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产业中国式突围

2014-08-11 01:04刘黎明
中国计算机报 2014年27期
关键词:加盟商运营商笔者

刘黎明

中国的IDC产业如何才能快速发展?笔者建议成立一个IDC云发展联盟“IDCCloud”。该平台由联盟运维,IDC加盟商则发挥其本地化的优势,投入资源和销售力量,达到共赢的局面。

伴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全球的数据业务量都呈现爆炸性增长。而作为最重要基础设施的IDC 也迎来第三个高速增长期。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IDC行业一直都非常重视,以各种机制来刺激这个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11月30日,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颁发,让停滞6年的IDC市场迎来破冰期。

紧接着的201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五大政府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政府行政机关带头使用专业机构提供的云服务,逐步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引导企事业单位逐步将相关应用向专业机构提供的云服务上迁移。而在2013年9月,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数据中心、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时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从而拉动数个“万亿级”消费目标的快速实现。

IDC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来看,国内IDC行业主要提供三种经营模式:粗犷转卖型、小粒度零售型和新型服务型。一般来说,大型IDC运营商主要采用粗犷转卖型经营模式,以机柜和固定带宽的形式售卖网络和机房资源,而部分大型IDC运营商和中小第三方IDC会采用小粒度零售型经营模式,提供主机托管、主机租用、虚拟主机,以及VPS集中形式的服务器和网络资源的小粒度零售。而新型服务型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提供IaaS服务,对资源本身进行细粒度测量和计费,并提供标准增值服务。

我国政府和企业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以IaaS为主导的新型经营模式还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9年11月,笔者曾在一篇名为《云计算产业链初成 中国落后两年》的文章中谈道:云计算市场在国外也刚刚兴起,国内企业又获得一次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的机遇。当时,笔者认为中国云计算落后于领先地区发展水平约为两年,如今,笔者坚持认为这种差距在进一步被拉大,特别是IaaS领域的落后。

那么,差距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方面,IT产业要想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确并非一朝一夕、三五年就能达到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国在IDC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网络连接状况较差;骨干网运营商与第三方独立IDC企业的商业关系不透明、不规范和不市场化;中国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初级技术人员相对较低;一些企业没有严格的财务控制和资金利用效率目标等。

笔者在这里根本没有提到安全问题和标准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对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两方面不存在巨大的商机。

IaaS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2013年的时候,Gartner称,2012年全球IaaS的增长速度高达42.4%,市场规模达61亿美元,未来五年内全球IaaS保持约41.3%的年复合增长率。同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统计称,2012年中国IaaS市场规模为5.11亿元,中国IaaS占世界市场份额最多占到6.61%。与此同时,全球IDC在2012年的整体市场规模达255.2亿美元,增速为14.6%,而中国IDC市场规模达210.5亿元,增速达到23.2%,中国IDC市场占全球13.2%份额。

由此可见,中国IaaS占世界市场份额最多为6.61%,而中国IDC市场占全球13.2%,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未来IaaS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至少两倍于其他市场的增长速度。

目前,IaaS市场虽然与IDC市场是相对隔离的,但是长远看,IaaS和IDC加起来是一个零和市场。也就是说,不是IaaS抢IDC市场份额,就是IDC抢IaaS市场份额。IaaS完全可以看做是IDC业务的升级版,所以IDC做IaaS业务本来就最顺理成章。

IaaS将中国IT领域泾渭分明的行业分工彻底打破,形成了多个行业交叉,进入IaaS混战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IDC、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跨国公司、软硬件供应商、初创企业的身上。在传统领域上,这些企业是有明确的分工和侧重的:运营商提供骨干网络,IDC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互联网企业开发各种服务于网民的应用,跨国公司则侧重于把国外优势业务推向国内,软硬件公司研发和销售软硬件,初创企业开发一些轻量级的网络项目。

自云计算大潮来袭以后,这些传统IDC领域的企业纷纷跨入IaaS行业,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弊病。例如,对于IDC公司来说,IaaS简直就是托管和租用的天然延伸,放过IaaS几乎是不可能。但是,很多想进入该行业的IDC公司,由于人才匮乏、视野局限、传统IDC业务的强势,导致对新业务的资源投入有限,再加上公司高层和现有人才的思维定势和惯性,决定了传统IDC公司目前对云计算变革反应迟缓,难以设计和开发出符合云计算趋势的产品。

对于另一个潜在群体——电信运营商来说,它们容易受到体制、决策速度等限制。另外,它们以往专注于骨干网建设和宽带接入,对于基础设施服务还提供机房和带宽。它们提供IDC服务的能力,由于受专业化能力和运营商格局的限制,还远落后于传统IDC公司,做精细和创新的IaaS对于它们来说更困难。

互联网和创业公司也是一类潜在的IaaS服务提供商。由于对IT基础设施行业不熟悉,缺乏经验积累和服务体系,它们初期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且存在资质和准入的门槛。当然,如果有针对性投入财力和耐心,这些问题都可以改善。

还有一个潜在进入群体是设备制造商,特别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制造商。从长远来看,IaaS服务必然会冲击他们的业务,但是他们转型为IaaS服务商的困难在于不仅自己左右手互搏,而且还会与已有的客户产生业务冲突。

中国IDC产业突围良策

IDC企业在云计算大背景下,确实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研发能力缺乏、产品创新能力缺乏、资源池较小。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解决,比如招揽人才、充实研发力量、通过资本或业务与运营商合作等。

笔者认为,中国IDC产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要制定一些良策,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建立一个IDC云发展联盟“IDCCloud”,投资并成立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开发、运营联盟式基础设施服务和分销平台及其所需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其中的平台包括:设备管理和运维资源管理平台、提供不同IDC相互间的结算平台、提供给IDC加盟商的云销售平台等。

而云销售平台可以整合云服务和现有IDC产品,促进IDC服务商的平台更新换代。通过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对接结算能力、网络整合能力等来促进IDC行业的高速发展。

IDCCloud投入研发力量、提供业务平台、提供运营能力,甚至提供售后支持能力和提供设备,而IDC加盟商则发挥其本地化的优势,只需投入资源或销售力量。有资源或销售优势的IDC加盟商无需从头研发亦可盈利。IDCCloud平台获得运营佣金的同时,也能实现不同IDC加盟商间资源和销售能力的互补。并且,IDC的优势物尽其用,便于形成规模化优势。这样的运营模式与传统IDC烟囱式的运营模式有很大区别。

当然,笔者不能排除有些实力雄厚的IDC企业凭一己之力,独自打通IDC企业的IaaS服务道路。与此同时,IDC企业更要突出和利用好自己原有的优势,比如本地化资源、本地化营销、客户服务经验、运营经验等,争取在传统业务稳增长的同时,将新业务用较低或可控的成本进行拓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盟商运营商笔者
汪洁:一定要去一线关注加盟商的需求
汪洁:一定要去一线关注加盟商的需求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盟主背后的猫腻,加盟商可得小心
攻战诚邀加盟品上照明特约加盟商2016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