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利益逻辑

2014-08-15 00:44李维昌陈新芝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向利益价值观

李维昌 陈新芝 周 颖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并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标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背景因素看,必须准确把握利益多元化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和挑战,并在正确把握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来寻求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一、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认同面临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利益问题已经成为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经常遇到、不断提出、反复回答的问题。处理好利益问题,既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不变要求,也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经验。毋庸讳言,当今中国已经是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我国整体利益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大众的利益观念、利益活动以及人民大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战略任务。利益多元化因素对社会价值认同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多方面的挑战。

1、利益来源多样化和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分化,稀释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认同感。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奉行以抑制利益分化为目标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空前的利益单一化和利益分野的模糊化,国家通过完全控制所有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单一主体的利益分配模式,客观上使执政党成为群众唯一的利益来源。①这就使社会利益群体同质性较高,社会认同性较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践行,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使市场成了大多数人首要的利益来源和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主要依赖,社会成员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从而使农民与集体、职工与单位的关系由全面的依赖和归属关系变成以利益为纽带的契约性关系。由于市场的发展,我国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它和传统的工人、农民等社会阶层因谋利方式和谋利能力的不同,在新的利益格局形成过程中,分化越来越明显。这些因素稀释了人们原有的社会价值认同感。

2、关涉利益的政策调整使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利益认同矛盾和价值认同冲突日渐显现。在整体利益得到普遍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存在具体利益受损、一些社会成员的利益没有得到实现或实现程度较低的现象。随着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实施,都必然是对某些利益群体的物质利益的抑制,对某些群体物质利益的满足;每项政策都有特定的获益者和被制者、被损害者。②政策有利于哪些利益群体、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状况。在改革的实践中,社会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格局发生的变化,损益关系的客观存在和日益凸显,必然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在利益认同方面出现明显差异,甚至是冲突,这些冲突必然反映在价值层面,引起价值冲突。

3、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价值认同复杂化。由于社会变迁从同质性走向异质性,社会利益关系本身也从同质性走向多样性。利益的生产与分享呈现多样性。在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上,既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也反映了不同层次利益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中,有矛盾的方面,也有协调的方面;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既有合作的关系,也有竞争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有对抗性的利益关系;不同经济社会组织的成员在利益分配和获取上,既有质的差异,也有量的不同;在同一经济社会组织中,因分配机制的原因,或个人所处位置与能力的差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较为复杂多样。总体来说,社会利益关系既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也有“损荣各不相同”的关系。这些因素使人们对组织、对集体、对国家的认同复杂化。

4、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维护能力分化明显,加剧社会价值认同的差异。从整体利益格局的变化到不同群体、阶层、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再到社会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在利益实现能力方面的差异。作为社会总代表的国家,其利益实现能力依然强劲;那些被称为“老总”的,或明星、经纪人等以拥有大量财富为特征的新的强势阶层是改革中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说是特殊受益阶层。这个阶层不仅拥有大量的财富,还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公共舆论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现,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影响力,使他们的利益表达和实现能力极强;那些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控制比较弱势的阶层和群体,在国家的政治过程中缺少代表性的专门力量,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和维护能力较弱。对利益追求和维护能力的差异,逐渐演变为社会差异,从而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认同差异。可以说,我国社会利益生态的改变,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降低了社会的认同度、模糊了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的认知,增大了社会分歧。从这个意义来说,社会的利益整合和价值观念整合的难度增大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社会利益分化现实和利益整合过程的准确把握,以实现在利益整合和利益认同基础上的价值整合和价值认同。这是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逻辑和利益基础。

二、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实质和特征

由于社会存在多方面的现实利益,任何社会也存在不同方面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就是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③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导价值观。所谓社会主导价值观,就是指在所有价值观及各种价值取向中,对实践过程的所有参与者而言,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起价值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如果说一个社会不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么,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就不应该是多元的而是一元的。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朝着两个或多个价值理想目标推进,它只能朝着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奔走,这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价值选择的结果。④因此,尽管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多样化的,但我们要着力培育和建设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即主导性社会价值观。这种主导性价值观,它必须是一元化的,否则就无法起到主导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提出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不表明它就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主导价值观是要通过建设才能形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其根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使社会成员认同这一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就是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符合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建设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并推动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社会化,使这种价值观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共享,使其主导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进而将主导性的价值观逐次推进到不同社会成员中去,扩大主导价值观的社会共享范围,逐步提升社会成员对主导性价值观的共享程度,并使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具有鲜明特征。

1、在尊重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基础上重建一元化主导价值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性,是通过目标、任务、内容的单一化等多方面来保障的,是靠体制刚性来维护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多元化发展,刚性体制被打破了,主导性的价值观遇到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碰撞、比较、竞争和鉴别。经济社会多样化呈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理想信念、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上的层次性、多样性,甚至是差异性和矛盾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建设,不再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或体制力量,而是要在尊重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基础上来重建。

2、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建设要以整合思想活动多样化为前提。在计划经济体制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们依靠所在单位或集体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改变了,从而人们思想的依附性、从众性和趋同性被人们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分化性所代替。第一,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的增强,可能导致整体和全局观念的淡化,甚至产生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冲击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出现不利于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局面。第二,在多样化社会中,人们想要获得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其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领域进行着各种思想上和行为上的选择,人们选择意识的增强是必然的。但个体选择性的增强,容易导致利益选择上的物质化偏向、思想道德目标上的个体化倾向和价值观念上的多样化取向。第三,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异质性的增强和社会群体在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组织生活等方面的分化。这些分化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活动中来,就体现为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化。如果任凭人们思想活动差异化的发展,就可能导致价值观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是非难辨。第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多样,经济社会生活的多变引起了价值观的动态多变。但与此同时,价值观的多变又带来了思想认识的复杂化,人们价值观的反复性、多向性日益突出,主体利益的多变性导致价值观的多变性。面对这些情况,主导价值观不仅要为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发挥引领性、主导性作用,而且要为多样化的思想活动提供一个价值基础,这就要建设一元化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3、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要以主导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建设,是对个体价值观选择多样化主导的一元主导价值观。由于人的发展在价值选择上是多样化的,因此,主导价值观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作用。一是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中发挥价值主导。二是在个体人格健全上发挥价值主导。三是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上发挥价值主导。伴随利益多元化趋势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涌现,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多样化。这就需要对人们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所提倡的个性化选择给予激励和引导,对不适应、不符合、不利于社会主导价值观要求的个性化选择加以矫正和“治理”。因此,以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个体主体的发展,就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基于人们对利益的正确认识。在利益多元化时代,主导价值观建设离不开利益的驱动。从主体的需要来看,价值与利益都意味着给主体带来好处、效用。“利益是价值的基础,人们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关系出发来审视价值的有无和价值的大小。”⑤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离开利益关系的价值关系,但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价值关系的变化。因此,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只能建立在人们对利益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一定要高扬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旗帜,始终如一地把对人民利益的正确认识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建设协调统一起来。

三、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的基本路径

1、要围绕形成社会价值认同而展开。由于一定的实践主体历史实存的局限性,决定了展现在具体主体面前的实践画卷总是凸显出其相对性的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践理念、社会意识以及各种各样基于人们的利益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在社会性的共时性实践面前,无论它们怎样的多样、还是多元,客观上决定它们价值体现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方向,应当是而且最终必定是超越于以任何形式体现出来的单个意志、个人价值观、个别社会意识以及任何特定意识形态,而呈现为一种“共同价值观”。它是在作为主体意志冲突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那里,具有社会价值原点地位的价值观,也是解决价值观冲突的主导性因素。因此,它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价值认同后形成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应致力于形成价值认同。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达成利益认同,为调适人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协调和整合不同主体在物质利益,进而在精神利益追求活动中生发的多元形态价值观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价值认同只能是在利益与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等利益关系处理中形成的、具有较大社会普遍性的认同性价值观。它与个别价值观相比,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显然,形成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建成主导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来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必须围绕社会成员实现社会价值认同这一要求而展开。

2、要与不同领域价值导向的确立相结合。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是一个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社会成员的具体性问题。政治领域的价值导向形成政治价值观,经济领域的价值导向形成经济价值观,道德领域的价值导向形成道德价值观等等。因此,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一定要通过确立不同领域中的价值导向来实现。尽管价值观在很多领域中是相通的,但我们不能把道德领域的价值导向与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的价值观导向混同起来。任何领域中的价值导向实际上都是那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由于价值关系是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任何价值导向都反映了一定的共同利益。如果不同领域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实际上对于确立该领域的价值导向就奠定了基础;同样如此,在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中一旦形成共同的利益认识,也就为在该群体、集团和阶层中形成价值导向奠定了利益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无疑是确立价值导向和价值认同的过程,在利益分化的背景下,价值导向和价值认同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才能实现,而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确立全社会价值导向的基本途径。从当前的情况看,不同领域都存在一些不符合行业价值导向的问题。如果没有各领域、各行业价值导向的确立,就不会有全社会的价值导向;没有对各领域、各行业价值导向的坚守,就不会有全社会价值导向的坚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一定要联系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联系领域特点和行业特征,在形成共同利益中确立各领域各行业的价值导向,进而促进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3、要努力实现主导价值观的社会化。社会主导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定在,是始终处在“建设中”的社会价值观。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设中,需要解决其作为主导性价值观的“社会化”问题,即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把主导价值观传递、分配、供给处于一定实践活动中的不同主体。毋庸讳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但人们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利益争取与实现的活动。因此,在主体实践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把社会主导价值观渗透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践理念、社会意识中去,在人们的思想活动、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关系处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因此,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要结合人们利益观念、利益活动、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精神利益的追求活动,增强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

注释:

①杨超:《利益整合与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②谭培文:《马克思利益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陈亚杰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④孟伟、张岩鸿、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⑤任俊华:《试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利益观的统一及其当代要求》,《理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导向利益价值观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利益与西瓜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