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语文”

2014-08-15 00:49张丽华
中学语文 2014年30期
关键词:工具性综合性语文课

张丽华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的自我迷失,即“语文课成为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影响而与语言渐行渐远。要纠正上述倾向,语文教学就应葆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根本目的是紧扣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在积累、感悟、品读中学会欣赏、运用语言,如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要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要异化,不要忘本,让语文教学走出迷失的世界,回归“自我”。

现在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老师用电脑投影上课,学生看过文章后小组讨论,再由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有的回答,有的不回答,美其名曰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又例如:在语文课上总是播放音乐,或者展示图片画面,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整节课为此花去了大半时间,而这样的课又美其名曰是实施大语文观的理念。

这样的语文教学太空太泛,随意性太大,把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全能的学科,无教学目的可言,教师想怎样上就怎样上。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就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语文课因而失去了本性,迷失了自我。

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片面强调人文性的影响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上,毫无疑问,工具性应是基础,片面强调工具性固然不对,但脱离工具性只讲人文性也会走向另一极端。近一二年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很少篇幅进行语言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所谓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大谈有关文章思想价值的主题,这在当前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前提下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如果整节课都如此未免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人文精神培养很重要,但前提应是“以文为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用足教材这个例子,紧扣文章中的语言,通过教材的语言让同学感悟、体验、反思。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才水到渠成。脱离文本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只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实效并不明显,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犯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错误。

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了综合性的影响 自二期课改推行以来,综合性问题被人们所广泛重视,综合性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对纠正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偏颇,效果明显,在当代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也是势在必行。但强调综合性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在任何时候都要和其他内容合在一起,也并不意味着二者只是加法而已,1+1≠2,综合性并不是大拼盘,仅仅混在一起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在说明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呢?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语言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从理念上说,90年代盛行起来的大语文观还是正确的,对克服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封闭性问题大有裨益,但不管语文教学涉及的方面如何多如何大,语言教学仍是它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把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综合性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为语言教学服务。如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用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古诗词,用古诗词中描绘春的语句来对照课文,评价课文,从中获得新的角度、新的启示。比如《春》中有一句“山朗润起来了”,对“润”字的理解,多数同学仅局限于字的含义“润泽”,于漪老师为了说明这个字特地找了一幅画来说明,而我却用古诗词中的同样用法来帮助同学理解,杨万里《题黄才叔看山亭》中有“春山叶润秋山渡”一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二句诗都用了同样一个“润”字,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叶”,一个是“雨”,而课文中用的是“山”,不同对象的同一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评注,既从新的角度加深了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复习了古诗词,扩大了视野。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在课余收集了很多美丽的写春天的诗词,我也提供了近20首之多,包容了课文中几乎全部的语段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同的画面,这种设计紧扣语言,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强学法指导,品读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品味语言,就初中而言,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如在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到散文语言的品读上,紧扣“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语言,使学生明白散文语言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因而要寻找一些形象化的动词和形容词,而说明这语言的特点是科学、准确,因而要寻找一些带有限制性、修饰性、补充性作用的副词。这样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学生品读到了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3.加强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据调查表明,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占84%左右,而实践性作业只有4.6%,探索性作业只有3.7%。显然这样的作业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我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如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北大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不可不读二个内容:一是《论语》,二是鲁迅。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兔和猫》并发表评论,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写了自己的心得。请看下面的评论:“可怜那生灵,有如昙花一现……生命如此脆弱,要珍惜啊!”“鲁迅应该很早就有抗黑势力的心了,他想要毒死黑猫,也就是想要抵抗不平等的社会。”“鲁迅的文章看似非常的难懂,但是细细品味,不由得体现了作品充满正义的内涵”,“小说的中心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看,多么精辟的评论,简直一语中的。当然也有同学直呼看不懂:“我不是完全能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中的深刻含义。”“现在写文章提倡有中心,材料有意义,这是最基础的,可是鲁迅没有做到,文章看似有中心,实际上并没有。选的材料也是一般的。”虽然这些同学并没有读懂原文,但至少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思维特质的差异,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他们。但就是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在品读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的同时,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作业。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根本目的是紧扣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在积累、感悟、品读中学会欣赏、运用语言,就如二期课改所要求的,要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要异化,不要忘本,让语文教学走出迷失的世界,回归“自我”。

猜你喜欢
工具性综合性语文课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语文课里挣分忙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语文课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