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蝇王》中女性缺席的寓意

2014-08-15 00:50周晶
语文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荒岛

○周晶

(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可谓是一部少年儿童的梦幻童话,也是一部引发成年人内省的残酷现实小说,更是一部警醒世人的科学寓言。自1954出版以来,该小说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一度被认定为“惊世之作”,更为廉姆·戈尔丁的诺贝尔文学奖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蝇王》中所暗含的人性的主题,以及各种象征的寓意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同时,该小说的另一显著特点,及“女性角色的缺失”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的热议和研究。然而,对于这一特点,大部分的讨论和研究旨在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或是男权主义思想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对该小说进行批判。而《蝇王》中女性角色的缺失到底是反映了戈尔丁对女性压制和歧视的观点,还是暗含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这一问题仍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着眼于从小说本身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主题出发,研究其中作者设置女性角色缺失的真正目的以及暗含寓意。

一、女性缺席——荒岛文学的显著特征

初读《蝇王》会发现,这部小说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巴兰坦的《珊瑚岛》一样,都是杰出的英国荒岛文学佳作。荒岛文学的一大亮点与显著特点便是女性角色的缺失,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缺失。在《蝇王》中,一群男孩因飞机失事而流落荒岛,其中飞机驾驶员为男性,最后拯救他们离荒岛的仍为男性军官,从而将女性彻底地排除在了作品之外。事实上,作者的这种极端的做法并非是对女性的压制和歧视,而是想借用这种写作手法来展示女性在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处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同时也间接地阐述一个道理,及一个只有男性而缺乏女性的社会或是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社会的最终的归属会是什么样子。

荒岛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荒岛、封闭的环境以及杳无人烟。在《蝇王》中,戈尔丁把故事情节设置在这样脱离人类文明社会的隔绝封闭的孤岛上,一方面旨在展示人类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与力量;另一方面也旨在揭露在缺失女性的环境下,男性原始的本性最终会毫无顾虑地暴露和展现;同时,在一个没有女性做调节剂的社会中,男性人性中邪恶的一面也最终会暴露出来甚至导致社会的灾难。

因此,廉姆·戈尔丁在创作《蝇王》时把女性角色彻底排除在外,并非是作者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而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极端的写作手法来引起读者对女性的关注,从而揭示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社会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不过是《蝇王》的出版恰逢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时期,因此,这部荒岛小说中的女性缺席现象招来了最强的批判声。

二、女性缺席——廉姆·戈尔丁的经历和“人性恶”主题的体现

英国的女性联合会成立于1915年,这预示着女性主义将达到蓬勃发展时期,而廉姆·戈尔丁出生于1911年,且他的母亲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因此,在戈尔丁的成长中,女性主义浸透并影响着他的生活。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戈尔丁是男性沙文主义者,这多少有些片面甚至不恰当,从戈尔丁的另一部小说《金字塔》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明确支持。因此,《蝇王》中女性角色的缺席并不是作者男性沙文主义的体现。而是间接地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及女性不应该被社会所忽略,她们应该有自己的地位。

此外,二战的参军经历改变了许多戈尔丁对于社会和人性的看法。从某种角度来说,《蝇王》的故事情节也是一个关于战争与杀戮的故事,而有所不同的是,这样残忍的故事发生在一群天真无邪的男孩身上。戈尔丁之所以没有安排女性角色出现在这个故事中,是旨在揭示战争和杀戮代表着残忍和非人性,而女性代表着慈悲和忍耐。进而进一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如果在这样的故事中有女性的存在,她们一定会劝说并教会男性去学会慈悲和忍耐,从而悲剧也不会发生,在小说开头孩子们所设想的理想世界也最终会成形。因此,《蝇王》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体现了小说想要反映的真实主题,及人性中有邪恶的一面,而避免邪恶本性的出现,创造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离不开女性的存在。

三、女性缺席——“隐性”地缺失

尽管在《蝇王》中,没有任何女性角色参与到男孩们“荒谬和残忍的游戏”中,但细细研读,我们仍会发现在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隐晦”的女性角色,其一就是当其中一个男孩回忆自己的过去时提到的姨妈,另一个女性角色就是那头被猎杀的母猪。姨妈象征着女性关爱和友善的特性,母猪象征着女性奉献和坚韧的特性。尽管这两个女性角色在小说中似乎可有可无,比较隐晦,但却体现了廉姆·戈尔丁在设置故事情节和体现主旨的精心之处。首先姨妈被提及显现了没有女性的社会注定缺乏爱,温暖与怜悯。同时也体现了挣扎在一个满是男性的世界,男孩们需要女性的关爱去抚平他们内心的不安和邪恶以及危机。

另一个象征着女性的角色“母猪”,事实上在小说中象征着母爱和家。但最后这只母猪却以被那群小“猎人”残忍的杀害而告终。这也象征着在那群一步步走向“野蛮”的男孩们的心中,“爱”和“家”已经不复存在。接着这头母猪的头被男孩们贡献给了魔怪,这象征着在现实社会中女性为了男性和社会的进步而甘于奉献的精神。最终这头母猪的头变成了真正的魔怪“蝇王”来报复这群残忍野蛮的男孩,这象征着女性的忍受精神和对得到社会地位的渴望。

因此,戈尔丁在小说中“隐晦”地设置了这两个女性角色,并完美的暗含缺失女性的社会将注定是缺乏关爱和奉献的社会,从而男性会最终一步步暴露出人性中邪恶的弱点并远离文明走向野蛮。

《蝇王》,一则看似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童话,却实际是廉姆·戈尔丁所处时代的成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作者选择了一群本是天真无邪的男孩作为了故事的主角。当戈尔丁把这群男孩设置在一个孤立于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和谐平衡的社会和社会准则之外的一个小岛上时,他们近乎变成了连自己都出乎意料的自我。撇开对人性善恶的讨论,让我们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会存在吗?答案毫无疑问会是否定的。而这恰恰也是廉姆·戈尔丁对《蝇王》中女性角色缺失设置时的真正寓意,因为真正和谐、平衡、有序和文明的社会是需要男性和女性各尽其责,共同发挥作用的。

[1]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于海青.“情所独钟”处——从《蝇王》的杀猪“幕间剧”说开去[J].国外文学,1996(4).

[3]赵婉清.关于《蝇王》中女性缺席现象的诠释[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

[4]王勣.《蝇王》女性主义批评的新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3).

[5]Reilly,Patrick.1992.Lord of the Flies:Fathers and Sons[M].Boston:Twayne publishers,57.

[6]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胡敏,陈彩霞,陈树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蝇王戈尔丁荒岛
勇闯荒岛
荒岛求生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少年的回声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性依存叙事曲
捕捉爱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