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化教学初探

2014-08-15 00:51◆祁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小兄弟放风筝风筝

◆祁 扬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代的观念是:“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这是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吸引”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乐在其中。最近,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说”

语文教材选材大都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如我在上《风筝》时,问学生:“你有过和文中小兄弟同样的经历吗?”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有的无可奈何,有的义愤填膺,这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二、“演”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我的教学方式是“演”。如我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对皇帝愚蠢的幽默片段,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再现,有些同学还加进皇帝和骗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不用教师多讲,就能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争”

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如我教学《风筝》后,有同学问:“放风筝是没出息游戏,那什么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积极思考,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引导:“不给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是精神虐杀?”这一问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结果见仁见智,对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四、“体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上《屏》这篇文章时,多次展示了屏风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再如教《木兰诗》可放古典音乐《十里埋伏》,教《听潮》可放《命运交响曲》,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

所谓兴趣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猜你喜欢
小兄弟放风筝风筝
读懂你的诗样年华
最是一抹少年蓝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心如止水
放风筝
“小兄弟”与“铁笼子”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