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本位论视角下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定位探析

2014-08-15 19:48何津,黄圣男,王德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7期

何津,黄圣男,王德海

摘 要 基于北京昌平区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分析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及规律,并进一步对影响养殖户参与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养殖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参与度越低;影响养殖户参与行为的因素还有文化程度、从业时长、养殖技术支持来源和田间学校辅导员等。

关键词 农民田间学校;发展定位;受众本位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51-06

一、引言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量能够带来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并已超过物质资本等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1]。在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农事活动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培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明显、培训机构分散、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农民需要以及经费不足等四个方面[2]。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作为该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政府不断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在结果导向的驱动下,政府项目也逐步开始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农民田间学校是“参与式”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典型范本,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这种策略引入我国后便开始以点带面呈现出扩散的局面,而北京市政府独立资助并在发达地区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行为更是国际上所仅有[3]。农民田间学校(Farm Field School,FFS)是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4]。由于重视农民参与和经验分享,该方式被农业技术推广界和相关学术界广泛推崇。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理念的引入(1988~1993年)、完整模式的应用(1994~2003年)、创新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5]。

2005年北京开办了首个农民田间学校,标志着其由国际机构主办转为政府投资实施为主,由此田间学校进入一个本土化发展的新阶段。从2008年开始,北京掀起了开办田间学校的高潮,截至2011年,先后在京郊开办了近8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万余人,涉及全市12个区县,在西瓜、番茄、甜瓜、韭菜等优势种植业基础上,向畜牧业、水产业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北京模式”得到了FAO的肯定,目前,正由农业部将这一做法经验向全国范围推广。这一迅速发展的新事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可以发现媒体对其报道的数量很多;而通过中国知网核心以及CSSCI期刊来源检索“农民田间学校”,找到22条结果,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来,可见学界对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的高质量研究并不多。近两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评估上,如在产生的影响方面,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管理知识[6],显著增加了学员户的番茄产量和净收益,但未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用量[7];在评估方法的探索方面,需要采用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全面了解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8]。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都体现出了同一种关怀,即让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本土化、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对如何发展以及区域定位做出实质性探讨,亟需在广度的基础上加强田间学校建设的精度。

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将是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而农民田间学校侧重于集成并发挥乡土知识、保护分散经营的小农利益,似乎同是政府行为的两种不同做法产生了“冲突”;而在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的首都北京,已经步入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行业中,这个问题显得明显而紧迫。在国家层面上,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2010年8月北京市因地制宜编制了《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要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见,在北京生猪养殖业小规模养殖是逐渐被淘汰的,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对其“不理不睬”,让其自生自灭。从2006年成立第一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到2011年共有生猪农民田间学校87所(占畜牧农民田间学校的32.8%,占全市农民田间学校约11%)①,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总结可以发现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到了农户的欢迎,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疫病防控难的头号难题,科技含量低、防疫条件差、达不到享受政策支持标准的小规模养殖户在大市场面前自然将会被“消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顺应北京畜牧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那么同样是政府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是否会减缓或阻碍现代化养殖业发展进程,是否北京生猪行业不适合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昌平生猪农民田间学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其未来发展定位提供一定依据。

二、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9]。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现代化农业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其培训的受者为对象,从不同养殖条件受者的生猪养殖客观条件、对田间学校的主观态度和实际参与情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壮大以受训者(即养殖户)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为深入探究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定位,对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实证分析十分必要。而根据西方行为主义的经典理论,人对某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自身特征将会影响其对该事物的参与程度,外界条件和环境又会制约其行动的执行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与他所处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由此提出了场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10]。用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

B=f(P·E) (1)

(1)式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为个人所处外在条件和环境特征。将该理论应用到养殖户参与农民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并根据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将影响农民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受者个人特征、认知态度和养殖条件三个方面。

鉴于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f(X1,X2,……,Xn)+ε (2)

(2)式中,Y为因变量,代表生猪养殖户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实际参与行为;Xi为影响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行为的因素;ε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考虑到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可分为“经常性参加”、“选择性参加”及“很少参加”三种情况②,为有序变量,故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1)式,该模型形式为:

Y=α+βX (3)

yi=Log() (4)

在式(3)中,Y是一个m×1的logits向量,分别由式(4)给出。每个logit都可被定义为类别z大于或等于ωi值概率与类别z小于ωi值概率之比的对数。在式(3)中,α是一个m×1的截距向量,X是n个独立变量向量,β是一个估计回归系数的m×n矩阵。每个类别的边际概率(Pr)都将分别由m+1个下列结构的方程式组合给出。

(5)

(6)

(7)

其中,式(5)和式(7)分别用来计算每个最低和最高的极端类别概率。式(6)用来计算j在1和m-1间取值时的中间类别。在所有的方程式中,F是logistic累积密度函数。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的关于生猪养殖户对田间学校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昌平区于2009年开办了3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3所生猪田间学校均是由北京市盛世富民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昌平区家畜繁殖指导站合作开办;因此,培训内容和方式可谓一致,排除了不同田间学校对养殖户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一因素。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面对面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2%。受访农户涉及崔村、马池口、十三陵、南口4个乡镇,根据当地防疫站统计3月数据③,共有生猪养殖户90户,调查样本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共41户,即样本占总量的45.6%,具有统计学代表性。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占全部被访者的74%;近一半受访者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占全部受访者的76%。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水平,所占比例为84%。这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符合当前农户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的普遍现状。基础母猪是自繁自养型生猪养殖模式的核心,体现的是生猪生产经营的能力。生猪养殖的空间大小、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力的多少、抗风险能力的强弱等因素均能由养殖规模体现,因此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态度和评价,以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为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生猪存栏量与基础母猪存栏量成正相关,所以仅以基础母猪存栏量来对养殖户进行分类即可。生猪养殖规模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100头基础母猪以上的养殖场称作规模场,其余未做区分。本次调查发现,样本中养殖户的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主要在50头以下,占70%;而51~100头规模区间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规模呈现两级分化,并且散户养殖的比例较大,详见表1。

(二)统计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按照基础母猪养殖规模将样本分为四类,分析不同养殖规模受访者在不同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参与田间学校的现状及认知,详见表2。

首先,在生猪养殖基本情况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养殖水平也越高。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从事生猪养殖经营活动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同时也有条件雇佣专职技术人员,其养殖水平较高。人工输精是养殖场户所采用的主要配种方式,统计显示,中间规模(11~100头)的受访者采用比例较高,而两端受访对象多采用人工输精与本交相结合的配种方式;因为小规模受访者不能完全掌握人工输精技术,而大规模养殖场户是由于猪种的特殊性或认为人工输精对母猪伤害大、不利于产仔等因素的考虑。根据调研结果,大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支持来源主要是私人合作关系,而中、小规模受访者的技术来源主要是公共部门。

其次,在参加田间学校的实际行动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纵向比较,10头及以下规模养殖户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平均增加,其他规模均缩小。田间学校吸引的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对田间学校的满意度越低,田间学校满足其养殖需求的能力相对越弱。10头及以下规模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内容和辅导员本身的满意度很高:田间学校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内容,以及热心、耐心、积极帮助解决养殖户所遇问题的辅导员,都使田间学校受到普遍欢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辅导员的满意度降低,说明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不能吸引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其培训内容对于规模较大养殖场户而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辅导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一致认可,没有表示不满意的。

综上可见,以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训者为中心进行分类统计,不同养殖规模的参与者之间其养殖水平、参与现状以及评价和态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的养殖水平越高,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低。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

要了解养殖场户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应该从受访者个人特征、养殖条件和认知态度三方面来分析。在受访者个人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时长作为变量。在养殖条件上,则选取养殖户养殖规模、配种方式、一情期准胎率、窝产仔数、断乳仔猪成活率、出栏时间及体重、技术支持来源作为变量。对田间学校培训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以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者以及养殖需求满足程度作为变量。各解释变量的赋值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1.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2.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ig farmers in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ules of pig field schools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conditions, their attitudes to field school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further done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ltivating scale, the abilities of field schools for meeting the demand of cultivating was decreasing, and the farmers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re also decreas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lso include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ultivating time, technological origin and the staff of field schools.

Key words farmer field school;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1.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2.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ig farmers in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ules of pig field schools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conditions, their attitudes to field school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further done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ltivating scale, the abilities of field schools for meeting the demand of cultivating was decreasing, and the farmers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re also decreas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lso include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ultivating time, technological origin and the staff of field schools.

Key words farmer field school;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1.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2.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pig farmers in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ules of pig field schools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conditions, their attitudes to field school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further done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ltivating scale, the abilities of field schools for meeting the demand of cultivating was decreasing, and the farmers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re also decreas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lso include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ultivating time, technological origin and the staff of field schools.

Key words farmer field school;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