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路径研究综述

2014-08-15 00:51黄建波胡丽伟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竞争力毕业生职业

◆黄建波 徐 挺 潘 帆 胡丽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大学生就业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学者从就业市场上的表现、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比较优势、职业化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等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阐述和研究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含义,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法和途径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题研究做一综述性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以“市场竞争”论述就业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社会需求,大学生毕业后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是遵循社会供求规律的,能为社会和经济作出贡献是体现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就业竞争力,就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张波认为,就业竞争力可以理解为毕业生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金秀兰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能力和服务能力。

2.以“机会获取”论述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期间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机会获取能力代表毕业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郑元凯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种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其大小最终将表现为用人单位边际收益的增长程度。肖云忠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种获取就业机会并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鲁莹等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在高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

3.以“比较优势”论述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比较优势,直接体现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努力,主要就是为了获得相对于其他同类专业大学生的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个人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能打动用人单位、击败竞争对手的特质。张东玲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刘恭辉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毕业生通过展示自身优势、胜过竞争对手、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认可的一种能力。

4.以“职业发展”论述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就业和择业,就业和择业的目标就是职业发展,就业竞争力最终为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服务。李璞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指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中所具有的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职业化能力。彭义泰认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助于其获得职位和发展机会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张华认为,毕业生竞争力是指在用人单位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的能力。张宣传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战胜竞争对手谋求适合自己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智力和能力。周烁等认为,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医学毕业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1.直接描述就业竞争力

直接描述就业竞争力,比较直观地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但是存在层次模糊、逻辑性较差的特点。王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即: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完善的知识结构;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自己能够合理定位,有恰当的期望值、良好的择业素质。礼广成认为,学生就业能力包括素质性就业能力、技能性就业能力、持久性就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竞争性求职能力。张宣传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语言水平和能力、实干精神、人际交流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诚信和责任心等方面的要求,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2.分类描述就业竞争力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进行了分类,包括从技能角度、重要性角度、素质性质角度等进行分类,争论较多,可以分为核心就业竞争力、持续就业竞争力和品牌就业竞争力,也可以描述为综合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和应聘素质类。彭义泰认为,就业竞争力包括内在竞争力和外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内在竞争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获得的求职能力;外在竞争力是指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外部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1.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供思想保证。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炼,提高自身的道德智慧,有利于促进就业竞争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就业工作的成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伍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秀兰建议,以道德智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升大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智慧、道德能力,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同时,就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徐景彩等认为,“防病治病”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职责,对于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求更高。

2.加强校园文化,提升就业竞争力

要以就业为导向,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接触社会、积累经验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表达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礼广成认为,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和调适作用。袁道福等认为,通过专业社团,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团在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作用重大。胡成霞等认为,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3.加强职业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指导,创建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建立全程就业指导。大学生进校后就应该开展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期间可以通过性格测评、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考试、参加模拟人才市场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提高个人与职业的契合度,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代小磊等提出,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张健认为,可以举办模拟人才市场,在模拟招聘的实践中促使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要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建立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和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郭爱华等认为,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及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5.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就业竞争力

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优化实习基地和实验教学环境,开展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提升就业竞争力。郑晓亮等利用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王海燕等认为,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李庭志等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更是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6.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创新能力等,既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又对大学生创业起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可以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创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受挫能力、抗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吴楠等认为,构建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通过社会体验式教育、高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7.加强英语学习,提升就业竞争力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英语水平显得尤其重要,英语水平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就增强了。李晓娟认为,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符合时代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得以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的必经之路。李敏等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培养、听说技能的提高,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事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8.加强特色培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学工作与就业市场的接轨,进行学科和课程设置,培育特色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鲁莹等认为,高等院校必须紧随就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肖云忠认为,特色专业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备独特风格和个性特征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在某些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校该专业学生,得到社会认可,具有较高声誉特色。

[1]张波.21世纪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分析综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103-104.

[2]金秀兰.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现代教育管理,2011,(02):104 -106.

[3]郑元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与培养.科技创新,2010,(06):97-99.

[4]肖云忠.以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国电力教育,2011,(05):161 -162.

[5]鲁莹,徐全元,狄光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教学模式探究.才智,2010,(34):274 -275.

[6]张东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发对策.经营管理者,2011,(04):82.

[7]刘恭辉,王云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33.

[8]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02):122 -125.

[9]彭义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4):56 -59.

[10]张华.构建高校就业文化体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科技信息,2013,(11):26 -27.

[11]张宣传.试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0,12(04):54 -56.

[12]周烁,吴蕾蕾,贾国葆.关于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1):75 -76.

[13]王毅.全程就业指导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江科技,2010,(11):61.

[14]礼广成.优化校园文化对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06):168 -169.

[15]伍梅.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1):82 -84.

[16]徐景彩,陈亮.医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出国与就业,2010,(11):62 -63.

[17]袁道福,陈霄.以专业社团建设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价值工程,2011,(03):289 -290.

[18]胡成霞,董怀军.浅谈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出国与就业,2011,(17):16 -17.

[19]代小磊,肖芳.构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体系.科教导刊,2011,(04):238 -239.

[20]张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学理论,2012,(02):186 -188.

[21]郭爱华,朱燕娟.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10(07):245 -246.

[22]郑晓亮,祝龙记.利用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国科技信息,2011,(09):272 -273.

[23]王海燕,王海涛,康文艺.以创新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科技资讯,2010,(29):184-185.

[24]李庭志,李翔.试探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结合.赤峰学院学报,2010,26(01):192 -194.

[25]吴楠,张季芳,石秀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3,(07):65-67.

[26]李晓娟.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山西师大学报,2010,37(11):161 -163.

[27]李敏,胡爱华,高树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8):105-106.

猜你喜欢
竞争力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我爱的职业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