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及对策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学风群体考试

赵 燕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中国 重庆 404155)

“厌学”大学生概念的界定:“厌学”学生群体是指对自己的学业不认真,不努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大好的青春时光去做一些对未来人生无意义的事情;这些人往往带着功利的学习心态,最后总想着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或抱着侥幸心理完成所谓的考试和学业。

1 高职院校“厌学”学生群体的现状

一首流传于大学校园里的打油诗,描绘了现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厌学学生群体的生活,展现“混日子”学生的学习现状,摘录如下:“分不在高,及格则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阅小说杂志,诉男女衷情;若问大学所为何事?曰:混张文凭。”这些广泛流传在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清晰地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校园厌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高职院校因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其问题更为突出,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1]

1.1 高职院校“厌学”学生上课状态

“厌学”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在上课期间,“厌学”学生多数坐在教室的后几排,一般都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似听非听,似睡非睡。他们大多数公然在课堂上看小说,玩手机,发短信,打游戏,接电话,相互聊天等;有些“厌学”学生干脆选择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这种群体大学生对于没有兴趣的课程,或者非专业课直接旷课。要不就压缩自己的上课学习的时间,借故不上课,身体稍有不适就请假,或故意旷课。遇到上课点名的“严格”老师,就找人“代听”或者“代到”。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学习、课程和专业完全是一种应付的状态。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谈到学习就感觉头疼,提不起积极性。

1.2 高职院校“厌学”学生课余状态

这些上课萎靡不振、神志不清、昏昏欲睡的大学生,下课后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拖拖拉拉进入课堂的他们,却常常在下课冲出教室的前列。大量的课余时间要不选择在宿舍上网游戏、聊天,要不选择在学校幽静的地方与朋友闲庭信步、卿卿我我。这些学生通常晚上神出鬼没,玩性十足,去歌厅唱歌唱到凌晨,在网吧玩游戏玩个通宵。所以大学周围的网吧,每天晚上都很“热闹”,生意异常火爆,甚至出现排队抢机位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该类大学生造成的。据了解,网吧通宵上网者,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他们这样晚上去整宿玩游戏,白天上课自然就打不起精神,昏昏欲睡。这种疯狂打破了基本的生活规律,对身体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相关调查显示,某高职院校有8%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去过图书馆,去学校校图书馆读书的大学生也不足30%;每个学期去图书馆不超过二次的同学占到 10.3%。另一项调查表明,现在30%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上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三小时;有10%的大学生每天除上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读书4小时以上的占不到 13%。有30%的同学表示,读书最多的时段是考试前1个月,有18%的同学只有在考试前几天才去读书。

1.3 高职院校“厌学”学生应考状态

“厌学”学生在考试前,会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想尽办法找到复习资料,寻觅学习较好同学的听课笔记,拿来复印之后开始恶补。把重点的,考试范围内的,要牢记的知识点统统在几个不眠之夜下实现强化记忆和快速记忆。该类学生认为,整个学期的学习就在于考试前的那一、二周的时间。他们经常在这一、二周之间要完成六、七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更多。这样的学习完全是应试的,真正的专业知识根本没有得到掌握,是对自己完全不负责的行为。很多“厌学”学生到了期末时,书都是崭新的,没有任何标注和注解,甚至一次都没有用过,考试完后就直接将书本丢掉。更有甚者直接动起歪脑经,或做小抄,或传答案,甚至找人代考……大学考场上作弊现象层出不穷,作弊的花样也是新招迭出,我系一半学生承认有过作弊的行为。相信其他高校必定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2 高职院校“厌学”学生群体的产生原因

对于“厌学”这一群体学生,我们从“厌”这一角度来剖析。他们为什么会“厌学”?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此种心态,最终导致厌学这一结果。他们怎么混?上课敷衍老师,课余放纵自己,考试侮辱学术。

2.1 社会的不良影响与渗透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更重关系的做法,使得一般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冷门专业、没有关系的学生再也没有高中时代的激情和优越感了。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制度,使得企事业单位更加重视高学历,而忽视低学历;看重名牌大学,而忽视普通高校;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倍感失落,从而自暴自弃,丧失学习激情。而现实生活中,不同单位招聘人才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单位有失准则。他们录用毕业生时没有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考察从而选择录用,而是靠走后门、拉关系等方式录用。这些信息使得原本单纯充满理想的大学生变得更加势利,更加不愿意去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厌学情绪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

2.2 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厌学”与当前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专业选择没有自主权;大多数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的背景下填报志愿,很多都是由家长代选。入学后发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自己,但又不能轻易转专业,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没有兴趣的学习往往限制了学生在思维和专业上的发展。二是某些专业体系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课程知识老化,内容陈旧;有些课程空谈理论,缺乏社会实践的环节,使得学生与他们所接触的社会差距较大,从而对所学课程渐渐失去兴趣。三是教学方式偏重满堂灌,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2.3 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能否顺利成长的后盾,父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看法。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作为他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几乎没上过大学,甚至高中生都为数不多。不同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教育子孙后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部分家庭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缺少沟通,很多学生在成长中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备受冷落,从而产生叛逆的心理状态,只管拿着父母的钱财在学校吃喝玩乐而不注重学习。

2.4 学生自身原因

“厌学”学生群体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学习目标的缺失;二类是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挂科,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三类是拥有功利的学习心态;四类是对网络痴迷。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大学期间,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上网聊天;打游戏;酗酒等。

违纪、厌学、上网等学生群体归纳为“厌学”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下的大学生在校园中独树一帜,基本每个高校的校园中都有他们的影子。“厌学”群体学生面对自己的班主任,面对学习成绩等总有着愧疚的心理,想到考试就有各种头疼。可是又不能摆脱厌学的情绪,不能抵挡网络的诱惑,不能控制心中的杂念。[2]

3 对“厌学”群体学生的和谐教育对策

3.1 狠抓高校学风建设

高校教育应把学风建设作为第一任务抓好落实好。优良的学风能够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能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优良的学风能使高校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抓好学风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学习纪律就没有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那么学校应该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学习纪律。高职院校里的管理需要和高中时期的管理相结合,甚至应该比高中时期的管理更为严格,因为大学生都住在学校,脱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管理,部分学生会变得懒惰而散漫。学校应该组织老师严查迟到、旷课、作弊等现象,对于触犯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处理。学校必须在学风建设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和处罚。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是长期的,通过有关规章制度规制学生在学习纪律方面的约束性和行为的定向,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

3.2 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学风出现的问题,高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教育引导。不能完全的否定学生本身,也不应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

很多“厌学”学生认为念大学为的就是毕业时的文凭。至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他们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有关系,一样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偏执的认为只要有关系存在,自己的工作问题乃至将来的事业必定成功。因此有人把当前社会称为关系社会。这种想法导致了“厌学”学生在大学学习时期,不是去追求知识、技术、学习方法、各种资格能力证书,而是放纵自己的大学生活,浪费自己的青春。我们必须为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走出关系社会的误区,让其明白只有自身强大才永远不会落后于社会,学习型社会才是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所谓的终生学习,就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羽翼。可见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人生大课堂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才有以后的好成绩。任何一个人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得到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要肯不懈努力,以后必将有所作为。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将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将会占主导地位,而关系社会则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3 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授课的主角,教师在发挥教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与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上课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事情,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引导改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拓展他们思维的发展空间,逐渐发掘他们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独立获取信息、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3.4 走出人才的认识误区。

我国的教育仍然坚持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只看重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以偏概全的思想限制了特殊才能学生的发展。现在各个高校也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甚至承认少数偏才怪才也是创新人才。但整体的教育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特殊人才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这就使得拥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很难得到发展的机会。[3]

大学生都是经过黑色的六月,凭着骄人的“战绩”走进大学校门的。我相信当他们跨进大学校园时,也曾有过誓言要努力学习获得辉煌的成绩,也曾下决心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虽然消极学习的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很少一部分,但其影响力却很大。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学之间特别是同宿舍、同班级或关系密切的同学,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对相关同学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旦把这部分学生引导好了,相信我们的校园会更加的和谐,他们的未来会更加的辉煌。

[1]杜春玲.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09:125.

[2]路颖.浅析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6,02:140-142.

[3]张丽丽.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1,02:207-208.

猜你喜欢
学风群体考试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