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持续流传的原因——论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

2014-08-15 00:52刘国峰
运动 2014年24期
关键词:张三丰武当武当山

刘国峰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学术界对传统武术给予了较多关注。其中,武当武术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多有涉猎,但以往研究更多的注重对武当武术的技艺形态,讨论其创制与流传,门派与招式等问题,对其文化特点虽有研究,但未能将其与武当武术流传不断的原因相结合分析。武当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形态,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态。所以,武当武术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武术技法的流传特点,还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意蕴,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较好的实现了二者的结合。本文欲对武当武术文化的流传特点加以分析,以期探讨发现武当武术为何在流传中未曾出现中断的现象。

1 吸收借鉴其他武术,完善技法套路

武当武术虽然属于内家拳,内在的文化修炼尤为重要,但首先它应是作为一种传统武术而存在的,要具备一般武术的特点,即是完备的武术技法。如若对其武术技法避而不谈,则难以说明其作为一项个人防卫术和体育运动的合理性。

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武当武术首先是一种专业习武人士修炼的武术,那么其流传不断则与其完善的技法有着较大的关联,因为成为一个武术流派的首要特征就“有代表性的套路和独特的演练风格,套路的编排有特色,代表了这个拳种的技术特点。在诸多武术中,假如没有完善的技法,势必会被习武之人所抛弃。在古代,武术的防卫作用远胜于体育运动。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源头是军事武艺中探得一二。

武当武术在技法完善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创立以后,延续到清末民初时期,一直在具体的修炼中不断地完善,使其满足具体应用中的各种动作。武当武术文化流传中的强大融合性是长盛不衰的一大特点和原因。武当武术的产生何时何人学界上尚无定论,但大致可见在元末明初 时,武当武术基本成熟定型,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即是张三丰。一般观点是张三丰融合道教的内丹术和少林武术而创立武当武术,属于内家拳,不同于少林外家拳,具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等特点。虽然其内在的思想与少林拳法所不同,它追求“以柔弱制刚 强”,而少林拳法则是以强胜弱,但是受少林拳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武当武术的著名人物张三丰则是先学于少林,而后才创制武当拳法。若说武当拳法,与少林拳法无关,另起炉灶,则是不科学的。武当拳法在张三丰之后,经过一代代习练者的创造,不断的使其内容丰富,亦在创造中得以流传。

到王宗岳时,他将道家哲学充分融入武当武术中,形成了极具理论特点的《太极拳论》,“标志着武当武术理论基础的成熟”。明清时期,武当武术的传承主要分以松溪内家拳派、四明内家拳派为代表的南派拳法和赵堡太极拳派、杨式太极拳派等北派拳法以及道门内传播和民间新武当派。鸦片战争后,武当武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其传人不再固守门派之见,利用传统文化贯通各路拳派,塑造出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共同性,因此武当武术在此获得丰富,重新获得发展。

武当武术在流传中,在自己体悟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其他武术门派、文化内容,使其技法更加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在专业的习武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兼备多种功能,扩大受众群体

武术不仅是古代个人防卫的重要方式,也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体育项目。武当武术即是如此,在传播中,其受众群体不仅是专业的习武之人,还有众多的普通民众。武当武术文化能够获得广大的受众群,则与其通达性有着莫大的关联,武当武术实现了武术技法、悟道、养生的完美结合,兼备了多种实用功能,可以符合众人的需求。这是从武当武术文化的功能价值角度考虑分析而得。

武术技法对于习武防卫有着重大作用,则人们为了增强人身安全而学习。这一功用主要体现在上一节技法的完善中,完善的技法意味着具备了武术的流派特点。虽然武当武术更多的被世人称作健身拳法,但仍不能忽视其技法,武当的技法拥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悟道则使得文人雅士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文化精神的体悟。武当武术讲求道法自然,由拳入道,将道家的哲学充分的融入到技法之中,一招一式,全有境界,如此为文人在习练武术强身健体的同时,可以在其中参悟传统文化的要义。原本武当武术就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加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文人讲求文武兼备,这在明末清初时表现的十分突出,是文人非常荣耀的事情。悟道的功用主要在武当武术的文化特点中,这也太极南派流传中出现松溪内家拳的原因,黄宗羲之子曾跟随王宗南学习太极,但未能参悟,深感愧疚, “余既负先生之知,则此术已成广陵散矣”。

养生则是人们延年益寿诉求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长生不老,即是人们的理想。道教的产生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之后分流出道教的内丹派,则让人们实现长生不老有了新的途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参悟成仙。内丹派理论则是武当武术形成的重要基础,张三丰明确表达了创立武当武术的意图,“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技”。所以,武当武术的流传适应了时代盛行养生的需求,“在明代后期,特别是清代产生的大量的新的武术拳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有目的地和中国的传统养生术相结合,强调技术上的运气,这和较此稍前的情况大不相同”。

这些多种价值的集合,使得武当武术文化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传播中符合各个群体的功能要求,并且也不会因为某一功能的缺失而使受众群体出现完全消失。中国传统武术中诸多的技法的消失的现象,就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的功能和价值过于的单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创制时的应用价值已经失去了时效性,难以达到受众群体的要求,最终在历史的淘洗中失传。这也是缘何在当今社会众多人士仍在习练武当武术的原因。

3 文化的融合,形成先天生命力

武当武术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的气息十分浓厚,较好地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武当武术文化亦是如 此,在历史的传承中,经过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使之获得良好的活力,流传至今。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的活力使得武当武术具备了双重发展路径,突出了内家拳的特 征。这种在创立之初即已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先天生命力,为其在任何时代都能够寻求生存位置。

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源头包括2 方面,武当山的地域文化和传统道家哲学。这在纵横2 方面形成了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生态。武当山坐落在荆楚文化发源地,为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地域文化的作用。这主要是指的“秦汉前后武当山地区存在的古代宗教与玄武崇拜、民凤巫俗与神仙信仰、神仙方术与修炼养生等文化现象”。神仙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即是长生不老,讲求延年益寿,这与道教内丹派的主旨有着先天性的重合,这为后来张三丰选择在此作为传播中心奠定了基础。此 外,荆楚文化具有明显的浪漫气息,十分注重艺术文化,这也使得武当武术在招式上呈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地域文化为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让其能够首先获得武当山周围人士的信赖,形成其传播的基础力量和地理上的根据地。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武当武术的文化塑造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张三丰在创立武当武术时,虽然有着少林外家拳的背景,但是也是全真道的一位丹士。而全真道的重要宗旨就是实现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张三丰的丹士身份使其具有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的背景,所以在他创立的武当武术具有了明显的文化内涵,武当武术讲求道法自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传统哲学有着莫名的一致性。但是,在此若单纯的强调道家的无为思想,则较难有说服力,因为在元末明初传统文化已经实现了大一统,儒释道三家相互吸收借 鉴,武当武术讲究道法自然,以术入道,强调悟道的重要性,不仅仅源自道教。因为佛教禅宗也讲求人人皆可成佛,只要立地坐禅体悟即可,儒家之中也有类似思 想,如人人皆可为尧舜。所以,武当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而非一家。张三丰的思想中则有直接体现,他认为“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这一点也体现了其清末民初,武当武术传人不泥于门派,而从传统文化出发,贯通各门各派武功。

综上可知,武当武术的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其具有了无限的活力。能够为其融合各派技法,提供了积极地态度和基本的哲学理论,为其养生文化的丰富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支持,为悟道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结合形态。

4 张三丰和武当山的符号效应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其传播需要载体,而载体的种类十分繁多。但是拥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拥有原典载体的,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则是一个力证。儒家文化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却能够延续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远点载体,即孔子和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经典。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儒家文化的标志。四书五经亦是如此,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并在世世代代中得以强化。武当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持续不断的流传,很重要的是在于其拥有张三丰和武当山这2 个原典符号。

武当武术传承的过程,各流派都在不断塑造张三丰的形象,增强武当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期形成武当武术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武当武术文化是否源自张三丰,目前学界还存有疑虑,但可以肯定的是张三丰在武当武术文化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人们在提到太极拳时,首先想到的则是张三丰,其代表作用可见一斑。这也可以通过对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分析知其贡献, 张三丰创立武当武术前,中国武术以外 家拳为主,主要应用于防卫和军事格斗,从其开始则实现了武术与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典型的内家拳,“使中国传统民间武术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武术由单纯的“拳术”而入‘道’”。此外,因为张三丰行居不定,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于是也为后人述说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塑造出各种传奇故事,增强了其神秘感。在不断地塑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张三丰的权威性,人们便习惯性的将其称作为武当武术的祖师,如此则武当武术有了源头,有了原典式的符号。

此外,武当武术文化在流传中,还具有武当山这一不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消失的人文地理标志。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地位,犹如少林寺,但是较之少林寺,武当山的符号影响力更持久,因为少林寺可能会因为宗教政策的变迁,而出现衰落情况,而武当山则不会。武当山的文化地位确立更多地借助于张三丰的身份塑造。所以,二者相互依存,心理中心和地理中心合二为一,共同形成了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中心,使之具有了传播和崇奉的“根据地”。

5 结 语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典型,其传承特点代表了其他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形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武当武术文化最大的特点即是实现了武术与文化的融合,而能流传至今则更多地在于其文化的内涵。完善的武术技法使其获得了最基本的发展圈,融合多种价值的特点使其具备了扩大传播群体的条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原典文化符号的塑造使其具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 1 ] 李印东.武术释义[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 2 ]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 3 ] 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 4 ]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 5 ] 李成银.齐鲁武术简论[ J ].搏击,2005 (8).

[ 6 ] 张裕庚.武当派与内家拳[ J ].武林,1982 (4).

猜你喜欢
张三丰武当武当山
武当山道人消防队荣获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奖
武当佳境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
免费读武当 送您纪念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