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成长与一路改变

2014-08-07 11:40戴景红
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笔者化学

■戴景红

一路成长与一路改变

■戴景红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认为只要对学生严厉,对作业和课堂表现抓紧了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不足就给他们施以惩罚,结果学生的成绩非但没提高反而还下降了,有的学生甚至对笔者有了抵触情绪,于是笔者开始反思,尝试改变教学方式。

学课堂教学 来源/旅顺教育信息网

学会审视课堂

还记得校长第一次听完笔者执教的《化学之旅》一课后,所发的感慨:“我怎么没感觉到化学旅行的快乐呢?”的确,那堂课,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老师的高压下原本活泼可爱的学生们一言不发,眼神中没有好奇、没有求知、没有探索。也难怪,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长大,一上班就面临实施素质教育,的确是一个大的挑战。笔者意识到了自己存在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学化学,学好化学,必须换个思路来教化学。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笔者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改变。今天再次审视自己的化学课堂: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老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老师,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在教学中笔者会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化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今天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改变教学方式

利用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例如,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绪言》,笔者通过“小花变色”“无色溶液变牛奶”等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瞪大双眼,感悟到化学的神奇。此时笔者会适时的点拨:“你们学好化学后,也可以设计自己的‘化学魔术'”!以此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烧水壶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你知道怎么清除吗?一小团发面为什么会蒸成大馒头?你喝了碳酸饮料为什么会打嗝等。用这些生活实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进而上升为志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以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提高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教学中,笔者把某车间的工作服带到课堂上,工作服上有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润滑油、碘等污渍。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打算怎么来洗这批衣服呢?去污原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学生进行猜想、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合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组内成员又上台展示汇报。真正把课堂上的主角让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好的展现。课堂上学生不但有知识的收获还有能力上的收获,进而鼓励回家动手实践一下,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相链接,让学生真切地到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分层次教学,关爱每一名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切实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公平交流的机会。所以,无论学生是成绩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要敞开心扉和学生交流,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允许学生向老师说“不”,表达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新的假设,师生通过学习、讨论、实验,找到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共长。另外,笔者还会在班里开展“写写心里话”“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通过小纸条、E-mail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甚至是他们异想天开、几近荒诞的“科学”猜想。这样,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成长的困惑,指导他们走出误区;再次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假设和探索,激发他们探究科学进步的火花。在这些交流中,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了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中的某些不开心、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而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笔者还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们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通过教学上的点滴改变,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更深了,学生也更喜欢化学这门学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化学,他们是快乐的。当然,笔者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笔者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力争使未来的课堂更具有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笔者化学
老师,别走……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