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考

2014-07-29 15:32李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校教育

摘要: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灾难教育的学科与课程,灾难教育事后弥补现象严重,学校较多重视灾难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应对灾难技能的培养。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灾难教育是弥补这些缺陷的重要契机。体育教学与灾难教育的教育目的一致,都是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灾难教育的归宿是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中,可以向学生更多普及灾难常识,加强逃生技能训练和灾难情景中的模拟演练。

关键词:灾难教育;体育课程;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109-04

收稿日期:2014-04-1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教学改革法律机制研究——以体育产业化为视角》(项目编号:09SKC05)。

作者简介:李萍(1979-),女,重庆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体育部,重庆401120

21世纪以来,太多的灾难袭击着人类,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龙卷风、雪灾、旱灾,火灾、洪灾、泥石流、台风等等都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当面对各类灾害时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往往会产生各种下意识的不自觉反应,这种不自觉的反应会导致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因而做出错误的行动,这其实与我们未经过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和训练有直接关系。在人们经过训练后,他们在面对灾难时的专业化行为能使他们在危急关头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能及时采取避险、自护、自救、互救等各种逃生的有效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伤亡,提高生存能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通过学习、考察、借鉴的方式来构建适合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新模式,如何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类灾难预警信息,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已经迫不及待地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1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现状

关于灾难教育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完善的定义。安慧娟认为,灾难教育应该是以达到防灾减灾为目的的,以培养公民增强灾难意识、提高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1]。灾难教育的目的是让教育者掌握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难观,正确看待灾难本身及其规律,正确的进行防灾、减灾、备灾、救灾活动。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李萍将灾难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思考No.3 20141.1灾难教育事后弥补多,未能防范于未然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都是灾难发生之后再来谈教育。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媒体才高频率地播放如何在地震来临时逃生,家里应该必备怎样的安全箱。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之后,才开始大肆宣传如何车内逃生,如何备一些常用的逃生工具等。这都是事后弥补,有“亡羊补牢”的感觉,人们也都是看看而已,并没有掌握到再次遇到自然灾害时应该怎样面对的逃生的知识技能问题。从我国开展的灾难教育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不仅是未成年人,更多的成年人灾难意识薄弱,应急知识同样匮乏。

1.2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技能培养

在灾难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多数是通过讲座、图片展览、主题班会、广播以及印发小手册等手段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逃生技能、抗灾训练、防灾演习基本无从谈起,这些都表明灾难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是灾害知识教育的主课堂,幼儿、青少年时期也是接受防灾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的灾难教育缺失正是长期忽视了灾难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结果。

2把灾难教育引入体育课的必要性

2.1自然环境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且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上: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而我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种类多,强度大,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009年5月,因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仅2008年全球就有23.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有2亿多人受到直接影响,经济损失超过1 800亿美元。而在我国,除了火山喷发外,其余的各种自然灾害都发生过,不安定的种种自然因素越发考验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2.2与国外学校的差距使得学校灾难教育极为必要

有学者通过北京5所高校418名大学生进行灾害认知和减灾教育看法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灾害的关注程度偏低、防灾意识较弱、掌握的灾害理论知识很少、仅是基本掌握正确的应急行为知识;现行减灾教育的方式与学生的偏好不符,大学生觉得减灾教育有用。但现行教育内容不足[2]。大学生意识和行为都接近成人尚且如此,中学、小学和幼儿的学校灾难教育更是支离破碎。国外很多国家都把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而得到普遍性的宣传。我国的灾难教育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表现在意识培养薄弱、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对防灾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健全、学校对防灾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等。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提高防灾素养,形成完善的长效机制,构建正确面对灾害的心理长城。

3体育教学中融入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3.1体验式教育是灾难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灾难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了解有关灾难的知识,更要把学习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直接体验内化为直接的实践知识。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 1939)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在20世纪80年代总结了约翰·杜威(John.Dewey)、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他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完整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是一个从具体的体验到对体验的反思,经过形成抽象的概念再付诸于行动实验的具体的体验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当然这个过程与很多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诸如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等,其理论基础和内涵较为丰富。

3.2体育教育与灾难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家方万邦先生所确定的体育的教育目的是“能获得康健的身体”。他当时提出的“六化主义的体育”即教育化的体育、科学化的体育、普遍化的体育、生活化的体育、自然化的体育和游戏化的体育。从教育的整体观来认识体育,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3]。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地锻炼身体,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发展学生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它具有内外合一的健身系统性和身心合一的健身统一性特点,达到身心和谐和内外兼修的目标,以获得健康的身体为最大追求目标。灾难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防灾、应灾、减灾意识,其最终需要学生对身体各部分、各种运动能力和各种身体素质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协调、流畅和默契。在灾难教育创新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以培养坚韧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的目的。当面对灾害发生时怎样的方式逃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逃生技能,在困境中如何自救,脱险后又如何救助他人等等,这些方法和技能与体育目的“能获得康健的身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奠定终身体质基础、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效益上二者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3.3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灾难教育的具体实施

灾难教育最需要的优势就是体育课实践性教学法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是以师生思维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5],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最根本的区别。而体育学科是要通过身体活动的实践途径来促进学生机体活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实现对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在不断的尝试与体验中感悟并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体育的这种实践性教学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如体育游戏教学中,同样是在“独木桥”、“过障碍”、“走下坡”,在灾难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有不同的“穿”法、“过”法和“走”法。以“独木桥”为例,常规的教学是快速通过相对狭窄的桥面为胜,开发的是学生的平衡能力和速度素质。灾难教学中的“独木桥”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模拟灾难的场景(如地震时山体塌方的滚石、火灾中有爆炸物四处横飞或者泥石流等情景)在独木桥的两边,人为地利用排球或足球用地面反弹的方式让球从高处往下落,来代替各种“飞行物”,要求学生不能被球碰到、砸到,增加过独木桥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速度、平衡、观察力、灵活性、判断的精准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能力等。同时,已经“受伤”的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原地倒地,等待救援。教师在如何救助伤员这个环节教授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怎样止血、固定、包扎,怎样帮助抬伤员(避免二次伤害)等等。通过教学,这些素质和技能向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面对灾难时其价值体现将无可限量。

体育课不仅只是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更应该反映对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如对体育活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身体活动的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合理的逃生路线及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生存能力,减少损失。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通过体验和尝试来掌握各种基本的知识、技术、技能。如球类的集体项目(篮、足、排)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观察分析,勇敢坚定的性格特征及战胜困难后的欢乐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游泳课中只有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才学习救生知识,普通院校基本上只进行游泳技能的传授,若能在游泳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救助他人的知识,那么就会减少面对溺水后很多人束手无策的窘态。当然,学生最基本的身体能力素质,跑、跳、投在日常的教学中已必不可少,这些速度与力量、协调性和灵敏性的培养是学习和掌握逃生技能的基础,也是面对灾难有效逃生的前提。

4在体育课中实施灾难教育的具体环节

4.1认识灾难的理论学习

认识灾难是预防灾难的第一课,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各门学科渗透传达给学生,体育理论课也不例外。灾难共生论——“容纳灾难,与其共生。”[4]强调每个居民、每个单位在面对防灾减灾状况下,都切实地承担起责任时,“灾难共生”才可能从理想成为现实。“灾难共生”是一个贯穿整个灾害过程的实践过程,它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积极灾难应对。在具体实施灾难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可以编制灾难教育的读本或者开设灾难教育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普及灾难常识教育,如灾难发生的原因、类型、特征、规律以及破坏力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灾难教育的层次、课本的教材、深浅程度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学校,还可以根据地域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学习本地区多发常见的灾难知识以及应对知识和技能。此外,体育理论课本身包含有运动损伤和运动康复的知识学习,这对灾难教育在自救、互救过程的初步处理,止血、包扎、固定都具有很好的帮助。将灾难教育的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是实施灾难教育实践课的前提。各个学科的理论渗透,与体育学科是实战训练相结合,能更好地把灾难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系统。

4.2加强以逃生技能为基础的实践课

在灾难教育里,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承担的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灾难教育就等于纸上谈兵。如何掌握逃生技能、系统的抗灾训练,都需要体验式的教学,如面对火灾,在体育课上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如何使用灭火器的教学(针对火灾初期),课堂内容的安排可以有怎样开关灭火器,手持灭火器的接力练习,以及在快速移动中熟练使用灭火器,这些行而有效的练习可以在火灾初期减小灾难的影响程度,从而挽救生命与财产;第二,低姿态快速撤离(火灾发展到猛烈程度),课堂内容可以有蹲着快速走(手捂住鼻和嘴),如何匍匐前进 ,如何绳索自救,缓降逃生等等;第三,如何快速地直体翻滚(衣物、身体着火的情况),在快速撤离中如何避免拥挤,乱冲乱撞等。在体育课中,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掌握各种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灾难教育与体育课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综合课完全相吻合,二者完全可以相结合在一起教学。

4.3创新灾难情景进行模拟教学

发达国家的灾难逃生教育已经演绎为一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在中国,灾难教育的实战演练可以同目前流行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相结合,模拟或创设灾难情景,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训练,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救互救、防灾抗灾的能力。

4.4定期举行模拟演练

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进行过灾难演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中、小学每年都有春季或秋季运动会,防灾教育演习完全可以列入其中。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每年组织一次这种大型的演练,创设危机场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逃生路线,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灾难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集中利用灾难纪念日来进行逃生教育活动地交流,安排一校或多校比赛,甚至把灾难逃生技能列入常规运动会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逃生技能的提高。

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特殊时期,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去考虑,灾难教育如果能成为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体育的课程内在价值也将得到充实、教育意义也不断地丰富、也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学科进行灾难教育,将体育与灾难教育想结合,正好能弥补灾难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把灾难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束语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灾难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道德情怀,更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维护生命尊严的客观要求。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主席哈罗德德雷格曾经说过,“在灾难面前,只要群众懂得基本的自救常识、逃生技能,便能赢得更多成功逃生的几率,减少人员伤亡。”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知识去阻止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在灾害到来之前,利用自己的知识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国内外实践的经验反复证明,在整个防灾、应灾、减灾工作链环中,开展灾难教育是既基础又关键的一环。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入灾难教育的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期盼这一探索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能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安慧娟.我国灾难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苏筠,伍国凤,等.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和减灾教育建议 [J].灾害学,2007(9).

[3]江宇.从体育的本质论体育课程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4]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49.

[5]蔡驎.一门关于灾难共生实践的学问[J].国外社会科学,2012(5).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学校教育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