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挑战与对策

2014-08-15 00:43薛小荣
党政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党员信息化工作

○薛小荣 陆 旸

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变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信息化时代所蕴含的巨大的变革力量,有着冲决一切旧的工业化时代印记的内在冲动,对活跃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特殊组织——政党,更是产生了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而现实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现实挑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其内在变革性,打破了建构于工业化时代基础之上的党的传统工作方式的稳定性,加剧了党的工作方式的动态调适程度,对党的传统工作方式提出了现实挑战。具体来说,这一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党的工作方式面临信息化社会环境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基石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党的工作方式是对物质和精神的社会环境的不断适应的产物。信息化社会与工业化社会对党的工作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工业化社会环境中,以集中化、权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自上而下的运行要求,是保证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组织范式,是工业化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社会环境对政党工作方式(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直接影响就集中体现为政党内部组织运行的集中性和外部社会联系的中心性两个鲜明特征。无论是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还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都表现出了党内组织权力的高度集中性,党的领袖(列宁、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等)享有崇高的威望;都表现出了党在整个社会运动中的政治、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党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政党的工作方式既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从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党这一政党身份的深刻变化,以及党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更是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式具有了强烈而鲜明的中国特点。即,集中性、封闭性与运动性。所谓集中性,是指党的工作方式的自上而下的垄断性;所谓封闭性,是指党的工作方式的内部运行的秘密性;所谓运动性,是指党的工作方式的外部动员的社会性。应该承认,党的工作方式的上述特征有效地保证了党成为中国社会团结进步的核心和纽带,有效地保证了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稳定,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信息化社会迥异于工业化社会的内涵必然会对党的现有工作方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即,党如何改革和完善工作方式以主动适应已经呈现出碎片化、个体化和高度流动性的社会新环境?这是信息化社会对党的工作的第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党的工作方式面临信息化社会群体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活动主体是信息化的人。无论是作为群体的社会大众还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信息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的思维方式。所谓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认识问题时的非线式、共域性、系统化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横向平面的思维偏好。也就是说,由于信息的开放与流通,对个体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往往受到更多外界相关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得益于更多外部信息的支撑,从而在认识上表现为多种而非单个的观念集合。与工业化社会线式的、二元化的思维方式相比,信息化思维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外部相关性和观念动机的复杂性。由此,个人或大众的信息化思维方式对党的工作方式提出了现实挑战。即,严格奉行自上而下的单一线性思维的各级党组织,究竟应该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充满了丰富可变思维的信息化大众?又应该如何规制党组织内部的关于及时性沟通时的话语授权,并以此来平衡上下级的组织关系?信息化社会对大众或个体的另一影响就是信息化的行为方式。所谓信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日益开放和社会参与机会的日渐增多,大众或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抉择的选择行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渺小的个体力量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实现了瞬时联结,个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实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影响社会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一深刻变化对党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挑战就是:如何解决社会大众的理性化、差异化与传统组织动员的情绪化、均质化之间的矛盾?作为党的传统工作方式,大规模的群众动员模式显示了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共济时艰之时的巨大威力和社会有效性。但是,应该指出一点的是,大规模群众动员的社会有效性是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均质化、大众利益的一致性和社会环境的道德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在不断深化的改革的推动下,当下中国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转型:现存的社会结构由于不断重组而呈现出碎片化的格局、大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无法遮蔽个体利益的日益彰显、革命化的社会道德情境不断被经济利益的追逐而不断消解。当产生形成党的传统工作方式的社会基础已经开始痛苦的变革之时,党的工作方式又岂能因循守旧、执著于昔日的荣光呢?

最后,党的工作方式面临信息化社会技术的挑战。信息化社会技术是支撑和维系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基础。不同的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技术维持运转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工业化社会是建立在以报纸、电台、电视等为主要代表的机械化社会技术之上的。机械化社会技术在信息传播上属于单向传输,即从一个中心信息源出发,向多个接收末端传递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单向传递方式,是与机械工业时代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由此决定了工业化社会中政党的工作方式,即,政党可以通过对报纸、电台和电视等媒介信息载体的把持或共谋,扩大党作为社会政治中心的覆盖面。不过,机械化社会技术最大的缺点就是:无论是主动抑或被动的接收者无法有效传递反馈信息,以便通过信息的交流沟通来提升信息的使用效能。因为“层级沟通机制可能在一定抽象意义上是‘理性’的,但根据人类沟通的理论,层级沟通不符合信息成功交换的基本规则”。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技术则在根本上克服了机械化社会技术的这一缺陷,使得信息的自由流通成为可能。这是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的新基础。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标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可以说,信息的自由流通构成了信息网络社会的核心要素,成为信息网络社会的根本基石。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而且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编码、传递的成本,使得社会民众对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政党再也无法独享信息垄断所带来的政治权力。正如现实生活中网络反腐之所以会对制度性反腐造成有力冲击,其原因就在于:信息化社会技术与生俱来的共享性带来了公众对社会信息的共有性,并由此提升了公众的社会参与能力。因此,信息化社会技术带给党的工作方式的挑战就是:当党和群众共处同一信息技术平台之时,党如何改善工作方式以实现对群众的有效引领呢?

二、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基本原则

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就当代中国国情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较长时段的过渡时期。在工业化社会正逐渐成熟确立,而信息化社会却已渐露峥嵘的时候,这一过渡时期必将是新旧并存,思想激荡,规范重组的复杂时期。党的工作方式也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反对与坚持、对立与融合的矛盾心态中完成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嬗变之路。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党的工作方式应该坚持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开放灵活的原则。党的工作方式要坚持开放灵活的原则,主要是由信息化社会的开放性决定的。社会结构的日益开放和公众参与能力的不断提升,要求党的工作方式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方面进一步增加公开透明的程度。

党的传统工作方式遵循的组织保密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生死存亡的革命斗争环境决定的。陈云指出:“大后方的党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迫之下,如果不秘密隐蔽的组织,就不能存在。由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这种秘密隐蔽的时间不是短促的,而是长期的。因为革命如果没有全国范围的胜利,所有在阶级敌人统治区域的共产党组织都必须是秘密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惨痛教训就是:要加强组织工作的秘密纪律和组织形式的保密原则。对隐蔽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要求生存第一、保密第一。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不断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党对群众的领导,逐步进行了公开建党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对公开建党的含义和意义作了明确表述,指出:公开建党是指党在劳动人民中间应公开地进行关于党纲和党章的宣传教育,普遍提高他们的觉悟,而不是公开党的组织工作。党的传统工作方式就是由这一革命战争时期锻造培育出来的组织工作决定的。

应该承认,党的这一工作方式适应了建国后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结构,在动员党员和人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发起群众性运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这一工作方式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不相适应的问题。而近些年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迅捷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不适应。一些事关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件,往往在没有正常的组织渠道传达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而现有的工作方式又囿于组织程序无法进行及时澄清,以至引起了部分党员群众的思想混乱,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因此,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的开放性特征,党的工作方式应该合理设定组织内部的保密信息,同时适时扩大和增加党组织工作方式的开放程度,在去神秘化的过程中增进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二是高效直接的原则。党的工作方式要坚持高效直接的原则,这是由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流动性决定的。这种流动突破了以往所有信息流动的组织层级限制,呈现出无中心、均衡化、瞬时性的传播新模式和组织新形式。这就是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控制技术的新特征。它既有利于现有政府利用新技术提高对社会控制的能力,也有助于原先在社会层级制度中无法通过制度性渠道表达的意见获取更广泛的支持。信息化社会的这一新趋向给党的工作方式带来的直接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党的传统工作方式由于过分注重对上级组织的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下级组织的主动性、灵活性则略显不足。信息化社会的信息瞬时流动性与组织动员效能的倍增,往往使得部分社会重大事件是在非制度化渠道的组织范围之外突然爆发。面对这类重大事件,基层组织往往由于既没有得到明确授权而无法进行有效监测,同时又因为信息化社会技术的超地域性特征而使得事件的发生从一隅走向全局,从而更加剧了基层组织的处置难度和主动意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一新的舆论阵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但是,如何形成适应于这一新形势的有效工作方式,仍然处在艰辛的探索之中。

另一方面,信息化社会技术跨越组织层级的革命性变化,也要求传统封闭的工作方式必须因时应变,实现党群关系新的有效联系。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网络同时在线功能,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却通过网络而实现了面对面的“零接触”。传统党群关系是党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级组织与群众的日常接触而实现的。而信息网络技术则为党联系群众提供了一条更加方便的渠道,使党的各级领导能够摆脱组织层级的束缚,实现与群众的直接对话。“新电子媒介为利益团体的发展以及意见的形成提供了新兴的‘论坛’。这将允许政界人士和活跃公民之间展开对话,省去了政党机器不可避免的干涉。”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实名注册、温家宝与网民的直接对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加强党群联系的指示和“接地气”的朴实话语,直接拉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党的领袖与群众的直接对话,在增强党吸引、团结群众的同时,又对党的各级组织科层制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实践创新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在促进信息的自由流转与表达的畅通便捷的同时,对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党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变化,通过更新政党理念、调整政党组织,改进工作方式,以提升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主要从三个层面积极开展了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创新实践。

第一,通过组织的信息化,构建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党组织的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方式的物质基础。建立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进行组织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说,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第二,通过党务的网络化,实现党的工作对党员的全覆盖。党务的网络化,即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党的活动的网络化。这是在信息网络条件下党的组织创新的一个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党的工作对社会的全覆盖,使广大党员群众能够团结在各级党组织身边。通过党务的网络化,可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有效克服党员组织生活的缺位。“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由于小型、分散以及组织关系与工作单位脱离的特点,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深化发展条件下党员管理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和克服这一困境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组织生活的网络化,可以有效克服“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缺位”问题。二是能够有效提升党员的民主参政能力。上海基层党建网通过“设限平台”,加强了党委组织部门与基层党组织、普通党员的沟通能力。通过实名注册,党员可以在设限平台选择“党员”、“书记”、“市党代表”等不同入口登录设限平台。在设限平台中,党员可以给市委常委等领导留言,提出意见建议。设限平台以上海市党员信息系统简要数据为后台,实现了党员实名登录、分权享有,初步实现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

第三,通过宣传的网络化,发挥党对网上舆论的积极引导。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党的宣传工作,既是信息化时代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党的工作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进行主动作为。要发挥党对网上舆论的积极引导,其在工作方式上必须做到:一是树立平等的交流态度。作为个体的受众已不仅是被动享受媒介提供传播内容的接受者,更是传媒资源和内容的提供者、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意见主体的自由分散性和独立思考,使得党应该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作为双方对话交流的基石。二是掌握恰当的交流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是情感的表达。党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语言形式,即要做到“精”,表达要言简意赅,直指本意;做到“实”,说话言之有物,不要虚言粉饰;做到“平”,要大众化的“土气”,说大白话;做到“快”,快捷应对形势变化,不要犹豫迟钝丧失时机。三是饱含丰富的交流情感。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开展对话,尤其要注重真挚感情的投入。网络虚拟空间在本质上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它是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和延伸。党要想融入网络社会,必须首先从网民的特殊心理体验和需求开始。四是运用互动的交流方式。网络传播的散点交流特性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方式。交流各方根据议题的设定,通过共同的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交锋之中达到共识,从而促进某一主张或思想的广泛传播。在这一交流模式中,摒除了现实因素的影响,没有谁能够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在这一网络生存状态下,党必须学会倾听,在互动交流中发挥主流话语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党员信息化工作
我是党员向我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不工作,爽飞了?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选工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