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与对策

2014-08-15 00:49李艳花
中学语文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亲情作文生活

李艳花

作文教学在现实中遭遇了不少尴尬,作文教学中不少问题与学生素材积累的不足有关。本文试图从素材积累方面做一点自己的探索。

一、中学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分析

1.中学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调查

从我校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大致有如下原因:

第一,缺乏素材积累的习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积累丰富多彩的、鲜活的作文素材,必然要求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经常积累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有经常积累素材习惯的人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5%,而大多数的人很少有积累的习惯。

第二,缺少将拥有的资源转换为素材的能力。一般来说,写作素材主要来自个体所接触的生活和对这些生活的体验、阅读积累和基于前两者的虚构想象。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接近20%的学生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没有把握好丰盈的源头,又怎能将其转换成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第三,对自己拥有的素材缺少个性化的体验解读和深层加工。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地摄取素材的过程,不是像照相一样简单地定格然后然后就可以冲洗出照片,而是一个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68%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素材时生硬,28%则干脆很少或不会使用。

2.中学学生作文素材使用现状分析

(1)贫乏化

学校课程学习已几乎占据了中学生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写作素材相对单调、贫乏。如一次写作训练中,一学生作文的中心为“人生在世,会经历各种痛苦。痛而不言,体现人性的坚强。”全文主要采用例证法,可通篇作文只写了林肯成为一届著名总统前经历的人生的种种惨痛经历一个例子。

(2)老旧化

与素材积累的贫乏化紧密相连的是作文素材的老旧化。作文中,常常重复写着众所周知的、缺乏个性色彩的老旧材料。如对高三年级一次作文材料的归纳,下列素材反复出现。

古:孔子、屈原、司马迁、夸父、诸葛亮、陶渊明、苏轼、李白、文天祥……

今:邓小平、史铁生、钱学森、袁隆平、刘伟、李泽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外国:贝多芬、海伦凯勒、哥伦布、乔布斯、林书豪、马丁路德金、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

(3)浮浅化

浮浅化就是学生对自己作文当中所用的材料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只是人云亦云或者在作文中简单地拼凑、堆砌材料,写作流于事情的表面,用这些材料堆积而成的文章不能给阅读者任何感情上的共鸣或思想上的启迪。

如《夏之韵》片段:

夏天天气炎热,不愿外出,待在家里,看看电视,睡睡午觉,虽然无聊,但非常舒服,有空时,玩玩游戏、打打牌,也可以打发时间。炎炎烈日,到了水库,脱下衣服和裤子,跳进水里,那就一个字:爽。洗澡可以洗好几个钟头,天气热,大家都不愿从水里出来,但为了吃饭也没办法。

这段对夏天的描写,只简单罗列了夏天做的几件事,对夏天的感受仅停留在打发时间上。缺乏对夏日风情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夏日生活独特的体验,也没有由夏日而引发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独到思考,整段文字就停留在由夏联想到的若干事件的浮浅、粗线条的概述上。

(4)雷同化

写作素材的雷同化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写作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活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每个人感受到的内容必然有所不同,写作要表现的就是个体感受到的独特的东西。但现实生活中个性飞扬的学生作文中的用材却常常惊人的一致,这也反映在高考作文当中。阅卷老师往往觉得苦不堪言,不断雷同的素材,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不到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阅读体验。

二、作文素材积累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以及其身心特点和现实条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素材积累指导的对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列举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

(一)生活素材调查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注意到这些素材,使之成为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为了积累收集某一方面的素材,可制定某一收集调查的计划,设计调查的内容。

例如:家庭生活类调查(父亲)

①翻翻父亲的相册,了解不同时期的父亲。

②请母亲说说她心目中的父亲形象。

③请爷爷奶奶说说父亲的故事。

……

调查法能让学生对所收集的素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甚至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事情的过去等这些凭人的感官无法感知的方方面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理解。

(二)构建素材网络法 构建素材网络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收集起来的零散素材定期进行归纳整理,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系统的、互相关联的网络,使零散变得系统、陌生变得熟悉、肤浅变得深刻、单一变得多向。

(1)盘点罗列法

围绕某一主题,针对某一阶段时间内的中心人物或事件对素材进行盘点罗列,这样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素材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网络,达到强化素材积累的目的。分类时不拘泥于类别的逻辑性,以容易实际操作为准。如我们把要积累的素材分成人物、事件、自然、语言等若干方面,每方面划分小的主题。人物类分十大品质人物、十大魅力人物、十大个性人物等;事件类分十大感动事件、十大哲理事件、十大反思事件、十大动人瞬间等;语言类如美丽十句话、哲理十句话、幽默十句话、最美诗词、最直入人心的句子等。

(2)层层挖掘法

层层挖掘法指的是根据某一中心事件,采用层层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或多重意蕴,以严谨缜密的思维来深入分析材料,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

如关于德国青年卢安克的素材:卢安克已于2010年年底关闭博客,离开中国。但卢安克在中国的影响已持续了十多年。在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后,他顿时成为舆论的焦点人物,其原本安静有序的生活也被彻底打破!怎样看待这一事例?

从材料中卢安克的选择角度,可以这样看。

挖掘层次1:卢安克特害怕别人崇拜自己,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想到理想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其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可以写“理想与现实”。

挖掘层次2:有很多人不解,被人关注有什么不好?既可以出名,还可以得利。但卢安克名利都不想要,他希望平淡的生活,认为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挖掘层次3:卢安克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博取众人的眼球,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而已,他只希望做好自己,可以写“做好自己,留住真我”。

(3)发散蔓延法

发散蔓延法指的是围绕着某一素材引申出不同的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联想到相关的材料,甚至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二次联想,三次联想等等,使那些本来看似无关的材料联系起来。

下面以乔布斯的素材为例:由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中心事件可以提炼出梦想、创新、机遇、胆识、坚强、慧眼识珠、珍惜时间等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出发,进行二次联想,如苹果公司的成功源于一次次的创新,由此可以提炼出“创新”这个关键词,由创新这个关键词出发又可以联想白石老人五易画风的故事,还可以联想到现在兴起的“国学热”,社会上各种国学传播的新方式,如《〈论语〉讲义》《隐藏的〈论语〉》《和孩子一起读〈论语〉》《漫画〈论语〉》等的各种创新解读。

(三)激活提升感悟法 感悟的积累是作文素材积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感悟的贫乏无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作文的浅层化、平面化。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呢?

(1)交流碰撞法

在与社会的交往中,许多心理体验活动是人们不曾明确意识到的,如果说人的全部体验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很大一部分是沉在海底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打捞出来,成为写作的鲜活素材。

交流碰撞法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如在写作“成长”这个话题时,我就让学生围绕“我的成长有你相伴”、“成长就是渐渐懂得”、“成长的味道”展开课堂讨论交流。也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激活学生感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去唤醒学生,如在春意盎然的时候,我们曾做过一个“人间四月”的活动,教师用自己对春天的热情去呼唤学生,利用QQ群向学生发出倡议:“人间四月天”,一个诗意盎然的季节。你有多久没有感受过自然的气息,带上你的相机,带上你的纸和笔,带上你的心,让我们和春天来个约会吧……附上教师拍摄的“美在这里”的图片和文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上传了许多心灵与自然偶然相遇而感受到的强烈春天之美的风景与文字,这些都成为他们写作的难得的素材。

(2)情景感染法

写作只有调动学生生命中最深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灵。许多曾经拨动我们心弦的东西渐渐被岁月的风尘淹没,曾经生动丰富的素材沉积在记忆深处,无从打捞。这时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设置一定的情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将它变为写作的可贵素材。

首先,抓住情景,适时积累。生活当中有许多特殊的时刻会激发我们独特而深切的感悟,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的情景,在学生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的时刻把这些材料及时地积累下来。如新生入学不久,第一次住校,第一次体验到离家的孤独,第一次体验集体的生活,第一次体会思家的滋味。这时,引导学生积累离家的感受,对父母的理解,成长的滋味。中秋时,引导学生积累节日的诗文,情形和感受等。

其次,创造情景,积极积累。如在收集与“亲情”有关的素材时,教师可事先收集一些体现亲情的真实瞬间,拍摄或收集相关的图片,寻找相关的音乐,可以通过动人的亲情画面勾起学生对亲情的点滴回忆。可在课堂上播放父母接送孩子、为孩子送东西的画面,不同年龄的父母见到孩子的表情和孩子见到父母的表情,比照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父母的照片。网上搜集父母的空间或博客里有关儿女的内容,父母年轻和年老时的照片。虽然亲情的表现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亲情都不一样,但这些真实的生活一定可以引发学生对自己亲情的记忆和感悟。

猜你喜欢
亲情作文生活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亲情故事两篇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