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办刊与学术传播转化
——基于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讨论

2014-08-10 12:26李夕菲
关键词:科学报社会科学办刊

李夕菲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特色化办刊与学术传播转化
——基于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讨论

李夕菲

(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在“名刊名栏”工程带动下,很多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道路,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研究,有助于特色学科建设和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学报也不再“千刊一面”;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存在特色栏目稿件短缺、文章低水平重复、转载率和征引率不高、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欲坚持特色化办刊,加快地方社科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可考虑从四方面改进: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加强动态策化;拓宽栏目学术视野,广邀名家,提携新秀;适当宣传“炒作”特色栏目,打造学报品牌;“内容”与“渠道”并进,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

特色化办刊;“名刊名栏”创建;地方社科学术成果;学术传播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探究和保留民族的历史记忆,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的。我国有1300多家高校社科学报①参见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论文数据分析》,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网站,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641.。高校社科学报阵地,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展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气派的中国哲学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数据库的重要文献来源。但多数地方高校的社科学报,转载率和征引率不够高,传播效果不够理想,故而也难登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以及各类名刊名栏评比的榜单。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被总结为“全、散、小、弱”,“千刊一面”②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姚申教授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一文中,将“全、散、小、弱”解释为:“所谓‘全’,即指目前高校社科学报综合性学报占多数,文、史、哲、政、经、法,什么学科都有,小而全;所谓‘散’,指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形不成规模效应;所谓‘小’,指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还存在着发行量偏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偏低的问题;所谓‘弱’,指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普遍存在的质量弱、影响弱、综合实力弱。”参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1卷5期,第82-87页。,是“学术垃圾”的产生地③例如,杨荣星:《试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光明日报〉“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述评》一文中说,“我国社科学报每年刊载论文超过18万篇,但除少数名校社科学报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屈指可数。有相当数量学报发表的文章几乎不被引用和转载,因而没有什么学术影响,以至于有学报生产垃圾之诟病。”参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9卷第6期,156页。,有关部门甚至主张淘汰一批学报,或几家合并转企推向市场。代表性的如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①“对于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学报编辑部,并入本校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但具备建立期刊出版企业条件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且不能转为期刊出版企业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相同相近的专业和学科为基础,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208/761738.html。。

其实,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现状,也是中国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呈现。在中国的许多二三线城市和偏远省份,即使只有一两所高校,那也是地方文化发展的智库和人才库。这些高校的学报编辑,在办刊条件、学术平台基础远不如名校名刊的情况下,在学术传播的阵地上坚守着、耕耘着,编发了众多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论文,见证了本校学科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学术人才。故尹玉吉先生疾呼:“目前所谓的‘全、散、小、弱’,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人为过早消灭‘全、散、小、弱’,就是揠苗助长,结果将是灾难性的。”[1]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所刊载的,专门研究某一地方、某一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现象和区域经济的文章,关乎一个地区的文明积累脉胳、特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思路、个人和社会理想实现等,是当地哲学社科文化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哪怕它们只是初级成果,不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的关注热情,哪怕它们在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时代,不能产生即时的、实用的效应,其公益性和存在价值也不容质疑。正如陈颖先生指出,当今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实用’的学术研究已逐渐占据主流和有利的位置,而‘无用’的学术研究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但‘无用之用’的学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引导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方向。”[2]何况,很多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发表的文章,除了“无用”之学外,还是有很多“经世致用”的观点、数据,直接助推了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故管理部门和各高校,有义务和责任来扶强扶壮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保持其独立性和办刊特色,而不宜盲目地“关停并转”。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改变固守“象牙塔”的办刊思路、提高学术质量和传播价值的改革探索也必须继续深入进行。

本世纪初,教育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倡导的名刊名栏工程创建活动,被证明有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争创名刊、争建名栏,一些学报甚至走上了专业刊物的道路,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在逐渐上升。[3]但多数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不同程度存在着文章水平忽高忽低、特色栏目约稿难、内容观点重复、同质化、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在特色化、专业化办刊思路的指引下,如何兼顾“特色”与学术传播效果,促进地方社科成果的传播和转化呢?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特色化办刊与“名刊名栏”建设,带动了地方历史文化和区域经济研究

岳玉禄在1983年提出:“学报特色是指学报所反映的学术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4]这一观点至今仍有众多拥趸者。

高校学报走特色化的办刊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性质、师资力量、学科实力和地方历史、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区域经济实力决定的,也就是“接地气”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天然就具有内向性和综合性,要服务于本校学科建设、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展示,故其创办之初多为学科大拼盘似的综合性刊物。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现有的科研力量往往只能集中在几个特色专业学科上,集中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上,故而学科建设伊始就带有地方特色,培养的学生也以实用型人才为主。这样,依托地方高校的社科学报,也必然会在服务学校强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兼具服务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建设的功能,体现在作者群、文章内容、栏目设置、装帧设计上,慢慢就成了所谓的刊物特色。

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还出于参与各类名刊名栏评比、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需要。教育部自2003年底启动高校学报“名刊名栏”工程建设,经过3届名刊名栏评选,共有26家高校学报入选名刊、66家高校学报入选名栏;但僧多粥少,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仍被拒在教育部“名刊名栏”之外。值得庆幸的是,全国高校学报文科研究会的名刊名栏评选条件较为宽泛,对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激励作用似乎更大。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通讯》(2013年第三期,2013年11月5日出版)公布的数据统计,4届评比,共有1301家学报入选“学报奖”,358个栏目获得栏目奖。

名刊名栏评比活动,对高校社科学报改变“全、散、小、弱”面貌,提升刊物质量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名栏建设,对推动地方高校社科学报以特色栏目带动区域经济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了示范效应。比如教育部第三批25家高校哲学社科学报名栏中,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财经研究》的“公共经济与管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国边疆学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海外及台港澳华文文学研究”等,[5]都是立足本校学科优势、依托地方历史文化或民族资源打造出来的特色栏目。

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注重特色栏目建设、掀起发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区域经济论文成果的热情,直接导致各学报的刊物特色鲜明起来,不再是“千刊一面”。例如《阴山学刊》的“阴山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宋代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侨乡文化研究”和“南粤名人研究”,《闽江学报》的“闽文化研究”等栏目,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重点学科特色,对提高刊物识别度、知名度,引导作者精准投稿,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华读书报》记者2011年采访发现,全国有200多家学报有特色栏目,“这些特色研究领域和特色专业栏目,有的是依托学校专业领域,有的是借助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因为明确、集中,在学术培育方面往往有特别的效果,或许让人难以想象,《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百年红学”专栏,论文的转载率竟然超过核心期刊《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在地方性研究方面,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贡献。”[6]

二、特色化办刊的学术传播价值及其学术成果的传播与生产力转化

从办刊人的眼光来看,地方高校社科学报走特色化办刊道路,开办特色栏目,的确对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学术人才培养有重要推动作用,堪称学术练兵场;另外,其最重要的学术传播价值就是加快了地方哲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的发表与生产力转化。其作用,是远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知名社科学术刊物、知名高校学报所无法替代的,也很难用名刊名栏评比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笔者这里试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化办刊实践为例进行分析。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取得公开出版发行刊号,为季刊;创刊以来,就特别重视刊载五邑文化与华侨史研究成果,经过长期摸索,逐渐形成了“侨乡文化研究”和“南粤名人研究”两个主打特色栏目,设栏主要依托学校的省级科研平台以及江门优势的侨乡文化资源。

2006年,广东省第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基地——“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在五邑大学挂牌成立,重点扶持华侨历史与侨乡文化研究。该平台成立之初名气并不大。本校一批学者深入侨乡田野进行研究,借助《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一阵地发表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广东华侨华人与侨乡比较研究学术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后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例如,中国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申遗成功(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就与这个基地的侨乡遗产保护研究团队密不可分,而这些研究成果,最早多以论文形式发表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如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的《试析五邑民居的地理文化基础》发于该刊1999年1卷1期,《开平碉楼的设计》发于该刊2006年4期;梅伟强副教授的《开平华侨与碉楼建筑》发于该刊2002年4卷2期,等等。学者陈水生研究了32种刊载3篇及以上碉楼研究论文的期刊,发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量达到11篇,位居第1,高于《中国文化遗产》、《建筑学报》、《中外建筑》等专业期刊。在碉楼研究核心作者群中,发文最多、学术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张国雄,梅伟强、朱蕙等五邑大学学者的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也比较高。[7]

又如2013年6月19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我国侨批档案7年申遗,终于成功。这个项目的成功申遗,也与五邑大学学者以及《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助推密不可分。

2005年以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刊载了7篇关于“侨批”也即“银信”(是一种专用邮政业务凭据,包括华侨、侨眷寄入(出)的信件、支票、单据等,福建、广东潮汕等侨乡称“侨批”,江门称“银信”)的研究文章,最早的两篇是《四邑侨批与潮汕侨批之比较》①《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7卷2期34-36页,作者麦国培。和《四邑侨汇为粤省冠“说辨析》②,关注到江门侨批与潮汕侨批之异同,以及当时对广东省的经济作用。发表后即引起国内外关注。在此基础上,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遗产”省级重点学科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与研究侨批档案,先后获得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资助,并承担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遗文本的撰写和翻译工作。与此同时,五邑大学一批年轻学者继续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关于银信的研究文章,例如《民国时期五邑侨刊中的银信广告》③《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卷1期33-37页,作者刘进。、《媲美徽州文书的跨国民间文献——五邑银信》④《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卷1期07-10页,作者刘进。、《从四邑银信看战后缅甸华侨的心路历程——以缅甸华侨黄礼胜寄归银信解读为中心》⑤《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5卷2期01-05页,作者石坚平。等。

2013年4月19日,在北京“侨批档案·世界记忆”国际学术会议上,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代表专家组做主题报告,直接为申遗助力。侨批档案申遗成功,是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注重学术研究向文化生产力转化的又一成功实践。

分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多年发表的文章(见表1)可以看出,作为展示地方高校社科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见证了五邑大学地方特色人文学科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过程,参与推动了这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还扶植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人才。其刊载的关于碉楼、银信、“口供纸”等内容的学术文章,很多都属于新开拓的学术领域的原创性研究,在业内非常有影响力,由此导致了《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一定时期甚至可以跟某些学科专业期刊竞争。

另外,学报所发表的关于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五邑侨眷生活状况、侨乡电影人研究文章,关于清末侨乡珠玑巷认同、珠玑移民与良溪古村关系等研究文章,关于岭南越族来源、南江文化、佛山庙会、潮汕童谣、晋江侨捐流向等外延性文章,都极大地丰富了广东侨乡文化的研究内容,推动了广东特别是江门地方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的发表、传播与转化。一个例证是,近年来,到江门拍电影电视的多起来了,例如,《一代宗师》、《让子弹飞》,都是在江门取景,这和近年来开平碉楼、台山梅家大院等民国时期侨文化建筑知名度的提升大有关系。

三、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办刊与学术传播之现实困境

虽然朱剑先生乐观地指出:“特色化办刊在各学科方向造就了一系列优秀栏目,并通过这些栏目积聚了一定的人气,包括主持人、作者、读者和编者,并积累了初步的专业化操作经验。”[8]但从更大范围以及可持续发展考察,各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办刊的尝试,还是遭遇了不少现实困境,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数字化出版转型方面没有跟上,导致其学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稿源不足、作者队伍短缺、特色栏目维持艰难

表1:2008-2013年《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发文量(单位:篇)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侨乡文化研究”栏目几次更名,可以说明特色栏目维持的辛苦。“侨乡文化研究”栏目的前身是“五邑文化”(1999年),“华侨华人研究”(2002年)、“岭南文化探讨”(2005年)等,2008年栏目相对固定为“五邑侨乡文化研究”,刊发了9篇关于侨乡江门的研究论文。2009年,“五邑侨乡文化研究”更名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当年刊登了15篇文章;此后一直沿用该名,发文量在2011年攀升到28篇,此后开始逐年下降。2014年1期,栏目再次更名为“侨乡文化研究”,看似只去掉了“广东”两个字,实则有着难以为继的苦衷:首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的田野和国际比较研究方法,导致学者不能闭门造车,这注定了研究群体也即作者群比较窄,不仅要有华侨研究背景,还要接地气,以广东特别是江门本地学者为主。当这些学者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后,新的观点不会很快产生;即使有新成果,学者本身也讲究个人理想的实现,当他们为了职称、学位等现实利益而拼搏时,就需要把论文发表在声誉高、影响因子大、转载机会更多的全国核心期刊和CSSCI刊物上。近两年来,本校的作者群发文重心外移,直接导致了学报特色栏目遭遇稿荒,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维持艰难。

(二)好稿缺乏,稿件的选题、学术观点和论证方法低水平重复、同质化

比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南粤名人研究”栏目,因人物的研究方法不一定要求实地考察,可以依赖文献进行,故该栏目外地作者较多,稿源相对丰富,质量比较稳定,但近年来也出现了研究人物雷同、学术观点和论证方法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等问题,例如,关于梁启超、陈白沙的研究偏多,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但缺点也在这里——部分稿件材料雷同,视野、角度不新颖,“炒剩饭”现象严重。查中国知网可以发现,早些年学报关于梁启超、陈白沙的文献被引频次较多,这两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三)编辑投入与社会评价难成正比

“特色研究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学术性受区域限制,致使其存在着社会评价与编辑投入不成正比的问题。”[9]闽江学院学报武文茹副编审就指出,“闽江学院学报近十年来发表闽文化研究特色论文百余篇,而且质量也相当不错,但转载率却为零”。[9]《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样存在学术视野局限广东、受众关注度不高、传播范围有限的问题。其直接后果是,特色栏目的刊文比例越高,即便论文质量较高(例如基金论文比是反映论文水平的指标之一,本刊2011年基金论文比为0.22,2012年为0.32,2013年达到0.48,逐年上升)、学报编校差错率低,转载率和征引率仍可能上不去,学报的综合学术评价指标反而降低。

(四)数字出版转型迟缓,致传播效果打折、影响力下降

部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数字化出版建设落后,文章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减少,导致品牌形象、学术传播速度和传播价值都受到影响,核心作者对栏目的关注度降低。例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从加入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商业学术网络平台后,网络传播趋势一路上扬,2005-2012年,总浏览量达24万多次(年均3万次),总下载量超过20万次(年均2.5万次)。2008年网络影响力最高,创下了单月浏览量和下载量双破6000次的记录。影响因子也从2001年0.0069,上升到了2011年的0.194。但近两年学报文章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影响因子却都有所下降,如2012年WEB下载量2.75万次,远低于2011年的3.5万次。分析认为,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学报在加入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数字化出版进度,如自建网站、及时更新学报每期目次,方便读者和作者检索、阅读,有的还进行了优先数字出版(OA);而《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自身网站建设却没有跟上,网页简单,功能单一,加上仍为季刊,无法解决论文发表时滞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学报的影响力排名下降。虽然搞学术的人都知道,单纯用网络传播效果来判断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一个期刊的学术贡献,是危险而不公平的,但这确实已成为很多以传播学术为己任,却又受制于经济、观念、技术人才等原因而无法加快数字出版转型的地方高校学报的共同困惑。

四、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刊的应对策略

为使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兼顾特色与学术传播效果,加快地方社科成果的传播和转化,笔者特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加强动态策划

例如《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外及台港澳华文文学研究”栏目,除了依托本校海外华文与文学研究强势学科的稿源外,还经常与国际学术会议联系起来,使稿件专题性、动态化,学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二)拓宽栏目学术视野,广邀名家,提携新秀

学术资源较少的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可以考虑拓宽栏目的学术视野,不局限于地方。例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自2014年1期起去掉“广东”二字,实际上是宣告该栏目的学术研究范围、作者群都扩大了,面向全国侨乡甚至国外专家征稿。另外,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编辑,除了要勇于向名家约稿外,更要长期致力于培养和提携新秀,保证稿源和稿件学术质量。

(三)适当宣传“炒作”特色栏目,打造学报品牌

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要目。例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以‘人类学研究’特色栏目作为立刊之本之后,多年来坚持每期在《光明日报》等全国性媒体上作学报最新要目广告宣传”[10]

以特色栏目为话题进行“炒作”。例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06年第1-2期“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下,连续刊发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郭德茂教授的《学术批评的时序品格和理论成色——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的学术论争》[1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能教授的《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12]等文章,对开栏3年的“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内容、争鸣要点、开放特色等进行分析梳理。可以判断,这组由外校专家学者写来的文章,是编辑部特别策划约来的文章,但这样的宣传更有说服力,也必将引起更多学者对栏目的关注和投稿,形成“草船借箭”效应。

(四)“内容”与“渠道”并进,加快数字出版转型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麦克卢汉说:“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他把新技术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看得比传播内容更重要,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表述,而是媒介自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看到,数字化出版这种新型传播媒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学术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以及文献储存、检索方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甚至影响了人们对学术论文、学术刊物质量的判断,建立在点击率、征引率等数据基础上的影响因子虽饱受学界诟病,却仍在期刊评比、论文评比中大行其道。

基于这种现实,高校社科学报应顺应网络传播规律,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内容”与“渠道”并进,在与各大商业数据库合作的同时,加强自身门户网站建设,在网页上提供目次更新、栏目宣传、过刊文献查询与下载、在线投稿等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搞OA期刊(即优先数字出版)、微信二维码扫描等,加快数字化出版转型步伐。

[1]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2011,26(4):128-138.

[2]陈颖.编辑部体制的终结与“后学报时代”的来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35-38.

[3]计亚男.高校社科学报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N].光明日报,2009-05-15.

[4]岳玉禄.谈谈把大学学报办出特色的辩证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公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名单的通知[EB/OL].[2014-01-06]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A13_gggs/201401/161869.html

[6]陈洁.“中小”大学文科学报的众生态[N].中华读书报,2011-08-17(5).

[7]陈水生.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碉楼研究学者群体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5-9.

[8]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9]武文茹.艰辛之旅:学术期刊的特色求索——以我国地方高校学报为切入点[J].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125-128.

[10]姚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82-87.

[11]郭德茂.学术批评的时序品格和理论成色——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的学术论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3-26.

[12]张玉能.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2.

(责任编辑:佟群英)

G237.5

A

1001-4225(2014)04-0075-06

2013-02-18

李夕菲(1969-),女,河南固始人,五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辑。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一般)“社科类地方高校学报对特色学科和地方研究的作用”(2013YBO6)

猜你喜欢
科学报社会科学办刊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