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敏俊 记忆力的秘密

2014-08-13 02:47陈奕均
飞碟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作记忆纸本纸张

陈奕均

都敏俊这个外星人虏获了众多少女的心,但是除了帅气与超能力外,他还有一个令我着迷的能力——超强的记忆力。他那华丽宽敞的书房摆满了从古至今的书籍,让都敏俊更是添加了文青的气息。可惜的是,都敏俊竟然是个老土,并没有智能手机,这真是完美优质男的唯一败笔啊!但是,这三者间有关系吗?

人类记忆的真正模式尚未确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感官收录、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

外界环境有许多信息不断刺激我们,而我们将这些输入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存放在感官收录区。感官收录的优点是容量非常大,可以容纳大量信息,但是信息能停留的时间很短(两三秒),若要将信息留住,则必须把它传送到工作记忆区,而未被传送的信息就会很快被我们遗忘。

人类如何选择将哪些信息传到工作记忆区呢?靠的是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力,除了感官受器必须认真工作外,心也要一起注意。我们在心理上注意的信息就会传到工作记忆区。看外文原著时常常觉得眼睛直盯着看了很久,但是什么都没记住,就是因为心理上没有一起注意。注意力的容量有限,人通常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情,除非对两件事情已经非常熟悉,才有可能同时注意两件事情。

工作记忆又称短期记忆,是我们试图理解某些信息时,存放我们短时间注意的信息。除非我们将这些信息再处理,否则它们很快就会消失(5秒至20秒)。此外,它和注意力一样,能容纳的量有限,只能让我们思考非常少量的数据。

若想将信息长久保存,则应将之存在长期记忆里。长期记忆区是人类储存记忆的地方。若是新信息和旧知识彼此有关联,则较容易进入长期记忆区。存在长期记忆里的信息有很多彼此相互联结,就像一个网络。当我们看到一支笔,可以联想到笔记本,再联想到作业,进而联想到老师。老师和笔并无直接相关,但前后有逻辑上的关联。而从笔我们可以想到考试,从考试再联想到老师,形成一个网络。长期记忆的保存期限各家说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永远储存,但有些学者认为会逐渐消失。

但是,这些和手机或书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了。

不管是过去抑或现在的研究均显示,使用屏幕阅读故事和文章的速度会变慢,记忆内容较少;大多数人需要长时间专注时尤其偏好纸张。我们在学习阅读和写字时,手、眼、触觉同时根据文字独特的线条组合和空间分布来辨认。近期研究发现,5岁儿童用手练习写字,脑部阅读回路会活跃起来,但以键盘打字时却没有这种现象。人脑会将文本自动转换成真实的风景。例如考试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一本课本,而答案就在某一页的某一段。纸本阅读比屏幕阅读更能提供明显的地标,让人脑记住这一风景,比如书页。纸本阅读在翻页时可以感受到书本的厚度、纸张翻过去的感觉,但在屏幕上翻页的过程完全没有特别的线索以供记忆。屏幕阅读可能钝化理解力,因为比起纸本阅读,它会增加心智的负担,甚至是心理的疲劳与压力——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屏幕会造成眼睛疲劳与头痛。

这样的结果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靠纸本阅读,所以大脑已经习惯纸本阅读?美国在2012年招募3岁至6岁的儿童与家长进行研究,发现阅读纸本书的孩子更能注意到细节,有动画与声音的电子书会将孩子的注意力拉离故事,分散到载具本身,这跟大脑习惯纸本阅读并无关系。纸张因为本身的朴实,鲜少有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也不会让人的注意力离开纸本本身。除了纸本与屏幕本身的差异,人们一开始使用屏幕阅读时的心态就不如使用纸张时认真,也是造成纸本阅读在记忆方面的优势的原因之一。

了解记忆、书籍与阅读的关系后,我们可以理解都敏俊与其超强记忆力的关系。还在看计算机的你,赶快把计算机关掉,去图书馆拿本书来翻翻吧。

猜你喜欢
工作记忆纸本纸张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工作记忆怎样在大脑中存储
兰华生作品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
语言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工作记忆与教学方式在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