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族理论及当代价值

2014-08-15 00:44王建国李兴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王建国 李兴旺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将其一生奉献于追求民族解放与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构成和民族识别理论、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理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理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理论、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理论等。本文从毛泽东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毛泽东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亲密合作共同创立的,后来又经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更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毛泽东民族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我国的民族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关于民族识别的理论。民族识别是一项极为繁复的工作,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做出如下决定:凡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不论人口的多少,地域的大小,社会发展阶段的高低,民族主体是否居住在我国境内,只要是历史上形成的,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服饰、习俗、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都可一律称之为“民族”。由于我国民族情况十分复杂,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对我国民族的识别工作。国家识别并法定了55个少数民族。迄今为止,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基本结束,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还存有问题,我们在新的阶段应继续按照毛泽东民族理论,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加以慎重的识别、认定,使每一位民族个体真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平等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革命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有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管理本民族事务,调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纠正大民族主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亲善接触;禁止使用任何对少数民族带有侮辱性与轻视性的语言、文字等。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在1949年、1954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颁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都极为强调各民族要保持平等、团结,民族间不应当有什么优劣、贵贱之分,禁止歧视和压迫任何民族。少数民族积极参政、议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考虑到各民族平等参政的权利,各民族都以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参加了制定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工作,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1963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至今,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至少有一名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重大事务。全国各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都有当地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总代表的比例约为12%,超出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代表参会。以上各种事实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彻底的民族平等思想。

3、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早在1935年8月,毛泽东提出党的基本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自决、自治,解放弱小民族。在第二年,我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机构——博巴政府在西康藏区诞生了。该政府是当年红军长征中经过西康时帮助藏族群众建立起来的,并在甘孜召开了代表大会。毛泽东曾经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委托李维汉征求各民族及各方面的意见,请大家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献计献策。经过科学的研究,李维汉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联邦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要想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唯一正确的路径。由此,毛泽东采纳了此意见,并在《共同纲领》第51条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8月9日,毛泽东亲自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个级别,根据当地特殊情况的需要,亦可在适合的县或自治县下建立民族乡。我国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依据当地各民族的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即民族的历史状况、民族结构、民族人口数量、地域分布、民族特点、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来确定。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组成有如下规定:(1)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应当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2)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由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比例。(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干部和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

4、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在延安创办了党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满族、壮族、彝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领导骨干力量。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③建国后,随着我国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亟需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为此,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中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各级政权机关均应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额,大量吸收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参加政府工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④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规定:“自治机关应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为重要成分组成,上级人民政府应帮助各族自治区自治机关有计划地培养热爱祖国的、与当地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民族干部。”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问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化服务,大力培养具有高尚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来进行,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遵守党和国家的干部政策和任用路线,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两个标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方位的贯彻,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方面亦取得巨大的成就。据统计,全国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国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人大主任、州长、县长、乡长都全部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本民族干部担任。近几年,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和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了某些对策,比如针对数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在选拔和任用干部的时候,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适当降低标准,避免不适当的过高要求,实事求是,鼓励大多数少数民族有志人士加入到干部队伍中来,为人民群众服务;针对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办法,大力开办各种民族干部学校、民族干部培训班、高校民族班、制定少数民族培养计划等。例如,“全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训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为少数民族培养骨干人才的方法和措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实行,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服务。

5、关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理论。建国前,我国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过着刀耕火种、游牧游猎的落后生活。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现状,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不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⑥“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⑦建国后,党和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情况,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制定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任务,要求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先后实施了多项繁荣民族经济的措施和政策,使少数民族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例如,中央组织经济发达的省、市同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省、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跨度、全方位的联系,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使经济文化得到飞速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兼顾到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和谐、有序地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党和国家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在选拔考试时,全国各个高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可以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或者是有相应的照顾加分;建立起从初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中还有各种特色鲜明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回民聚居区,有伊斯兰宗教与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双语(汉语和当地本民族语言)教育体制等等,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融合民族的特色,这是一种新的创举;在继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挖掘和保护,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民族群众的生活;全国还组织各种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智力支援和开发帮扶。如向少数民族地区下派“博士服务团”,“博士服务团”成员作为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方面展开多方位的支援和帮扶。类似这样的帮扶行动,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提供人力资源,还可以为民族地区的行政、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除此以上五个大的方面,毛泽东在关于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问题方面也有重要指示。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差异较大,为了做好民族工作,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被尊重。”⑧

二、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源泉和坚实基础,不仅为成功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在当今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改革建设实践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坚持贯彻毛泽东民族理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族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前启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制度和政策,逐步完善了民族立法,确保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而丰富的,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以补充和完善。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在毛泽东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求真务实,以适应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实际,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2、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安定、团结、统一、和谐。民族平等、团结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础,也是制定所有民族政策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增强民族平等、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前提。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统一,满足各个民族的需求,保障民族的平等权利,既符合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又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团结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制度建构,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有效地调和了国家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之间的矛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国家根据各民族的实际进行了民族区域划分,这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划分,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意义上的划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了我国的制度建设,也充分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民族的繁荣振兴,所以,在今后应继续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既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又可以推进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制度和政策需要广大干部去贯彻落实,而在我国的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域、风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必须配备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去完成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培养自己的民族干部,一是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二是保障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体现;三是由于更多民族干部的成长,壮大了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得以在民族地区顺利展开,从最根本上巩固了执政地位。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我们应按照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指导,培养更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少数民族干部。

5、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定是前提,改革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做好所有民族工作的最终目的,就要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可以进一步改善民生,使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当今的西部地区较之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发展程度。所以,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用多种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进一步缩小中东西部的差距,使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毛泽东民族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开创和引领的作用,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也为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毛泽东民族理论,仍然是彻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家好,民族好,世界才会更美好,民族、国家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还须从毛泽东民族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优惠政策,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改革总纲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为早日实现全国人民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奋斗!

注释:

①《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人民日报》,1952年9月9日。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492页。

④《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⑤《新华月报》,人民出版社,1952年9月号,第19页。

⑥《毛主席接见西藏致敬团时对西藏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2年11月22日。

⑦《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2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4页。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