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4-08-15 00:44钱容德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特色

钱容德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揭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改革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常态机制。当前,理论界曾经有过“后改革时代”的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说法并不能准确地概括我国当前和今后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征,因为中国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应从以下4个层面来理解。

一、从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来看:改革开放是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抉择

1、苏联模式的僵化封闭造成了苏东剧变。20世纪90年代初,让整个世界最为震动的历史大事件就是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由此也陷入低谷。苏联解体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其中,苏联模式的僵化封闭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联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列宁逝世以后,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末,在斯大林领导下,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苏联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政治上实行执政党一党高度集中,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为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在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领导人的权力大于法律,不讲法治;经济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实行纯粹的公有制,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在再分配制度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一元化指导思想,中央牢牢把握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对党和领袖竭力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倾向于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曾试图进行改革,但要么是紊乱无序、浅尝辄止,要么是又走回头路,要么是无所作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良机被一次次错过。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体制的各种弊病已积重难返,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改革者推行改革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改革可能顺利推进,巩固苏共政权,也有可能频频触礁,导致政权覆没。到戈尔巴乔夫后期,即从1988至1991年,因弊病丛生,又迫于各种压力,苏联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取消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全民国家”,实行议会民主等一整套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私有化,恢复资产阶级私有制;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求各种思想平等竞争,等等。至此,社会主义苏联宣告解体。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①

2、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与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相对应,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经历了从学习照搬到改革探索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是中国学习苏联、基本照搬苏联模式的阶段。在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人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鉴”,积极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6-1978年,这是中国独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没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在探索中甚至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从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阶段。邓小平曾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体制性弊端,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决心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分作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基本属于传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后一个时期则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与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难题。改革开放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破解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总结:“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二、从国内现实来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秘密搞起了包产到户,中国改革的帷幕由此逐渐拉开。此前的小岗村,每年秋收后大多数村民外出讨饭。但是,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6.65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1.75万公斤,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小岗村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与此同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直到今天,改革开放的35年,是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大幅度提升的35年。

1、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12年的30多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千亿元人民币增长到5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

2、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至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贸保持高速增长,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中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3116亿美元,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6年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主要从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的角度对世界主要大国进行了综合国力评估,排名结果显示美国为第一,其次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位居第六。2010年,韩国在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实现工业化的20个国家(G20)进行的综合国力对比评价中,美国和中国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总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以及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人均收入发生显著变化,自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7917元。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其中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7%下降到2012年的37.1%,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0.8%。消费品方面,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至2011年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近80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2.1%。过去的35年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从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是解决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主要手段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次三中全都是聚焦改革,会上所做每一项重大决定主要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农村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35年来,我国的改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破解了许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难题。但同时也看到,过去的改革主要解决经济层面遇到的问题,现在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要艰巨和复杂。第一,经济上。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突破,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体制障碍比较多。第二,政治上。党的领导、执政方式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需要和保障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权力配置和结构不够科学,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有的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权力边界不清晰,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权力运行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权力的监督不够有力,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频发等。第三,文化上。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存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存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创作中精品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民的普遍关注,劳资关系、官民关系紧张,公共服务不到位,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第五,生态领域。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同时水污染严重,空气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日益突出,尤其是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着人民生产和生活,土地荒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这些问题都将会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提出了今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改革。改革是解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

四、从实践和理论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35年来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它包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改革探索找到的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其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认识的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宏伟蓝图,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资本主义道路,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有所区别。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复制西方发展道路,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我们走出了苏联模式的阴影,使社会主义生机勃发。这条道路既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同,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的发展道路有所区别。在制度安排上,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改革开放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并及时回答时代所提出问题,进而使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更好的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党从理论上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性质、发展程度和建设道路的科学认识,认识到了现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等根本性问题。在执政党建设方面:我们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等根本性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认清“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回答了我们党进人新世纪新阶段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方位、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根本性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经验的升华,又顺应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是一套基本定型和成熟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鲜明特点和优势已日益发挥出来。一方面,这套制度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价值目标,其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是谋求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即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经验和世界其它制度文明精华的完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汲取了苏联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的合理成分,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利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②③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