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应遵循五大路径

2014-08-15 00:43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杨 萍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仅衡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内涵。因此,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家和地区竞争中赢得主动。对于各省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建设文化强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文化强省”与“文化大省”相对应,它的内涵丰富且表现多样,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字面理解,文化强省指依靠文化因素如文化的传承、开发、发展、创新、影响等对一个省的发展与振兴产生良性作用,增强省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提高人的素质并激发人的活力,从而产生持久的“内生”发展动力。“文化强省”中“强”这一概念,既含有横向的各个省市之间的比较关系,又最终体现为上升至“文化高地”的一种综合实力;“强”表现为动态变化的、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仅是单项指标的角逐与排位,而且要融当前文化实力与未来发展潜力于一体。文化强省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其含义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且相互联系、同步进行,不可偏废。首先,它是一种满足力。文化强省的过程就是本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其次,它是一种影响力。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本省文化对外的影响力,进而树立本省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良好形象。再次,它是一种生产力。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文化形象得以树立的情况下,文化便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效益提高。最后,它是一种创新力。它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成果、新文艺作品的发源地、产出地和权威认证地。文化强省应按照整体推进、系统构建的方式展开,遵循以下五大路径。

一、牵引路径——树立文化发展理念

首先,要树立三种理念,强化文化强省意识。一是树立文化生产力理念。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并给予社会经济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文化的能动作用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二是树立文化优先理念。当前,竞争优势已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不断地转向环境、服务和文化优势,而最终落脚于文化优势。要实现经济崛起,必须以现代化的意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高素质的人才等文化体系作为保障和支撑。三是树立文化特色理念。特色是文化的生命。要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及其文化底蕴,拓宽视野,致力创新,把特有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各个角落,体现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地方的独特魅力。

其次,要加强四项建设,提升文化强省素养。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结合地区实际,加强对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努力做好理论普及,将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明白,为大家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广泛宣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提升文明创建覆盖面,创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切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四是推进学习型地区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发路径——整合文化发展特色资源

首先,要因地制宜,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类,认真分析哪些资源具备开发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多大,并且据此确定开发投入力度以及发展规模。对于本身不具备开发价值、仅是维系文化形象的资源,更多的则是保护。同时,应将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经济贸易、招商引资、经济产品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要有开放的目光和创新的意识,善于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要积极推介,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应建立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树立用品牌整合资源的理念,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品牌策划、品牌推介,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要深入发掘地区文化丰厚底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当地风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

再次,要完善法规,形成有效协调机制。因时而动,健全和完善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用法制化手段来约束和规范文化资源开发行为,避免一些地区破坏性的急功近利型开发,依法打击严重破坏文化资源的各种活动。同时,为有效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的协调、文化发展目标的协调等多种利益的协调。

三、创新路径——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首先,创新文化氛围。要破除依赖政府办文化、没有财政拨款办不了文化的思想,用大文化的理念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形成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培育各方面的创意群体。

其次,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的活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的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非特殊化的文化领域,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再次,创新市场培育。以造就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拓展文化电子业务,创新文化营销手段,充分发挥文化中介机构在推销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应有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促使文化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多渠道吸纳资金,引进高新技术,改造陈旧落后的设施设备,全面提升文化企业知识、技术、资金的含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文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成长之路。

四、支撑路径——培育文化发展产业体系

首先,壮大重点文化产业。应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如推动报业、广电传媒、演艺、出版等集团建成大型文化企业,更好地引领和带动文化发展,壮大文化传媒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实现传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开放的招商机制,采取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集中实施一批辐射面宽、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游乐中心、文化艺术展览中心、主题公园等。壮大文化旅游业,以优势资源为重点,充分挖掘历史和现代文化内涵,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区。壮大文化休闲业,大力发展健康规范、规模化的集娱乐、演艺、休闲、旅游、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此外,还要围绕地域文化主线,创作一批反映地区地域特色和精神风貌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精神文化产品,精心设计、制作、推介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饮食和土特产品等。

其次,扩大文化消费。应大力推进惠民性文化活动,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影视、图书、旅游等,使其成为消费热点,促使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成长。利用全球文化格局调整的机遇,大力推动地区文化“走出去”,鼓励有实力和自主品牌的地区文化企业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量身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地区文化在境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再次,以科技促进优化升级。应运用高新科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运用高新科技促进产业越界融合,把文化元素更好地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来武装内容产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五、保障路径——完善文化发展服务体系

首先,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制定文化市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初步形成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文化法规体系。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文化执法水平和效能。

其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要建立“文化强省”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落实,形成共建合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尽快实现由管微观企业向管宏观规划转变。加快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强行政队伍建设,改进领导作风和部门行风,建立健全规范、公正、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运行机制。

再次,开辟多种融资渠道。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吸引多种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手段融资。要降低文化投资准入门槛,实施“外源内用”策略,有效吸收和利用国内国际资本、省内外资金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出台有实际推动作用的政策、法规,促进民营企业富余资金向文化领域流动。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一要树立起大文化人才观,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专业人才,还需要文化创意、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和经纪人等。二要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识别和使用机制。坚持“以用为本”,积极引进各类文化人才;对于高层次文化人才,要开辟“绿色通道”,以其引进带动一批人成长;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识别和使用,优化他们成长的环境,拓宽他们发挥作用的渠道;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其稳定。三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扶持高校开设新兴文化业态专业、文化企业设立科研基地,实行多单位“大联合”,大力开展文化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加强人才战略储备。四要创新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扩大资本、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设立文化领域的政府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美〕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刘玉堂,刘保昌.中西部文化强省的基本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齐勇锋.文化理论创新 实践探索突破——评《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3(5).

〔4〕吕明辉,李 鑫.文化资本、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J〕.知识经济,2013(21).

〔5〕王丽芹,马德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6〕丁法迎.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步骤选择〔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5).

〔7〕朱小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强省建设〔N〕.南方日报,2014-01-12.

〔8〕周正刚.“文化强省”的理性探讨〔J〕.湖湘论坛,2011(6).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