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2014-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伦理价值观法治

朱 勇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训练部,云南 昆明 65020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伦理反映了党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党的执政伦理建设对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执政伦理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执政伦理是政党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取向。其基本功能是为执政活动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价值评判的原则与标准,规范政治制度的运行和执政党成员的执政活动,增强并巩固执政活动的“政治合法性”,从而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并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要构建起稳定有效的社会秩序,有赖于形成和培育一种受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加强执政伦理的研究及实践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党对社会思潮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第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与其所提倡并大力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执政伦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各异,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党在执政活动中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根本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在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第二,党的执政活动所昭示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组织及民众的示范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拥有执政党的政党角色和地位,这就决定了其必须在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充分发挥统领作用,那就是以执政的伦理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第三,党的执政伦理是社会思潮和价值体系的“风向标”,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因此,党和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执政伦理建设,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执政伦理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党执政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各自的内涵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统领着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生活的生动写实和现实描绘,是在社会这个集体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与概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个人行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与概括,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统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个人积极向上的美好场景。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人热切期盼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作用上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这对于政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既不会凭空而生,也不会自然生成,它必定根源于共同的利益、成长于共同的事业、统领于共同的目标。执政伦理是一个执政党的灵魂和价值追求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在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执政党,党员和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时常为自己的精神“补钙”,预防和拒绝“软骨病”,保持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追求,那就是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要坚持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全党全民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精神支柱,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执政党和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和团结在一起的价值理念,就是执政为民的执政伦理核心价值观。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升华,是对党与国家、社会、人民基本伦理关系的凝炼和概括,是对党和人民共同利益、共同事业和共同目标的系统总结。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价值原则,执政为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即一切形式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诠释,是坚定理想信念和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前提和坚实根基。

三、执政伦理建设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原则,主要体现于制度建设和执政行为体系之中。在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上,执政伦理主要突出民主、公平、正义、法治,在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上,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1、执政伦理要凸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现代政治的核心是政党政治,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民族国家来说,其政治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有赖于具备强大凝聚力的政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共财富的增加,社会民众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趋势愈发明显,此时,党和政府不仅要努力实现社会福利的公正分配,还要把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一方面顺应公众参与增强的社会趋势,缓解政治参与的压力,一方面以法律形式对政治权力的结构变动和政治活动的增加加以规范,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把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它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从制度上逐步扩大民众参与,积极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更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充分发挥社会活力又保证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这是党执政能力的突出体现,也是执政制度伦理的必然要求。

2、执政伦理要突出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追求公平正义是贯穿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第一,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格局重大调整中的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部队官兵推动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体作用,正确协调和反映非公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全面兼顾并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社会各阶层自由有序流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鼓励支持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处理机制,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根本利益与多样化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形成社会各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

3、执政伦理要凸显法治的基本要求。一般认为,法治包含了三层含义:从价值观目的性上说,法治首先是一种主张个体自由,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从国家理念和治国方式上讲,法治是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权力制衡、法律主治的一种国家结构和运行机制;从具体操作形式上看,法治是一种实现上述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及与之相应的国家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工具。马克斯·韦伯把不同国家政权建立时的权威基础分为“传统型”(traditional)、“个人魅力型”(charismatic)和“法理型”(legal-rational)①。这不仅适用于分析政权建立的权威来源,也可以用以衡量政权建立后的权威程度。就三者而论,建立在“法治”这种制度合理性基础上的“法理型”权威的形成,显然比其他二者更为持久和值得信赖。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严肃指出,当前,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带头者。由此可见,法治既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要求,更是形成“法理型”权威以加强“政治合法性”的客观需要。

4、执政伦理要着重关注执政主体“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质。一切价值观念和制度建设,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对于执政伦理而言,最终还是要落实和体现在执政主体成员的思想和言行中。“每一名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②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依照党的执政伦理思想,有效维护并扩大党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所累积的政治权威和资源,根据党的角色定位及宗旨使命的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原则,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和载体,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具体目标,以群众评议为实施办法,以法治为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的制度,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思想和行动上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注释:

①参阅 MaxWeber:Economy and Society,Vol.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第215-216 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42页。

猜你喜欢
伦理价值观法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