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椅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功效机制及其应用

2014-08-15 17:55周朝英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潜意识

周朝英

摘要:格式塔心理治疗中的空椅疗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是较受欢迎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内在冲突选择问题。其作用和功效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这种发生过程是逐步改变当事人的意象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疗法的关键环节是潜意识氛围的营造,其营造方法主要是用形象生动性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贴合当事人的感觉等待当事人的情绪发生自发性变化;适时进行认知诱导性干预促使意象改变。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治疗;空椅疗法;中国文化;潜意识

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表达常常是内敛的、含蓄的,这种内敛和含蓄会给人一种稳重、有教养的感觉。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内敛和含蓄往往会带来表达的不足,这种表达的不足不仅会给沟通的双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当个人面对自己的一些问题却缺乏倾诉的愿望和动力时,由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缺乏宣泄途径从而造成精神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治疗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当事人进入一个有人际关系的系统,在系统中促发当事人的表达并能听到对方的心声。可是当事人所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空间中的事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与当事人发生联系的人根本没有条件重新回到当时的人际系统,而当事人的问题又必须解决,于是空椅疗法就成了这种文化背景中最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一、空椅疗法已知的功效

(一)空椅疗法内涵与功能

空椅疗法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rls)创立的完形心理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技术。其主要方式是用空椅代表某个和当事人有关系的人或物放到为当事人创立的心理治疗空间,使之和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关系,从而达到呈现、转变、直至彻底改变当事人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

(二)空椅疗法的适用范围

空椅疗法一般适用于倾诉情绪、处理内在纠结、调节人际关系等。当不良情绪积累严重又缺乏倾听者时,可以用空椅来充当倾听者,帮助当事人把心中郁积的不快倾诉出来。当事人在抉择取舍、出现内在冲突时,空椅可以成为当事人内心冲突物来帮助当事人澄清自己的意图。当事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问题时,空椅可以替代对方和当事人进行交流,帮助当事人理解对方的心理和要求。

二、空椅疗法功效发挥的潜意识机制

空椅疗法是在人的潜意识层次发挥作用的,其基本原理是在人的潜意识层次中逐步改变当事人的意象,当潜意识中人的意象逐步改变时,人的情绪也逐步改变,从而会带动人的态度和行为随之改变。

(一)空椅疗法的功效作用发挥在潜意识层次

中国文化中的疏导和教育往往表现为说教,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一个说一个听,说者认为应该这样说,听者认为应该这样听。可是这里有一个“内在冲突”的问题。内在的问题在外面是无法解决的。

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人有时候理智上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可是内在似乎有一种情绪的力量在抗衡,即使理智逼着自己顺着“应该”的要求去做,常常要么提不起精神,要么行为被动拖沓,甚至会有种莫名其妙的怨恨或愤怒。这是因为意识状态服从的是“超我”的逻辑,而潜意识状态服从的是“本我”的欲望。当“本我”欲望在“超我”的限制范围内就可以满足时,个体内外是协调的而不是冲突的,人的行为就会顺着“超我”逻辑毫无阻力地、轻快地行动。当“本我”的欲望超出“超我”的逻辑限制范围时,“本我”和“超我”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会表现为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就是意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内在潜意识似乎在发出阻止的信号。这时用空椅把当事人带入潜意识状态,在潜意识状态下化解当事人的内在冲突是一种最佳的方法。

例如,某服刑女青年,看到别人有家属来接见也很期盼妈妈来接见,可是等妈妈来了又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甚至还感到对妈妈有愤怒的感觉,这时又很自责。因为过去的咨询中了解到,她在三岁时妈妈生了弟弟,由于家里还有个姐姐同时还有很多地要种,她就被托付给了单独生活的奶奶带。她带着强烈的分离感和被抛弃感来到奶奶的身边。奶奶本来和妈妈就有矛盾,所以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也被传导了很多对妈妈的怨恨。由于奶奶和妈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分歧以及日常的家庭经济问题,受奶奶的影响,她的父母在她初中时离异。到了高中二年级奶奶去世后父母又重新复婚。她把奶奶的去世归结为母亲的错,无法在家中生活,最后选择终止上学并到外地流浪。后因一系列的错误举动触犯法律被判刑入狱。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她对上述发生的很多事情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妈妈之间的仇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化解,对妈妈当时的选择和做法能够理解和接受,也自责曾经为了气妈妈而做了很多蠢事,并盼着能见到妈妈。可是妈妈来了又出现前面的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她自己也说不清。笔者把椅子放在她面前,下面是一段空椅对话:

心理师:现在想象着椅子上坐的是妈妈,你会看到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女青年:妈妈没有看我,她抱着弟弟。

心理师:你很难过,因为你妒忌弟弟把妈妈霸占了,是吗?

女青年:是的。(开始流泪)

心理师:(走向“妈妈”)妈妈你看你女儿因为你抱着小弟弟不抱她,所以很难过,你能不能把小弟弟先放旁边抱一抱你的女儿?(走向女青年)你的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她也很难过,所以她答应抱你,你现在看到妈妈是什么样子?

女青年:我看到妈妈把弟弟放下来把手伸向我了。

心理师:那你过去,坐在妈妈身上,(让她坐到对面的椅子上闭上眼睛),用手摸摸妈妈,你想摸妈妈哪里?

女青年:想摸妈妈乳房。

心理师:那你就摸摸妈妈的乳房。……你还可以蹭蹭妈妈的脖子、闻闻妈妈身上的气息……你还可以转过身搂住妈妈,充分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

女青年转过身抱住椅背,静默了一段时间。被唤回后,再去感觉妈妈时,那份怨恨和愤怒的情绪消失了。

再次咨询时,她的状态完全改变了,面部洋溢着见到妈妈并和妈妈快乐相处过的兴奋。

过去的心理疏导停留在当事人的意识层次,当事人的改变也停留在意识层次。潜意识对妈妈的怨恨并未消除,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对妈妈产生排斥。椅子帮助疏导者和当事人看到了潜意识中的意象,在椅子面前,当事人过去存留在脑海中的不良记忆画面被新的温馨画面所替代,内在的情绪得到了化解,潜意识的阻止信号变为了亲近信号,内外获得了协调,当事人的改变也就悄悄发生了。

(二)空椅疗法的应用过程是逐步改变当事人意象的过程

空椅疗法较常用于关系的处理中。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调解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步发生的。首先是要充分将情绪表达出来,表达情绪需要有对象。情绪表达后需要体验关系双方的感觉,这种体验会帮助当事人有新的感觉和认知。带着新的感觉和认知再去体验双方的关系,当事人的内在意象会有新的改变。每一个改变又会成为进一步改变的基础,直至发生心理上的质的改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里这种一来一去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是发生在现实的平辈中,会比较流畅,问题很容易解决。而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传统型家庭的长辈和小辈之间,这种方法会不被现实中的当事人接受。而用空椅代替领导或长者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一过程中“空椅”始终扮演着关系的另一方,“空椅”作为当事人情绪的倾听者、作为当事人的感觉附着物,和当事人共处一个曾经经历过的空间。当事人被邀请不断在自己的位置和“空椅”的位置上来回变换,每变换一次,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关系画面在当事人内心的重新呈现。在连续的画面呈现过程中会发现,画面中的不良情绪越来越少,宁静、愉快会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出现的是当事人心中最和谐的画面。

例如,某女生因家庭关系问题曾在一个假期前进行过一次心理咨询,假期过后来到咨询室,说起假期的感觉时,她说过得很孤独,爸妈都不怎么和自己说话,自己也不愿意到亲戚家去,妈妈过去一生气就会打她,这个假期好一点,但还是会打她,她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妈妈还要打自己,很委屈、很伤心。心理教师用两张椅子放在她的面前,下面是一段母女关系的“空椅”呈现:

心理师:现在把你的爸妈请到你的面前,你看到他们有什么感觉?

女生:感到妈妈在生气,爸爸平时不怎么在家,还好。

心理师:你把刚才对我说的话再对你妈妈说一遍,

好吗?

女生:妈妈,你为什么总要打我?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了。

心理师:现在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女生:轻松一点,觉得胸口没有那么堵了。终于把平时不敢对她说的话说出来了。

心理师:你坐到妈妈的位置上感觉一下妈妈,好吗?(让她坐过去)你现在是××的妈妈,你的女儿说她已经长大了,你不该再打她了,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变成妈妈的女生:我感到很生气,你说我打你那是因为你总是不听话,什么事都跟我们拧着干……

心理师:回到你的坐位上,做回你自己再感觉一下刚才坐在妈妈的位置上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

女生:感到妈妈的生气,感觉到自己过去有些地方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但我是因为……

心理师:那你对眼前的妈妈说“妈妈我感觉到你生气了,我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但是你也不能……”

女生:妈妈我感觉到你生气了,我确实做得有点过分,但是你也不能……

心理师:你感到妈妈的表情有变化吗?

女生:妈妈不那么生气了。

心理师:你坐到妈妈的位置上来,感觉一下妈妈是怎样的。(让她坐过去)你现在是××的妈妈,当你听到女儿刚才对你说的话,你想对女儿说点什么吗?

变成妈妈的女生:妈妈以后会注意的,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听话,有什么要说出来,不要经常赌气不说话……

心理师:妈妈,你现在的感受是怎样的?

变成妈妈的女生:感觉女儿确实有点长大了,不像以前那么让我生气了,我也不好,会打她,以后尽量不打

她了。

心理师:(让她坐回自己的位置)你坐回自己的位置,体会一下刚才妈妈的感觉,感到了什么?

女生:感到妈妈还是很好的,我以后有事要跟她多说,跟她解释清楚。

心理师:你现在看看妈妈的面容是什么样子的?

女生:妈妈笑了。(她自己也笑了)

心理师:我们就停在这里。

该个案的当事人的意象由“妈妈是生气的”到“妈妈不那么生气了”再到“妈妈笑了”,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三)当事人意象改变会带来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克己复礼的要求,人为了遵从礼教即使内在是冲突的,也会在态度和行为上遵从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可是今天的社会文化中,人们的自主自由意识更强,人的态度和行为越来越容易受情绪的驱使。而情绪是受人的意象影响的。想起某个人或事物时是否令自己愉快,对人的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唤醒有决定性的影响。想起好的意象所漾起的是愉悦的情绪,想起不好的或根本不愿意看到的意象所漾起的是厌恶、拒绝的情绪。

“空椅”治疗的根本目标就是改变这一系列意象来改变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目标。

当人的意象随当事人的位置不断变化,呈现出越来越被当事人接受或喜欢时,人的情绪就会慢慢发生积极的变化。情绪积极,人对事物就会附着很多正向的感觉,当正向的感觉不断积累时人对事物的态度就会慢慢改变,会由原先的否定性状态转化到接受乃至肯定的状态。当人的态度积极正向时,散发出的是对他人或外部事物接纳的气息,接纳会带来互动的良性循环,人的行为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逐渐发生改变。

空椅疗法对这个问题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前述女青年的改变就得益于妈妈在自己面前不是抱别的孩子而是抱着自己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所表达的认知,相信她的父母一定跟她说过,其他人也会跟她说过,前期的心理咨询中也会对此澄清过,所以她在理性上早已接纳了母亲,可是内在的意象没有改变时,她根本无法毫无阻隔地完全接纳母亲,真正的接纳是发生在意象改变以后的。前述女学生的改变也得益于内心中母亲的面容的改变。她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在与妈妈的关系上她困扰至极,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很孤独。当妈妈在自己内心的形象改变后,她的情绪变得积极了。当她的情绪积极了,很奇怪的事也发生了:她与同学的关系也改变了,变得更积极、更容易相处了。

三、空椅疗法的潜意识氛围的营造

空椅疗法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如此的功效,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种功效很好地发挥呢?空椅疗法处理的是当事人潜意识中的意象问题,使用空椅疗法必然要将当事人带到潜意识状态,在潜意识状态中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此当事人潜意识状态的带入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环节就是要充分营造适合当事人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氛围。

(一)用形象生动性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

潜意识和意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潜意识接受的是形象性信息,营造潜意识氛围需要用具体而形象的语词描绘一个当事人容易进入的情景,特别是当事人熟悉的情境或熟悉的人际关系空间。在一个熟悉的空间中当事人很容易进入感觉状态,情绪会自然地流露,顺着这种情绪状态,心理师很容易跟着这股情绪做到呈现问题症结、引导当事人对人或事物加深理解、改变当事人潜意识中的原有负性图像等。

帮助当事人进入熟悉的情景或一个有人际关系的虚拟空间,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师在和来访者交谈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一边把椅子搬到当事人面前,一边对当事人说:“现在让那天发生的事情随着这个椅子来到我们这个房间。你描述一下在那件事情里你是在什么位置的?”或:“现在我把××请到你面前来,你想象他(她)就坐在你的眼前,你的感觉是什么?他(她)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有时候当事人对空椅所代表的人有很多怨恨,就要这么说:“现在我把××请到你面前来,你想象他(她)就坐在你的眼前,你希望他(她)离你有多远?你感觉到他(她)的表情是怎样的?”例如某男青年与妈妈的关系非常糟,妈妈是中小学教师,为管住孩子特意调到孩子的学校,可是从那时起母子关系就开始恶化。当心理师说:“现在把你的妈妈请进来,你希望妈妈坐在哪里?”男青年把“妈妈”放到了房间的角落里,并且是用眼睛的余光斜着看妈妈。这时就知道男青年和妈妈之间真的发生了很大的问题。当引导青年把心中对妈妈的怨恨说完,要求青年坐到妈妈的位置上感受妈妈时,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是从“妈妈”的位置上“蹦”回自己的座位上的。因为他感觉到了妈妈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他的那种“突然明白”的心情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儿童状态,既轻松又兴奋。

(二)贴着当事人的感觉等待当事人的情绪自发性变化

空椅疗法一般是将当事人过去发生的某个事件或某种关系带到当前的空间里来。把当事人诱导到他们自己的心理空间后,心理师的作用是维持一个安全的保护氛围,让当事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地感受和体验。例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员工与领导的关系问题、配偶之间的问题、朋友之间的问题等都可以在充分的氛围营造以后将空椅置于当事人面前等待当事人情绪的自然流露。当他们的情绪充分流露后让他们坐到对方的位置去感觉对方并表达出来,然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去感觉刚才在对方位置上说出的对方的感觉,当他们充分感觉后也会有自己新的感觉和新的情绪。在新的感觉和情绪出现后再让当事人坐到对方的位置上针对当事人的感觉和情绪用对方的身份去体验,如此不断地换位进行体验和感觉,当事人的情绪就会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得到逐步的化解。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常常心理师并没有多少干预,而效果却是惊人的。

(三)适时进行认知诱导性干预促使意象改变

大多数当事人进入心理师诱导的场景后会自发地和想象中的关系对方说话,如果坐到对方的位置上就会用对方的语气来表达。但也有少数当事人完全无法体验到对方的感觉,甚至是非常陌生的,这就需要心理师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带领对方说话以及扮演空椅人物来帮助当事人

领悟。

例如:某15岁女孩没有父母,在外流浪遇到一个中年女人。从小就没有享受过母爱的女孩特别希望有一个女人来疼爱自己,所以对这个中年女人言听计从。这个魔鬼女人因为赌博欠下高利贷硬是逼着该女孩把同学诱骗来杀害、然后敲诈对方家长。在中年女人的威逼下把同学诱来杀害的女孩有严重的心理创伤,白天总是被杀人的场景所折磨,夜间也总是做噩梦。当把她们杀人的场景诱导到她面前时,她非常惊恐。

心理师:你现在噩梦里经常出现的会是什么?

女孩:案发现场。

心理师:她会经常浮现到眼前来,是吗?(她点头)她如果活着并坐在你面前,你会是什么感觉?(她表现惊恐万分,好像看到的是被杀后的女孩的样子。这时心理师抓住她的手让她感受到支持,然后要求她和心理师一起弯下腰)你跟着我对她说话。她叫什么?

女孩:××

心理师:××,对不起。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我只是想到我阿姨有难处,我想帮她。可是我真的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我现在很难过。我对不起你。(说一句让她重复一句)

心理师:这句话说完了感觉怎么样?能跟我说说你的感觉吗?有没有感觉到她有变化?

女:感觉不到。

心理师:你说完了也没有感觉,那你现在是什么感觉能告诉我吗?

女孩:很难过,后悔。(哭)我真的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心理师:你继续跟着我对她说:我真的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不求你原谅我。但求你能理解我。(女孩一句句跟着重复)

心理师:说完了什么感觉?(女孩摇头)还是不好?还是不舒服?有没有好一点?

女孩:还是很害怕。

心理师:那就继续跟着我说,直到她原谅你,好吗?因为你也是没有意识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你有错,你告诉我是那个女人逼你做的,现在跟我对她说:“××,我不想这么做的,可是她逼我,她平时对我好,我想报答她。所以请理解我。”再跟着我说:“我不想这么做的,可是她逼着我,请你能理解我。我会用我的后半生来向你赎罪,我会好好生活,我将来出了监狱会对你有一些补偿。”愿意说吗?(女孩点头,跟着反复重复)那你看到的是什么?你还很害怕,是不是?她会对你说什么?假如她坐在那,听到你说的,她会说什么?她会骂你吗?

女孩:(点头、哭泣)

心理师:那你听到她会骂你什么?感觉一下她会骂你什么,也许她骂出来就可以放下了。你感觉一下她会骂你什么?你愿意被她骂吗?

女孩:感觉不到。

心理师:(站在她对面的椅子后面)她可能会说:我们都是同学,我没想到你会这样,你只是请我吃饭。我都没有想到你会这样对我,那个坏女人会这样对我!她会这样说吗?

女孩:(点头)

心理师:你继续跟着我说,“我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根本不想那么对你。可是我当她是妈妈,我不希望她走绝路。所以我只是想帮帮她,我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请你原谅我。也许你不肯原谅我,我不求你,但是请你理解我。因为我也是很矛盾的。我从小就没有妈妈。我好不容易有这个妈妈,我不想失去她。我希望能为她做一点什么。可是我没有想到会闯下这样一个大祸。”

女孩:(跟着重复每一句话)

心理师:现在的感觉怎么样?看着她,还在骂你吗?感觉一下。(女孩点头)她是不是还在骂你?(女孩点头)她在骂你,是不是?这是你愿意听到的,对不对?就是说她用很多很多愤怒的语言谴责你,是不是?(女孩点头)那你感觉一下她是怎么骂你的,感觉一下。

女孩:(点头)她骂得很凶。

心理师:继续跟着我说,“我知道你会无休止地骂我。我愿意听到你骂我。你骂我我会更好受。其实我原本不是想要这样的结果。现在这个结果是我自己没有料想到的。我真的是不得已的。因为我想要妈妈。我希望帮她做点什么。所以她做错事我也跟着做了。我请你能理解我。我想知道用什么方式才可以补偿你。从监狱出来以后我会想办法挣钱养你的爸爸妈妈,照顾你的爸爸妈妈……”

女孩继续跟着重复心理师带着她所说的话,惊恐的状态在慢慢地缓解,最终不再害怕并敢用眼睛看着椅子上的“对方”,自发地向对方说出一些请求对方理解的话。

该个案的空椅治疗过程完全是在心理师的引导之下完成的。因为,一方面两个学生平时并不是非常熟,另一方面被引导者还是一个15岁的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心理师用主流社会一般要求的语言对她进行诱导,让她重复心理师的话,让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要求和理念直接进入当事人的潜意识中。当然这种诱导一定要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如果当事人在内心有抵触,诱导是不会起作用的。再就是诱导要和社会的道德法律要求相一致,否则会把当事人带到邪路上去。

[1]梁祥凤,周和岭.心理治疗“此时此地”原则的时空价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

[2]宋旻烨,申荷永.格式塔与格式塔疗法[J].心理世界,2001,9.

[3]Phil Jcyce,Charlotte著.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M].叶红萍,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

[4]尼维斯主编.完形治疗:观点与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潜意识
Book Review on Wonders 《奇迹男孩》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探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