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路径思考

2014-08-15 20:27闫仕杰等
科技视界 2014年18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中国梦思考

闫仕杰等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在践行“中国梦”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借鉴并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路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借鉴并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在“中国梦”的宏观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形成对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内容支持。

1 “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阐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美好的,实现这个梦需要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予以弘扬。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宝贵的重要资源。因此,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基础上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 “中国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的关系

其一,“中国梦”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中国梦”所包含的文化自觉、自强和自信,打破了西方文化霸权;“中国梦”所蕴含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呈现了时代精神和气质;“中国梦”所容纳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中国梦”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提供了更富有时代气息和更加鲜活的内容支撑,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的源头活水。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人才和道德支撑。从价值论范畴看,效益体现了主体的尺度,是对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结果,表明了客体与主体的符合、重合情况。[1]“中国梦”的实现除了强大的经济支撑,更有赖于人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对“中国梦”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也是一个“道德场”,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高地、民族和社会良心的堡垒,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要坚守“道德围墙”,不断增强道德文化建设能力,力争成为“中国梦”实现的道德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

3 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路径

实现“中国梦”是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指向。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以教学为手段,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坚守气节、先义后利的崇高境界等为主要内容,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目的,这种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在实现路径上,通过教师传授路径和学生践行路径予以实现。

首先,教师要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相关内容,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性认识;并搜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相关教学案例,以充实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情感——意志——践行”过程,即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同感,并通过自身言行践行“中国梦”。

第一,探寻“中国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契合点,形成对教学的理论和案例支持。

在“中国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充分体现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爱国、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代代相传。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追根究底是人民梦,这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孟子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然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而主张“王者富民”。西汉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唐太宗对民贵君轻的思想体验更为深刻,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内容都是人民性的反映。

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关系等处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也有丰富的案例资料:赵国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西汉苏武出使匈奴,于北海畔牧羊,受尽威胁利诱与折磨,终不屈服,坚持民族气节;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而不辱使命,不失民族气节,终于开通了丝绸之路等,他们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地位的高风亮节彪炳千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经典事实、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

第二,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认知——情感——意志——践行”教学模式,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热爱;通过教学讨论、情景创设、视频展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同感;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民族、国家利益的勇于奉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不仅重视道德感化,更强调道德践履,“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主动实践。通过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学不断完善自身,成就自己,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闫仕杰,廉永杰.哲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效益[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28.

[责任编辑:周娜]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中国梦思考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