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4-08-15 00:44黑龙江罗毛丽
职业技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校教育

黑龙江 罗毛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更是教育工作者化解困惑的春风、切中肯綮的卓见和催征的战鼓,因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对人才的要求将会更高更严,强调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创新能力。显然,以往“标准件”的培养模式和“整齐划一”的产品格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结构中,5%为科技开发人才,10%为新技术与产品运用人才,85%为新产品生产和新技术应用的人才。要使职业学校成为造就新技术人才的摇篮,就应树立“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全新教育理念,把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概念界定

随着应试教育转向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已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再造。从已知的知识中创造出新的知识的创新能力已经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作为职业高中而言,知识与时代接轨和超越时代尤为重要,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抛开旧的创造出新的知识,既而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客观的努力下转化成主观因素,有了这种主观因素条件,即使客观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观因素也会随着变化,相向而动,并始终处在客观世界的前列。有了这个创新能力,就为自身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具备了这个基础能力,来适应知识的变化,更新就相对容易一些了。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旧知识、观点酝酿出新知识、观点的能力转化的培养,联想、想象,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相辅相成,至关重要。

二、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为此,加强对职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了。但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为学生积极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学生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富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太实际的幻想,也应在保护和鼓励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并不可轻易否定,简单指责、甚至嘲笑、讽刺,使学生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导致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学校要营造一个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对职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平时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创新,激发创新。

此外,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要重复许多次的操作技能,而是要他们探索新的方法,找出新的操作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同时,还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只要具有新意,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对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本质在于“新”。要创新,就必须有求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开拓活动的新领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要使学生的思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就应不断开拓活动的新领域。比如,为让学生学习一些经济常识,了解商品,货币流通的情况,在学校开展“小商店”活动,学生当“小经理”、“小会计”等。再如,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创造条件,开设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初步知识。

2.培育学生新观念。我国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产生新的观念。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十分敏感地发现和很快的接受新观念。比如,让学生讨论“怎样看待私营经济”?组织学生到私营企业参观,访问私营业主和工人,从而用新观念看待私营经济。

3.更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学校各专业每年都要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根据国家当前形势开展的,也有传统活动,如“清明祭扫烈士墓”,过去一直采取单一的方式,墓地献花,新队员宣誓……,现在可更新方式让学生写烈士的小传和革命斗争史,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难有所作为。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的成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提供实践机会,应体现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性条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许多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有动手动脑习惯。如7岁的达尔文就是很有兴趣地收集各种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学校开展的文化节、小商店、小餐厅、校园美发厅、美容厅等活动,都给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三、对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肤色,但创新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努力形成起来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从自身经验中获得;二是由有经验者给予方法指导而获得;三是从教育教学中的训练获得。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为最佳最有效的方法。为此,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其中,有效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基础策略。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点和起点。不可想象,一个连文化基础知识都缺乏的知识贫困者,却是一个拥有高精尖科学知识的应用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并非要把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统统丢掉,空中楼阁地去创造一个创新教育,而是要通过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以及运用有效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效知识来实现。同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在实施这一策略时,除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意志力和注意力之外,应着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各科教学中都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如:在美发课上,我们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同一发型的不同手法;烹饪专业的花拼课上,同一图案不同视角,尽可能多地设计不同用料、色彩;音乐课上,让学生自己创作乐曲或根据乐曲自编舞蹈;美术课上,让学生画想象画等等。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质疑。这一过程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环境策略。环境是指学校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教育家陶行知曾激情澎湃地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甚至于被扼杀。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日常生活、游戏、教学和学习等活动去培养,使其创造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眼光只盯在课本上,决不是时代所需要的好教师。

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比如: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于教师的手法进行操作,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课堂上学生跟在教师后边跑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开阔视野,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从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第三,行为策略。行为是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外在反应。创新能力的获得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说上述第二种策略是创新能力间接培养策略的话,那么行为策略就是创新能力直接的现实的培养策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训练技能和技巧。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学生演示教学法”,“发展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所谓“学生演示教学法”是指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法先演示,其他同学再加以借鉴。“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终止解题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解答发展题。“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启迪引导学生,推动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者,而是积极的求知者。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设和各种形式竞赛的开展,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的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