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空间环境规划的布局与构成

2014-08-12 20:50孙雷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推动下,研究校园环境布局与构成问题有利于建设校园空间环境特色鲜明的新校区。

关键词:高校 校园规划 布局与构成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长春建筑学院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推动下,面临扩大、调整、改制、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新校区校园规划空间环境布局与构成等问题的思考对打造布局灵活多样,文化特色鲜明的长春建筑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整体设计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主要空间结构层次丰富,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多种时代与多种设计风格的建筑并存,雕塑、绿化、水体、小品形态各异,校园犹如一本打开的立体的建筑史书,充分体现了建筑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历史沧桑。引入“联邦式组团式”的校园功能布局模式的灵活设置,打破传统的大学校园功能布局方式,避免因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运动区等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布局分开且各功能区交通流线长的问题。解决困扰设计者因学生规模大、校园用地面积大、学校建筑面积大引发的交通问题,“组团式”加强了每个组团学习、生活、运动等功能配置的完整性和融合性,力求使学生的出行、学习、活动在每个组团内完成,使交通更加便捷,体现了该规划对学校未来发展变化的高度适应。新校区在组团式规划布局基础上由集中教学、生活组团区、教职工生活区 、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三大功能区组成。各功能区相对独立,校园中心环绕主要校区的规划路和次路呈串联状布置,每一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和设施,加以完善和拓展,形成相互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区域。校园内规划大量舒适的步行空间。国内外诸多大学的实践也已表明,很多现代大学的空间体系由于当初规划的刚性太强和决策系统僵化,已造成其应变性差,并进而影响其持续性生长。

校园景观以绿色山脉、水体为景观核心,整个校园高差变化丰富,校园的中心广场平整开阔成为校园的空间中心,各功能区围绕广场布置。大型体育场和小型的篮球场、体育馆因功能和使用人群不同成为区域核心,既可以组团式方便运动,也能过共享资源。教学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布置于侧,体现管理的中心职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教学、生活区分散在各个组团,校史馆、校友馆、大学生创业中心、图书馆大楼为功能核心,两核间以绿化轴、庭院、广场形成的步行“软空间”相连接,形成同一功能内部的自由步行区。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汽车时代的交通系统的设立。新校区道路的走向、纵坡、标高的确定需和工程系统统筹考虑, 道路系统必须考虑内外交通的弹性发展和控制能力的合理组织。中心广场、教学区、生活区、步行景观、水体、科研产业区、商业街与环形车道相连从而构成校园内完整的道路网络。

大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楼、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体育场、休闲空间、娱乐空间、寝室楼生活空间等,承载着师生大量的教育教学、生活等活动。

校园建筑物作为校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建筑环境格局直接影响教育的生活、文化状态、学术氛围,高校教育新模式的改革直接反映在教育建筑的格局上。因此,在装饰学院新区的规划中,注重以人为本,以组团式分区和布局,以集中教学、生活组团区为核心,教职工生活区、学生实践区、科研产业基地与学生创业基地各区有序排列。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建筑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形式、内外装饰特色, 调控弹性与动态空间、动态与静态空间相互支撑,彼此呼应。

新校区主要设计元素特色鲜明。图书馆是由典雅的古希腊三大经典大理石柱式和古罗马的穹顶建筑构成、土木系实验楼以高直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现代风格的艺术设计教学楼、西班牙风格的教授餐厅等建筑体现了人类不同历史阶段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多元的建筑形式共存,走进校园犹如穿越千年建筑文明的历史,彰显了建筑院校的特色和设计者的智慧。

新校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优美。借助自然环境的高低起伏,随着空间感知视点的持续移动,整个校园犹如流淌的音乐,雕塑、小品、道路铺装、绿地、校园广场、水景广场等校园景观以及各种环境设施的映衬,形成引导、铺垫、激发、高潮、收束和尾声的环境空间序列。

新校区建筑材料生态化。新区大量应用多层、坡屋顶和天然饰面材料,独具匠心的风格形成了校园建筑独特的设计语言,借自然之景体现了对丘陵、山地地貌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将人文的想象力和自然形态巧妙结合,浑然天成。校内建筑在选材上多使用砖、石、木等天然材料,彰显了大学校园的生态文化特性,体现了厚重典雅的气质和材料物质技术质感之美,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建筑注重丘陵山地地形的建筑形态表达、天际线处理。校舍建筑能体现典雅的气质,彰显大学建筑文化特性;建筑形式上,既有穿越历史的厚重,又能在时光荏苒中历久弥新。材料使用上尽量使用砖、石等天然材料,与环境对话并有利于形成统一连续风格。

长春建筑学院外部环境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地形地貌、建筑风格以及学校的各功能区域, 科学布置各绿化组团、中心广场, 从而创造如画的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生态和地貌,最大限度减少土方量;巧妙利用地形,灵活布置道路,合理规划工程管线,发挥自然景观优势,营造和谐的山地校园景观。行人车分流。在人流集中的组团设计的教学区和生活区采用“步行优先”的原则,将组团内部步行系统和校园环路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满足师生步行的安全需求。校区以车行道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限进行基本分区,完成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的“动”到“静”的逐层过滤,使生态轴心内核保持舒适、宁静的高校学习环境。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有地形、山林、水体、湿地以及物种多样性基础上,服从整体进行创作,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依托。大环境、小环境的高度统一,建筑小品、雕塑作品、有氧步道、喷泉、水体等,充分发挥软质景观在景观环境中的作用,体现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气质。长春建筑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合理运用点、线 、面的绿化手法,精心设计的雕塑、叠石、草坪、流水、花丛、造型树、彩色艺术路面、石灯及小建筑等,在校园中都有反应和展现。

作者简介:孙雷,男,(1968--),长春人,长春建筑学院常务副校长。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