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2014-08-15 00:51■范
支部建设 2014年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范 富

(作者系太原市委党校市情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如何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范 富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功。

科学研判群众工作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挑战。

1.从理论层面看。主要表现是:群众的自我意识充分释放,民主、平等、竞争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开始显露出来;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赖感、依附感弱化,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权、争取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渠道不断延伸和拓宽,“网络维权”已成为群众维权最便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人们通过网络传媒及时了解政策、获取信息、表达诉求,话语权从金字塔顶走到草根;市场主体日趋多样,趋利性正在增强,涉及群众利益的经济纠纷不断增加;群体性矛盾增加,对抗性因素增长,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对抗性矛盾。我们必须适应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从实践层面看。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深刻变化,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丧失民心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关于世情。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称霸世界,一方面扩军备战,用武力征服弱小国家;另一方面,既有“硬对抗”,也有“软进攻”,处心积虑地对中国进行围攻。美国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多渠道的交流活动,传播和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培植、扶持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和搞民族分裂的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中国发难。这是一场实力的较量,也是一场人心的争夺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通过群众工作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变化的趋势,凝聚民心,共同应对国际斗争的风险,因而,群众工作的意义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重要。

关于国情。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同时,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如经济增长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出现社会矛盾高发、生产及安全事故高发、腐败及各种社会问题高发的趋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巨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支持状况,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关键还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支持我们。

关于党情。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作风,都应该得到继承和弘扬,但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当前群众深恶痛绝的、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如果听之任之,势必会使我们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讲过的“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的精辟论断,对于我们理解新形势下改善党的群众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社情。现在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新的信号,有一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现象。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中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现在最难办的是,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和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几百人围观、起哄。这就值得思考啊,群众有气啊!目前,谈及社会矛盾,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往往很自然地把目光盯住信访人群,盯住具体的利益要求。而对没有信访的占人口99%以上的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利益诉求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3.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操作层面看。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功。但大量事实表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关于“不愿做群众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困难视而不见,总认为群众“胡搅蛮缠”,“不讲理”,甚至视上访群众为“刁民”;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认为做群众工作会得罪人,怕接触群众,不敢面对群众,嫌麻烦、怕负责,怕稍有不慎激化矛盾,引火烧身,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于是碰到问题绕着走,能躲则躲,能避则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处于不作为状态;一些干部不想也不愿和普遍群众交朋友、心连心,而是和各类老板走得很近、打得火热,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成了“油水关系”,导致了群众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形成了“两条心”、“两股劲”。

关于“不会做群众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变化,但有些地方和单位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及时得到改变。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对做群众工作满腔热情,也确实很想把工作做好,但实践中却束手无策,有心无力,往往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在组织群众上,不善于运用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方法开展工作,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时,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去要求群众;在宣传群众上,不善于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在联系群众上,不深入实际,不研究具体情况,不解决具体问题。

关于“不敢做群众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党员干部不熟悉政策法规,遇到实际问题讲话不响、底气不足;有的面对矛盾和问题畏难发愁,遇到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惊慌失措,甚至处置失当,激化矛盾,使工作遭受严重损失;有的处理矛盾与问题时犹豫不决,模棱两可,迟迟不能拿出处理办法,又或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导致有失公平,激化矛盾;有的党员干部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熟悉群众语言,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引起群众的抵触和反感。有的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会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对话,不会与群众打交道,台上能够演讲,台下却不会谈心,能够走省出国,招商引资,却不能走街串户,排解民怨,争取民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敢去做群众工作的畏难心理。

准确把握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督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这些年,一些单位包括有的领导机关,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问题摆着拖着长期得不到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群众反映很大。在这次活动中,要好好纠一纠这种现象。”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可以遵循以下三条基本路径:

1.当好“学生”,深入群众。就是要放下官位、学位、地位的架子,到群众中去,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和社区中去,真正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呼声,让他们“诉诉苦”、“吐吐怨”,肯把掏心窝子的话说给你听。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知道群众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知道什么事做对了,要坚持;什么事做错了,要纠正。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才能实现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党和政府的政策也才能深入到群众的心坎里,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要“身入”,更要“心入”,不能嘴里不离群众,身子远离群众,或者表面尊重群众,内心轻视群众。

2.当好“先生”,组织群众。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却没有随之提高,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存在“只讲民主不讲法制”、“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现象。因此,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利益和现实状况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意志深入到群众心里。同时,又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

3.当好“公仆”,服务群众。群众看我们的党员干部,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给群众带来了什么。要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生活、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新变化、享用到新成果、体验到新生活。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我们的工作和服务,真正得到实惠。当前,一些地方干群关系不够和谐融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没能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把“为群众服务”变成了“等群众上门求助”,群众有事找上门时,还打官腔、甩冷脸、耍态度。老百姓地位最低,收入最少,办事最难,他们的“靠山”就是党员干部,他们有事时指望的也是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千万不要让他们失望。

当好“公仆”,服务群众,贵在既要勇于“担当”,又要勇于接受群众监督。勇于担当,就是要敢于碰硬,敢于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主张,敢于为群众做主,敢于为老实人伸张正义,敢于扶正祛邪。接受监督是另一种形式的担当。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毛泽东曾强调:“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放松,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曾强调:如果不加强监督,广大党员干部就会由“公仆”变为“主人”,就会使党脱离群众,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危害党的事业。所以,在我们党内,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接受监督,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接受监督,养成在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永做人民的“公仆”。

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首先应从领导干部入手展开。领导干部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

1.站稳人民大众立场。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论、道路、制度自信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提高群众工作认识。通常人们总是认为,执政党和各级领导者是从事群众工作的人,即群众工作者,人民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对象。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我们知道,领导就是群众的一员,群众工作的实质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形式。我们党的各级干部之所以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完全在于也只是在于他们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是先进的部分,是先锋队。

3.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关键要靠加强学习。习近平同志讲:“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任重道远的。因而,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无疑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要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增加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进而洗俗气增清气,减媚气增骨气,去霸气添和气,进而养足底气,增进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本领,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作者系太原市委党校市情与发展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党员干部新书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