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科学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边疆民族地区为例

2014-08-15 00:44鲁彩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科学化培育

鲁彩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和历史、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客观分析党的建设实际状况后,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任务并以此统领党的建设,体现了我们党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新要求,主动探索、掌握和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高度自觉。与此同时,用“三个倡导”这样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达方式,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余地。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央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依据、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此为基础,按照党的建设科学化关于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制度为保障、科学的方法来推进的要求,科学凝炼、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边疆民族地区为例,就此提出一些思考。

一、党建科学化视阈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提出过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说,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党的十八大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统领,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决定了必须把它的树立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①意识形态作为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体现着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表现为哲学、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是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围绕政权表现出来的,带有时代、民族和社会整体特性的意识系统,所以,只有以政权为目标的群体意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意识。”②可以说,任何一个负有远大使命的执政党,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构成,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提供政治行为“合法性”依据的功能、价值引导和教育的功能以及社会整合和规范的功能。而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现状的基本判断以及实现本群体利益的基本政策指导。其中,核心价值观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得以立足发展的灵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是一个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依托;其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动力功能等等,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培育和践行反映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时代本质的核心价值观,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软实力,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价值取向一致而形成坚强的堡垒。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在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过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是强调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石。二是强调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并以此作为实践主题。三是强调“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精神动力。即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三位一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强调系统性和秩序性,也强调阶级性和革命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强调改革、效益,强调发展的秩序、规范和规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党的历史方位和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一如既往地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

3、党建科学化包含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党建科学化是我们党探寻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和完成使命的高度自信,也是对世界政党发展变革经验的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的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对此,党必须按照科学化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意识形态创新,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科学领导,通过凝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道德意愿,理性升华人们的情绪、动机、心理、愿望要求,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凝聚社会意志,形成社会成员的自律力量,更好地规范引导社会行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党的拥护度。

二、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难

实践证明:核心价值观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要。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

1、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带来的挑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加之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系统论述。第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深刻复杂,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长期而复杂。第二,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第三,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突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对此,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2、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宗教的心理带来的困境。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其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以一种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当前,在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的负面因素,必须客观地认识和把握。第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有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的发挥。第二,民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稳定性、发展变化的渐进性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性实践性的矛盾,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发挥。第三,民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中的“认同意识”深刻影响着党领导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种“认同意识”就是“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对内起着认同作用,对外起着分界作用。民族感情则作为连接本民族成员的思想纽带,由此升华出来的民族自我意识必然会对民族的繁荣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作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折射,一些少小民族、比较贫困的民族以及边境一线的民族的自卑感、依附感会阻碍本民族的进步。而人口较多的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民族的优越感,除了会阻碍本民族健康发展之外,还会排斥并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不利于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与坚持党的先进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矛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第五,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宗教心理会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宗教往往具有排他性。宗教在少数民族中不仅广泛传播,而且历史悠久,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一个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因此,对这些民族影响深广,甚至已渗透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现象,而且,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章和宪法的规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3、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力不足,影响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党的意识形态资源面临弱化的危险。执政资源是一个基本的政治范畴,随着党的历史方位、自身状况、执政的绩效以及执政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资源在总体数量上是不断增加、质量上是不断优化的,但是,也存在着局部变化乃至散失的问题,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发挥带来巨大的挑战。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党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甚至是党员对其认知和认可程度还不高。第一,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般群众,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和党员,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难于很快理解和接受,加之在宣传过程中理论色彩过浓,大众化和本土化不足,导致各族人民群众对其认知和认同度不高。第二,近年来,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民主观念,对边境一线采取思想文化渗透,借助民族宗教等途径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民主人权观念,导致一些民族地区思想舆论混乱,人民群众不知所云,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主流的全局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的理念的协调;传统的民族观念与全球化普遍价值观念的兼容;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与党强调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领导的整合等等。

三、不断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③当前,要紧紧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伟大工程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科学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1、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增强认知认同度。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极有利于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④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三个倡导”的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述方式,还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结论。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价值资源、又能充分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形成更加简洁通俗明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表达简洁通俗又能获得广泛的群体认同,从而才能更好地增强认知认同,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正如李长春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⑤这是一个需要全党思考,需要扎实推进的重大时代课题。

2、牢牢掌握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党要管党,很重要的是管好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委要确保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握,确保对舆论导向的有效调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来扩大社会思想共识,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边疆民族地区要在大众化上下功夫,结合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接地气。第二,要始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主流文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关系、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第三,要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创造出新的思想和作风充实党的精神财富。第四,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第五,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强化制度支撑。要通过构建接受内化机制、实践强化机制、灌输引导机制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支撑。第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相关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第二,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以增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社会层面,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不断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切实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4、加强党对舆论的主导能力,营造良好氛围。公共舆论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在推进“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事业中,党要加强对舆论的主导能力。第一,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二,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艺术和方法。要明确新闻与宣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牢牢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方向,解决好新闻宣传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问题;坚持“三贴近”方针,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第三,要通过立法加强对舆论阵地特别是网络等新型媒体的管理,形成完善的社会信息控制机制,开展舆论监督,绝不给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第四,树立阵地意识,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保证党的执政安全;要主动出击,积极竞争,下大力气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70 页。

②童世俊著:《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 页。

③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26 日。

④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13 年第2 期。

⑤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 页。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科学化培育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