将是所有学生。而我们所教的,有听课习惯好的学生,也有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我们只能面对现实。甚至有的学生前十分钟在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后十分钟就睡觉去了。你怎么办?一叶障目,为之绝望吗?

我不会绝望,因为他还认真听我讲了十分钟呢!因为还有其他学生在听我讲课呢!我不会放弃,我下次要更认真地策划、组织课堂。

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他谈到一个发生在自己学校的故事:两个女孩子生气闹矛盾,官司打到了学校德育处。一个女孩子低头抹眼泪,另一个女孩子在一旁振振有词地说:“我不过就问了你一句‘你是不是处女,这有什么好哭的?我就不是处女。”

这一句话雷倒了在场所有老师。

朋友问:“你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你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扪心自问,我还真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但是,就算我遇到了,我也不会绝望,因为那个被问的女孩子在哭呢!至少在这一方面,她和我的价值观、爱情观应该一样。我相信在这方面和我价值观一样的女孩子不在少数。我为了这个哭泣的女孩子,为了所有和我价值观一样的学生,不能绝望。倘若我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我不会当场和她多说什么,却要当着她的面安慰哭泣的女孩子。等她们离开后,我还会写信——不是给她们两个写信,而是给所有女生写信。事实上,我给女孩子写过很多信,包括《女人味儿是什么味儿》《红颜如何才能不薄命》《清清爽爽做女人》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为自己学生设计的班会,也曾去一些示范性高中召开。我必须承认,相同的一节班会,在这些高中召开就顺利多了。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一点就透。那样讲课、开班会真是幸福!但是,回到自己的学校,我们能怎么办?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学生啊!人生本来就有诸多不完美,我们不能只要好的,却拒绝不够好的。这些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总得有人来当他们的老师,陪伴他们成长。我不能埋怨自己的学生成绩何以如此差。月亮皎洁美丽,人见人爱,却只有一个。我们的学生若没有月亮那么明亮,就做星星吧!天空需要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社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蓝领人才。

用合理的信念让自己远离困扰

面对学生产生绝望感的朋友,显然是内心焦虑。若要缓解焦虑,最好是熟知并掌握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所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认为,困扰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的发生,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正确看法。当我们改变了对事件的不正确看法时,困扰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这个观点用到班主任身上就是:让我们产生绝望感觉的,不是学生的无理、无礼、无知,而是我们对课堂发生的事件的看法。当我们改变了不正确的看法后,就不会有绝望之感了。

艾利斯总结出不合理信念一般有三种:

一、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 “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学生必须认真听课”,“教师应该是受到尊重的”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它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评价:有一点失败,就认为自己“很笨” “一钱不值”、是“废物”等。比如老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是无效的,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卑、自弃等心理。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别人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他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比如老师认为学生不可理喻、不可救药,现在的女孩子怎么能对贞洁如此轻看!其实老师忘记了,轻看贞洁的只是两个女孩子中的一个,另一个在哭呢。

三、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糟糕的心态。这将导致老师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并难以自拔。比如很多老师的焦虑都来自于考试排名,认为排名一旦落后,就糟糕透了!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现在让我们按照艾利斯的理论来思考本文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没有绝望的感觉呢?

我们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有合理的信念: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我们的任务是陪伴学生成长。无论学生要不要学,我们都要努力备课、思索。只要学生有心向上,我们就陪伴他们,无论时间早晚长短。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我们要先自度,才能度人!比如有人溺水,我还不会游泳,却救人心切,扑通一声跳下河去,后果是什么呢?只能是双双被淹。所以自度度人、度人自度,这是一体两面、两面一体的,自度与度人是同时的,而自度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自度呢?

唯有博览群书、潜心修炼,熟知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成为卓越班主任的N个策略。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女孩子班会老师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女孩子间的友谊有多奇妙呢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女孩子的钱都是怎么花光的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贵在坚持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