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黄花岗起义幸存者之先锋人物——徐维扬

2014-08-15 00:45王文彦
党史文苑 2014年14期
关键词:黄花岗广东

王文彦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对黄花岗起义的纪念可谓颇多,追述黄兴与林觉民等英雄的文章更是为数颇丰,但有一位人物常被忽略,他就是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参加者和幸存者,当时花都义士的代表——徐维扬。

一、生于晚清,受父辈影响参加革命

徐维扬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字遂甫,又瑞甫,广州市花都(旧时称花县)人。祖父徐俊贤,曾参与同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回乡务农;父亲徐朗耀,曾参加晚清科举考试,因目睹清廷贪腐,遂有革命之志,弃文习武,中武秀才,常以太平天国先辈故事训勉后人。徐维扬少时即有大志,目睹国事日非,决定从戎,以军救国。“余自幼习闻洪王故事,革命思想,一触即发”[1],徐维扬从广州培英学校毕业后进入广东陆军将弁学堂习兵营炮科,接触西方思想,对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主张尤为向往,结识同志黄兴、赵声、方声洞、胡汉民、邹鲁、朱执信、陈炯明、汪精卫、廖仲恺、史坚如、徐锡麟、胡毅生、姚雨平、叶夏声、黄复生等并鼓吹革命,加入同盟会,任陆军分会主盟人。

二、成立广东番花同盟分会,领导参加黄花岗起义

徐维扬于1907 年起作为同盟会会员先后参加潮州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与钦州起义。1909 年秋,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徐维扬与莫纪彭受派遣到徐家乡花县三华村发展会员,利用宗族关系建立组织,宣传同盟会三民主义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革命主张,先后组织300 余人入会。同年9 月下旬,广东番花同盟分会正式成立。该分会是同盟会在广东九处支分会之一,机关设在徐家乡花县三华村内的集之徐公祠后楼,推举乡人徐进坤、徐绣文为正副会长,徐植生为书记,徐满登、徐悦生、胡安、曾积、徐广祥等为干事,大力在周边清远、番禺等县发展会员。徐维扬等制定了广东番花同盟分会入会志愿书:“胡虏乱华,神人共愤。仆驱除志切,百死不移,耿耿此心,天日可表。兹闻贵会提倡大义,与仆平日宗旨相合,故愿入贵会,同心协力,复我华夏,一切章程,情愿遵守,伏维介绍。”[2]编写了誓词:“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志矢信,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众处罚。”[2]1910 年广州新军起义前,徐维扬选择会员中勇敢善战可靠者百余人编为敢死队,协同起义,不仅承担了运输枪支弹药任务,起义中还亲率同志血战龙王庙。

1911 年,孙中山计划再次发动广州起义,在香港设置统筹部,策划指挥起义。后因情况变化,孙中山决定1911 年4 月27 日发动起义,确定徐维扬、莫纪彭二人率领北江同志百余人攻打督练公所。徐维扬等承担之详细任务为:一是分别设机关于花县大石街、莲塘街等地,预定当日下午5 时30 分起义; 二是徐维扬亲任敢死队队长, 令广东番花同盟分会敢死队队员分头集中,乘火车进入广州参加起义。但当队员百余人携带枪械到三华村塔脚集合待发时,从广州乘早车赶来的莫纪彭告诉众人起义消息泄漏,城内已经戒严。于是,众人在会长徐进坤的安排下,乔装到达长堤,由熟悉路线的同志带领着三五成群由大南门先后入城,然后由徐维扬等带领进入小东营部机关,和先期到达的57 人会合,起义人数总计约为200 人。下午4 时, 黄兴进行战前动员,发放枪支弹药和每人大饼1 个、毛巾1条。5 时半,兵分二路,分别由黄兴和徐维扬率领,合力进攻两广总督署。徐维扬率敢死队队员自东辕门进攻,与督署卫队发生激战后,成功进入二门。督署卫队八九人撤退到两厢大堂凭借栏杆走廊负隅顽抗。6 时许,候补知府李象辰与清兵总督卫队管带金振邦被击毙,兵士溃散。于是徐维扬部冲进麒麟门,搜查两广总督张鸣歧未果,烧其巢穴、督练公所等地,其时张已逃往水师行台。徐部的顺

然而不久,清水师提督李准即率援兵分三路反扑,起义队伍也分三路迎敌。时徐维扬率一路出小北门,以求接应新军援兵,但遭遇敌兵。徐即派乡人队员徐满凌率部分队员抵抗观音山(后改为越秀山)之敌,派队员江继复等攀登瓦面,用炸弹袭敌。他们击毙清兵数十人后且战且退,利用小北直街源盛米店为掩体打击清兵,终因弹尽、米店被焚而翻墙出走。徐维扬率一队抵抗水师行台之敌。在反复与敌周旋不胜之后,徐便率部由小北逃至三元里,命徐佩琉等6 人扶伤归里,自己则与徐怀波挺身返城西,设法营救其他同志,中途被困,力战得脱,而徐佩琉等6 人行至高塘时被敌兵杀害。

此次战役,花县敢死队队员攻打总督署阵亡有11 人,在攻总督署后被捕就义者有7 人, 花县志士牺牲共计18人:徐佩琉、徐容九、徐日培、徐临端、徐保生、徐进炤、徐满凌、曾日全、徐熠成、徐广滔、徐培添、徐礼明、徐昭良、徐茂燎、江继复、徐廉辉、徐松根与徐应安,史称“花县十八烈士”,占黄花岗烈士数的四分之一。“十八烈士者,其子女均已无父,致贫不能自存,而维扬奔走国是多年,拙于蓄积,又无以赡养,苟埋其名而不传之天下后世,不几疑烈士之不可为……而黄花之役,徒留此昂藏七尺,偷活人间,对诸先烈抱愧深矣!吾欲将烈士之事实留传于后世,而吾实感沉痛,此吾所以迟迟而无报林、邹诸先生之命也。”[1]徐维扬所率领的敢死队是黄花岗起义中的唯一一支农民武装,而且其中数人的华侨身份也使其具有独特历史作用。1920 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后特派张继前往花县集之徐公祠凭吊抚慰家属,并亲笔题匾:“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张继也题词曰:“大风起兮云飞扬,未加海内兮归故乡。”胡汉民题词曰:“人皆争富贵,君独忍安贫。”

三、对革命矢志不渝,躬身策划,以完其事

黄花岗起义后,徐维扬更加坚定革命信念,矢志不渝。1911 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在广东组织四路武装起义,徐维扬奉命由越南回国,被任命为粤军第二军司令,组织北江地区农民参与光复广州。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徐维扬在南京被任命为第九标统领、第七团团长,授炮兵上校衔,兼任广东雷廉绥靖处总办,驻守南路以整肃雷廉匪患。1913 年徐维扬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放弃广东雷廉绥靖处总办之职务,奔赴香港居住避难。但时任广东督军龙济光不仅通缉徐维扬,还向港府污蔑之而致其被捕于狱中。龙济光要求香港当局将徐维扬引渡回广东,幸因英国人莫里逊牧师营救才得以免于引渡而出狱。后来,徐维扬在香港油麻地创办了昭昭学校,从事教育事业,宣扬三民主义,启迪思想,并与胡汉民、张继、黄兴、李烈钧、朱执信、居正等相联络策划讨袁事务。徐维扬曾上书孙中山,提出先讨广东龙济光,建立根据地,再倒袁世凯,策动邻省革命党人响应的务实主张。此后他被任命为大元帅参军、粤军第七支队司令、中央直辖第三军左翼司令等职。1924 年,徐维扬参加国民党一大,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1925 年,陈炯明再次西犯。奉孙中山与胡代帅之命,徐维扬单骑入惠州,策反守卫城防部队杨坤如部叛变,动员临省滇、桂、湘、粤军东征,会同学生军里应外合攻打惠州城,顺利解决了惠州城陈炯明部叛乱。

1926 年,徐维扬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二大。因当时粤北匪患严重,治安混乱,行旅艰难,途经火车时常遭遇劫掠,防军及地方团队未能清剿,徐维扬被任命为粤汉铁路护路司令兼粤汉铁路总巡。徐维扬到任后,入民间,出告示,严惩罪大恶极者,从此粤北大治,闾里为安。徐维扬因政绩显著,1927 年被民国交通部长王伯群委任为粤汉铁路局长,整顿路政,新购车头六部,自制车厢,铲除“脱轨、误时、抛锚、贪污”等问题,使铁路交通纳入正轨,创粤汉铁路有史以来盈余之新纪录。1928 年春徐维扬去职,隐居乡里,不问政治,置身教育。

四、适逢抗日,精忠报国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徐维扬积极投身抗日大潮,先被委任为广东省民众自卫团统帅委员会委员兼中路总指挥,后又被委任为广东民众抗日军总司令。但他两次均力辞不就,只愿以在野之身,以尽国民天职,协助政府,策动西江民众抗日,使广东战区稍得安定。1939 年后,日军深入华南各重镇,进犯粤北曲江,企图贯通粤汉铁路。徐维扬发动韶关、肇庆、清远等地民众,截击日军并给以重创,配合整个广东战区,取得了粤北大捷。为表彰徐维扬与当地民众事迹,政府明令免税十年。战后徐维扬先后被推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和行宪区域代表等职以参与国是。

新中国成立后感于家乡新变化,徐维扬毅然从香港返回大陆。在归途中,他经历火车失事,右腿曲折,加上年老体弱,脚患风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不幸于1952 年病逝,享年66 岁。

徐维扬一生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适逢多次重大事件,能够把个人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虽大名不显于当世,但踏实做事,令人肃然景仰。○

[1]政协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县文史(第一辑)[C].内刊合订本,1981.

[2]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花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黄花岗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浩气长存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张朝烈士史事考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以黄花岗起义纪念为中心
广东舆情
整人的历史题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