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2014-07-25 05:36郭玉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梨树悬念桃树

郭玉兰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探索、追求新知的心理历程。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想象力,吸引其注意力,增强其记忆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体现数学的魅力。

一、巧妙设疑

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目:小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疑问。这种由设疑造成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课题,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383+299” “243+298”“586-3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问,迫切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精心设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精心编排、设计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同学们,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正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形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后边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学生对找到的结论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三、有意制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跳出思维定式。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题:54-54÷6。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步骤为:54-54÷6=54-9=45。另一部分同学的计算步骤为:54-54÷6=0÷6=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54-54”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出现这两种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是正确的。顿时,学生争论起来,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也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顺势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适时造难

疑难问题可以在某堂课或某个知识点前抛出,使学生保持着一种未完成感。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出示两组题:1.5÷0.25,21÷0.06;10÷3,

70.7÷66。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疑难造成的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

五、典型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 和“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下列变式练习:

桃树20棵,梨树30棵,桃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桃树20棵,梨树30棵,桃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

桃树20棵,梨树30棵,桃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桃树20棵,梨树30棵,桃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

……

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探究之中,显然这种求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神秘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一个知识环节的学习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里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后,除总结本课内容外,还可以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即由21.45÷15变为21.45÷0.15,这样就成了小数除以小数,怎样计算呢?”这样的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会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对新知进行建构。

(责 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梨树悬念桃树
抬水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小桃树的朋友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小气的梨树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桃树的“吱吱呀呀”歌
桃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