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滇池水环境“治本”问题

2014-08-15 00:50朱春贤
云南科技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治本滇池径流

朱春贤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过去,滇池曾是“高原明珠”,使昆明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而今,滇池已经污染严重,使昆明成为世界学者关注的区域。在滇池治理关键措施问题上,政界和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说:“只要在滇池大力养殖水葫芦,滇池水质自然就提高了”;有的说:“只要牛栏江引水置换,滇池水质自然就好了”;有的说:“只要建设环滇截污工程,滇池就不会污染了”。毫无疑义,这些措施对解决滇池目前的污染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但由于滇池水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单一的措施只能缓解一时的、局部的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应该是解决污染源问题。这犹如人体发烧,退烧只是治标,抗菌消炎及调理身体才是治本。滇池污染源有周边城镇废弃物污染、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工业园区污染、底泥排放污染等方面。针对滇池的以上“病因”,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关注“治本”,整合资源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1 城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滇池处于昆明城市的下游。昆明是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粪便、城市泔水、城市垃圾等废弃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源。过去,我们对城市粪便的处理,主要是采取“小区建化粪池——池塘养植水葫芦——滇池入口建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路线。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滇池环湖截污工程”。但由于工程量大、耗资多、工程需要分期实施,所以目前昆明城市的粪便基本上还是在小区化粪池稀释,流经河道进入滇池。对城市泔水的处理,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许多餐厅的泔水还是倒入下水道,城市居民的泔水基本上流入河道。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回收作填埋处理。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污染问题,必须研究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而城市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迫切需要开展一场“厕所革命”;城市泔水的资源化利用,首先要开展一场“餐饮革命”;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要开展一场“垃圾革命”。

“厕所革命”的重点:一是要开发和推广免水冲环保便器,代替水冲便器;二是建设粪便沼能利用设施,代替部分煤气和电能。这需要各级重视,需要规划建设跟上,建设配套设施,需要宣传普及到位,人人自觉执行。

“餐饮革命”的重点:一是推广分餐和自助餐的就餐形式,代替传统的桌餐习俗,履行节约,减少浪费;二是建立泔水回收利用体系,养殖猪狗,提炼油料,减少污染。开展这场“革命”,也需要更新观念和推行相应的配套政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垃圾革命”的重点:一是提倡包装简易化,并大力推广循环使用和可降解的包装品,减少包装品的污染程度;二是搞好垃圾分类回收,建设垃圾发电利用设施,开发垃圾有机肥,开发垃圾塑料新产品,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城市粪便、城市泔水、城市垃圾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过去各级政府把它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治理,这是很必要的。我们在此重申这个问题,是力求寻找一条市场化的经营之路作为补充,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减少财政的压力,加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力度。

2 径流区生态系统建设工程

老人记忆中的滇池,之所以成为当地居民的“聚宝盆”,是因为径流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今天的滇池,之所以成为各级财政的“无底洞”,是因为径流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所以,解决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径流区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滇池流域是滇文化的发祥地,是全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其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9′—103°01′北纬24°29′—25°28′,地处长江、红河、珠江3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涉及昆明市主城区(包括五华、盘龙、官渡、西山4区)、呈贡县、晋宁县和嵩明县。南北长114千米,东西平均宽25.6千米,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滇池流域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整个流域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淤积平原和滇池水域3个层次,其中山地、丘陵2030平方千米,占69.5%;平原、盆地590平方千米,占20.2%;滇池水面300平方千米,占10.3%。昆明市即座落其中,海拔1900米(黄海高程),相对高差100—650米,具有鲜明高原地貌自然景观。

流域内因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植物种类较丰富,植物群落类型比较齐全。域内自然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等不同类型的植被。流域内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植被以云南松及华山松为主,流域森林覆盖率50.8%。

流域内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种,矿产地41种。其中以磷矿为主,是全国3大磷矿之一。

滇池流域地处低纬高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的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和热带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年平均气温14.7℃,多年平均雨量797—1007毫米,蒸发量1870—2120毫米,日照时数2081—2470小时,年日照率47%—56%,相对湿度73%—74%,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2.2—3.0米/秒,全年无霜期227天,有低纬山原季风气候特征,冬干夏湿、干湿分明。冬春季主要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晴朗少云,日照充足,总辐射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温暖干燥,夏秋受西南季风影响进入雨季,普遍降雨,温差较大,日照较冬春少。形成冬暖夏凉,气温四季变化平缓,年温差小,在11.7℃—13.3℃,日温差大,平均在11℃以上,主要的气候性灾害有干旱、低温冷害和洪涝、冰雹、倒春寒等。

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亿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3亿立方米,流域多年平均实有水资源量5.4亿立方米,属水资源缺少地区,且年际变化大,存在连续丰水,连续枯水长周期变化的特点。流域内地下水位较高,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为孔隙水,孔隙水埋藏浅,与地表水交换密切。

滇池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自卫村水库、柴河水库、大河水库、双龙水库、洛武河水库、白龙潭、青龙潭和滇池外海。这些水源地是流域内森林植被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53%。但由于坡地耕作普遍,森林质量差等原因,水源地水土流失现象仍十分明显。松华坝水库设计库容2.19亿立方米,调蓄库容1.05亿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593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为629.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亿立方米属于浅切割中山地貌,山间盆地与山岭相间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3%,内有植物1153种,主要植物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丛及灌草丛,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桤木、滇油杉、柏树、桉树、栎类等。宝象河水库总库容2070万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67平方千米;水源地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53%,树种有云南油杉、云南松、刺栗、麻栗、白栗及其它灌木类等。柴河水库位于晋宁县城东南,总库容1960万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106.5平方千米;汇水区属滇中高原构造,侵蚀浅切割中山、低中山的丘陵地貌;汇水区内森林覆盖率16.8%;树种主要为云南松、华山松、桤木、滇油杉、栎类、柏树、桉树。大河水库总库容1850万立方米,控制径流面积46.5平方千米;水源地内地形高程在2000—2600米之间,属滇中高原构造,侵蚀浅切割中山、低中山丘陵地貌;水源地森林覆盖率48.7%,主要树种为云南松、华山松、桤木、滇油杉、栎类、柏树、桉树。双龙水库总库容1224万立方米,控制径流域面积54平方千米。

采用的有关参数,主要是上述区域的有关统计数据。由于掌鸠河、清水海2个城市供水工程的水质直接影响滇池的水体质量,所以本文研究的问题也包括掌鸠河、清水海2个水源区。

滇池径流区和掌鸠河、清水海2个城市供水工程的水源区涉及昆明市的10个县(市)区,其中有耕地、有城镇、有居民。滇池环境由好变坏,由“明珠”变成“粪池”,由“聚宝盆”变成“无底洞”,就是因为径流区的林地变成了耕地,草地变成了村庄,湿地变成了城市,河溪变成了污渠。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关键是对产业格局要作大调整,农业由粮作向林果转变,工业由矿化向绿色建材转变,旅游业由公园向乡村转移,居住由滇池周边向近郊县区转移,也就是:“农田退耕造林,村庄闭合治污,产业退二进三,居住远离滇池”。

退耕造林是滇池径流区和2个水源区生态建设的根本措施,因为目前我们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如果把径流区和水源区的耕地变成了林地和草地,面源污染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然而,径流区和水源区的几十万农民是要生存的,在不可能全部迁移的情况下,不让他们种粮和饲养畜禽,政府就应该扶持他们发展更赚钱的产业。

昆明郊区近些年栽培的许多林果比种植粮食收益高,但因其投入高和技术要求高而使多数农民无法接受。所以,根据滇池径流区和2个水源区的土地资源现状、地理气候资源、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经济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实现全方位发展林果产业:一是天然林分布面积大的山区,在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要大力开展林下栽培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并积极发展“天然氧吧”等生态旅游业;二是土地相对集中的乡村,要退耕发展百万亩竹林基地,并积极培育“绿色建材”加工业和特色养殖业;三是昆明城市近郊,退耕发展观光林果产业。

3 工业园区污染源闭合治理工程

昆明主城区经过前些年“退二进三”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基本上被取缔。近几年,在滇池流域的县(市、区)又新建了一批工业园区,产生了一些新的隐患。

对新建园区的污染源治理,建议在园区内建设闭合式的治污系统工程,重金属排放企业要有沉淀、分离、回收利用设施,有机物排放企业要有净化设施和循环利用设施。园区要有大容量的污水处理厂,做到园区重金属污水不外排,有机物污水必达标。

4 滇池底泥疏浚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滇池底泥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含量高的问题严重,清淤是必须要实施的一个工程。过去有科研单位和科技型企业曾经搞过滇池底泥风干作为火力发电原料的实验,但由于成本高而终止。前些年有单位开展过利用底泥生产有机肥的实验,但由于产品成本高而否定。我们今天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可以把滇池清淤与建设昆明园林绿化城市结合起来,在建设湿地公园和城市绿化工程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滇池淤泥作为填充料和肥料。这个项目从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要真正实施需要政府列入议事日程,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滇管与建设、园林部门协调一致,清淤企业与建筑企业密切配合。

猜你喜欢
治本滇池径流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供给侧改革:治本之道
治本清源 创新举措 海门积极化解环境信访难题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供给侧改革: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