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2014-07-25 05:38刘变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浮力试管探究性

刘变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边实验边学习,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物理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人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主动探索物理规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排开水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和假设,进一步积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论证。这样不仅了解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详细讲解实验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利用文字和图示、准确的展示等教给学生基础实验知识,保证实验安全有效,并注意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师可以把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巧妙转化为问题情境,与实际紧密联系,把生活中的真实现象作为问题提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然后介绍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双耳失聪,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下去,最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内容时,教师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大试管中的水会被挤出来,当小试管有一半进入大试管中时,将两试管同时倒过来,松开小试管,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向上升。看到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理解大气压强的定义。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的情绪直接制约着学习效率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学生喜欢教师,就会进而喜欢这门课程。“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如此。

教师要敬业,因为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对知识的索取。教师还要注意用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合作,最终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班额大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时间里,教师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保证对每个学生都关照到。因此要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一起探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或站在学生的角度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发现学生思路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防止小组中少数学生包办代替,避免小组之间交流不充分,不要过早地公布探究结论,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小组间的辩论。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分享彼此的智慧,进而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做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步与成长。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浮力试管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试管难题
第十章浮力
冬季的故事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