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014-08-15 00:48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始祖伏羲天水

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 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1)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工程”将重点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把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展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没有一大批熟悉甘肃地方文化、热爱甘肃地方文化的优秀人才是不行的。为了积极服务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始祖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将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人才培养、社会认识等内容纳入其中,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切实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所谓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1]9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就始祖文化与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关系作一探讨,希望能给甘肃地方高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天水地区丰富的始祖文化资源

天水地区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考古资料证明,至少在20万年以前,天水境内即有古人类活动足迹。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文化。在武山县鸳鸯镇大沟发现的“武山人”人骨化石,距今约3.8万年,表明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频频出现。[2]11天水境内史前文明遗址多有考古发现,特别是西山坪、师赵村和大地湾遗址的系统发掘,获得了极为丰富和全新的史前文明资料。它们是迄今已知的我国境内最西的三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都是距今8000年至4000年的文化遗址,在时间范畴上属于前仰韶文化的后期。西山坪、师赵村和大地湾等文化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其揭示的天水远古居民社会组织形态与经济生活方式,与伏羲女娲、轩辕等始祖文化传说所反映的原始文化时代大体一致。早在西汉《遁甲开山图》已有“伏羲生成纪”的记载。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将伏羲的活动区域定在古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此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唐司马贞《三皇本纪》等都认同此说法。早在1347年,元朝政府就在今天水市创建伏羲庙。明王朝还颁布诏令,将天水伏羲庙正式定为人文初祖的祭祀地。甘肃天水一带至今仍有卦台山、女娲洞、轩辕谷等遗存,保留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伏羲庙。

研究表明,伏羲氏是渔猎时代的代表,其生活年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8000年~5000年的甘肃大地湾文化历史年代大体与伏羲时代相符。在大地湾及其附近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骨针、纺轮、骨镞、刀、斧等生产生活工具,这些发现使伏羲作易、作八卦、创嫁娶之礼等众多文化贡献得到了考古学上的印证。甘谷县出土的距今约5500年庙底沟类型的鲵鱼纹彩陶瓶,鲵鱼的头部似人面、鱼纹为鳞甲,学界多认为是“龙身人头”的伏羲氏之雏形。闻名于世的大地湾人头器口瓶,隐含着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信息。天水一带至今有卦台山等遗存,保留国内规模最大的伏羲庙。民间伏羲信仰、崇尚龙蛇的风俗、伏羲民间传说等颇为浓郁。这些信息共同映证了天水地区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轩辕氏的诞生地。综合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伏羲氏、女娲氏、轩辕氏是中国远古时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由渔猎畜牧向农耕文明进化,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的创世英雄。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贡献,远古先民将众多生产发明口耳相传、附会于他们身上。加之民间传说、信仰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始祖文化。因此,伏羲、女娲、轩辕等均可认为是一个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史前历史某个阶段前后相继的若干部落,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

二、始祖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始祖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陇右始祖文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潜隐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基因。它既是民族旺盛生命活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现,也是体现民族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生活方式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锐减的趋势。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正在日益消亡。因此,科学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张扬民族精神,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始祖文化集中体现了陇右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标本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对陇右始祖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揭示其丰富内涵,无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陇右始祖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史传说系统中,伏羲氏、女娲氏、轩辕氏等始祖是远古时代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由渔猎畜牧向农耕文明进化,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的创世英雄。由于他们的独特地位和非凡贡献,远古先民及历代贤哲以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将众多生产发明附会于他们身上,加之民间传说、信仰的推衍流传,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的始祖文化。陇右始祖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从此意义来讲,没有伏羲文化,便没有华夏文明的发生、发展,更没有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博大、雄浑而又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华夏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自战国以来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数量众多的各个地域文化。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升华再造、凝聚锤炼都与地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形成举世瞩目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亲和力,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无疑是一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辐射力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各地域文化以质朴性孕育开放性、以独特性展示原创性、以民族性呈现无比绚丽的多样性,共同熔铸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弘扬始祖文化、挖掘陇右始祖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传承和继承,这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始祖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何谓民族精神?类延旭在《论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中说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其运动属性看,它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从其基本性质看,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4]宋志明、吴潜涛主编的《中华民族精神论纲》中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5]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作为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开始,陇右始祖文化蕴含的战天斗地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肇启鸿蒙、不断追求的创造精神,渗透在几千年来的华夏民族传统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必须从热爱家乡、热爱故土做起,从学生时代抓起。在此方面,陇右始祖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天水境内大量的始祖文化遗存、名胜古迹、文化景观、民间文学作品、历代文人歌咏始祖的诗文作品等,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通过开设始祖文化课程,将始祖文化的精神、丰富内涵介绍给广大学生,可以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进而培育再造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华民族新的民族精神。

(四)始祖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在长期的岁月磨砺中,陇右始祖文化培养了甘肃人民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不务浮华、不图虚荣,逐渐形成陇右文化中异常鲜明的“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精神特质。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师范院校是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摇篮。如果把高等教育比作农业生产的话,其他高等学校生产的是粮食,师范院校则生产的是种子。师范院校培养的教育硕士主要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他们的文化素养,既影响着他们在本职工作中的发展和作为,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作为“生产种子”的师范院校,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比其他类型的大学在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方面下更大的工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大批从事基层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更需要一种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大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将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精神渗透其中,无疑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天水师范学院非常重视发挥文化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多年来坚持以陇右始祖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教师素养和技能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适应当地文化传统、热爱家乡,热爱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兴校”之路。

三、始祖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

“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6]基于陇右始祖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通过实践活动、审美体验等实践方式学习课程。在陇右文化区始祖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中,目前可以开发以下几类校本课程系列。

(一)《周易》美学智慧类校本课程

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天水为伏羲文化、女娲文化、《周易》文化诞生地这一独特的地缘优势,重视以《周易》美学智慧为核心的中国智慧美学研究。《周易》美学智慧涉及天地人三才,贯通知己之智、知人之智、知天之智,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功能,深刻地影响了诸如《道德经》、《坛经》等中国智慧美学经典,是中国美学智慧乃至生命智慧的源泉。由伏羲八卦衍生而成的《周易》形成完整严密、富有民族特色的易学思想体系,对形成华夏文明发挥了文化基因性作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皆可援《易》以为说。”[7]13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联系当地文博部门,通过现场参观、实践教学等来加强学生对陇右始祖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服务。

(二)陇右神话原型批评系列课程

陇右地区伏羲、女娲、轩辕等始祖神话传说资源丰富且特色独具。在陇右神话原型批评系列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原型及流变进行研究。陇右地区伏羲、女娲神话传说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天水远古先民对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逐渐积淀为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刚刚走出蒙昧的远古先民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肯定。[8]将陇右地区伏羲、女娲神话传说与其他地区伏羲、女娲神话传说的分布及文化特征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陇右地区是伏羲、女娲神话的发源地。

二是立足陇右地区远古物质文明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就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进行研究。魏晋以降,大量有关远古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制造的术语,被嫁接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古代文学批评家借助其将一些难以言说的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入微、酣畅淋漓,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工具制造,这一中华先民基本的生产方式,也走向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的深处,成为其洞悉艺术世界、探索艺术奥秘的工具。[9]这种批评方式深化了古代文论的内涵,对古代文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立足陇右丰富的地域文化,利用书面文献记载、口述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习俗及陇右地下考古发掘证据等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在大地湾文化、陇右彩陶艺术、宗教禁忌、民间信仰、民间讲唱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利用这些成果开发地方课程,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在全国范围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价值。

(三)“陇右始祖文化与华夏文明”系列课程

伏羲文化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伏羲文化在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政治法律制度、生活方式、民间观念等均有广泛、深刻的体现,极大地充实了华夏文明的内涵。仅以民间信仰而言,八卦与佛、道、方术、谶纬、巫术、中医、民俗联姻,对民众心理、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与规范作用。伏羲女娲的感生神话、兄妹成婚、葫芦神话等,伴随始祖文化的传播而进入乡土社会,对乡土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轩辕黄帝的众多发明创造谱写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在此方面,可以在原有陇右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陇右历史地理与华夏文明、陇右始祖文化、陇右民间艺术与华夏文明、陇右远古神话研究等课程。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其他高校合作,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组织教师编撰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或讲义,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联系麦积山石窟、天水市博物馆、大地湾文化博物馆、南郭寺、礼县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和实地考察、观摩等。将陇右始祖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切实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陇右始祖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大大拓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师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最终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操作模式,既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培养用得上的优秀人才,此种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雍际春.陇右历史文化与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雍际春.立足地域优势,探索重点学科建设的新途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类延旭.论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J].社科纵横,2004,(10).

[5]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2.

[7]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8]汪聚应.女娲神话的原型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9]霍志军.陶艺与文艺——陶器制作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始祖伏羲天水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伏羲画卦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