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及回应策略探析——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

2014-08-15 00:46司开林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政治思想

司开林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

1.信息爆炸导引“生活模糊”。

网络是信息的大爆场,每日汇集了成千上万条的世界信息。校园里学生们的信息分享不再依赖传统的口头相传,而是凭借鼠标移动的速度。信息通过QQ、YY、MSN、BBS、飞信、博客、微信、微博、Email、手机短信、游戏等媒介大量传播和复制到熟悉的空间和不熟悉的受众。大学生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却实实在在是真实的网络、真实的 “面具”。大学生不得不刷新自己的观念,以最快的速度学会最前卫的“流行话语”,以防止自己不是一个out者而被踢出场。因此,网络空间高节奏的流变营造的是一个个“模糊者”,而不是“安居士”,前者才有资格露脸,后者注定要出局。这种模糊不仅表现在生活目的性本身的迷茫和“碎片化”,学业进取心的衰退,而且表征为日益丧失其主体性,越来越“被生活”。

2.“欧风美雨”衍生“花果飘零”。

欧洲人文理性精神大大推进了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但是,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利用国门大开之际顺势流入中国,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无孔不入、兴风作浪,强烈地腐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凭借欧美工业生产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强势话语霸权,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花果飘零”。大学生对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渐次疏远,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神更是知之甚少,而对欧美的大片、人物、品牌、赛事、选举、节日等文化符号认同较高。

3.色情暴力潜伏精神低俗。

活在当下是现在人的基本坐标。现实的社会造就了现实的人格。空洞的意识形态的说教已经失去了占据大学生心灵的精神土壤。当代大学生早已提前接触到了成年生活的“未知域”,对性和异性有着比较开放的观念。色情、暴力、污言秽语构成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其进行压力宣泄的动力源。在这个世俗的世界,大学生也难以脱俗,即使身处书香浓郁的象牙塔。

4.“虚拟人格”造就“校园隐者”。

手机、耳机、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电脑则完全把大学生的实体人格转化为虚拟人格。在任何网站和聊天工具上注册的用户名是网络世界的“蒙面人”,他们都是在戴着“面具”生活、戴着“镣铐”舞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本我”的“超我”行为。他们或公开,或匿名(当然更多是匿名,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行为的道德和法律风险),其身份是虚拟化的、其行为是拟制性的。与其他网络群体相比,大学生军团潜伏的时间更长,是名副其实的“校园隐者”。

5.恋网成瘾隐埋人格异化。

网恋成瘾也称“互联网综合成瘾症(IAD)”,“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其类型主要有色情网络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强迫行为、强迫信息收集和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公认的国际标准,一个人连续七天每天上网超过五个小时就能判断为患有网瘾症,其症状表现为孤独、偏执、焦虑、敏感、内向、压抑、少言、富于幻想、情绪不稳定、较强的攻击性、敢于冒险、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对抗社会规范等。正常的个人动机和心理欲望总是得到“拟化”的满足,身心和意识处于“潜水”的高压状态,这些负面压力的长期积累和“潜伏”,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固化成一系列的异化人格表征,从而难以矫正。

6.“游戏人生”折射理想迷失。

男生对游戏有着独特的体验感和亢奋感,它能给人以新鲜的刺激和超越。游戏王国浓缩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实态和自由情景:“空间场”的高度汇集和延伸、皆以符号为媒介;众多新鲜怪诞的昵称带来的至尊感和畅快;大量人际关系的随机建立、选择皆取决于自己的偏好;自由是一种无限制的空间比较、没有国度和种族之身份符号;超越平民和贵族现实世界的束缚、“匿名世界”是一种绝对的人性解放和“亲密接触”;无数的变换性和梦幻性造就“隐身人”的“穿越剧”、没有世俗世界的道德感和负罪感,即使在虚拟世界中干了再多的坏事。游戏已经把众多的大学生带入了 “自由的王国”,而当回到“必然的王国”时,“普罗大众”们表现出处处的不适应,其角色难以快速地“切换”,此时,对他们来说,现实已经被“网格化”或“镜像化”了。他们迷失了方向,更迷失了理想,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是被“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应策略

1.政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制者。

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和政府的根本教育目标。在“网潮”汹涌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难预测性,学生的“空间场”日益脱离家庭、政府、社会、班主任、辅导员的控制区域。在此情况下,作为政府的“后台”,应大力加强政府在技术、行政、法律、政策等的规制功能。在技术上,建立校园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学生舆情反映机制、道德品质定期测评机制、重大问题通报和教育机制、首长信箱联系制度,对学生的在校过程进行密切地布控,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矫治等。在行政上,建立网络区位监测点或工作室,开展首长接待日活动、舆情反馈周活动,加强对“版主”或“楼主”的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筛选,过滤有害、虚假、色情甚至反动的信息,严格入口关、控制风险。积极谋划建立政府—公安—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联动治理机制。在法律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贯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并接榫校园实际,完备“软法”治理,发挥规章制度和学习条例的“孵化”作用,做到有章有据、杜绝违法。

2.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者。

洛克说,“人与人的差别,十有八九是教育造成的”。大学校园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集聚了最优质的资源,铺陈了最齐备的渠道。对于本学院来说,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特点和举措主要有:第一,党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心骨,引领意识形态的主航向。在集体领导和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完备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动态。第二,发挥宣传部门、团委和图书馆的红色阵地功能,开展先锋红色网站、在线专家讲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等渠道的培养和教育,传输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第三,建立了“网络化班级制”管理,红星班、红旗班和成长班,完成了校—系—班—社团—宿舍的电子媒介一体化管理,及时跟踪学生的发展实态,并且与班级导师制挂钩。第四,从学工处到系部都建立了BBS、“QQ学生心理辅导群”、微博群、微信、贴吧等电子媒介互动平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与学生保持“第一接触”,及时指导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学习、心理和思想问题。

3.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的专职政工人员,承担着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思想意识和道德品格的“布道士”和“雕刻家”,其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和道德操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灵和心智,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社会科学部具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社科部建立了专门的门户网站,提供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网络课堂、名师讲坛、阅读空间、知识拓展和学习测试等窗口;第二,有专门的网络值班人员,建立了网络值班制度,及时更新资料和图片;第三,创建了思政教师与学生的QQ群,社科部门户网站学生可以留言,学生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与老师链接,畅通了沟通的渠道;第四,建立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理论基础、时事热点、两会精神、政策导向、形势政策、产学研一体化等全面诠释、多方引导,并保持与学生的高频互动,从学习、思想、生活、情感、心理、就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

4.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者。

社会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蕴含能量巨大的“隐性”教育资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的社会氛围和精神气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现实依归。积极动员社区、村委会、网吧、消协、心协、媒介、公益组织、科教城管委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凝聚社会共识、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有信、社会讲信、司法公信、个人重信建设;深化精神文明下基层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烈士陵园、图书馆、文化宫、道德讲堂、烈士遗址、红色文化基地、“运河五号”创意基地等地方特色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主旋律;繁荣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大众传媒,净化舆论氛围,提高服务质量。

5.家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驯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是由德育、智育、情育和体育有机构成的综合系统,其中德性“是最重要的素质”[3]。而人的德性培养之源泉是他的家庭,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并构成社会道德秩序的磐石。中华民族是极其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自始至终以完善人的品格为至上修为,蕴含博大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现实土壤。《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是中国人安生立命的根本。其专门性的家庭教育文本汗牛充栋,如《颜氏家训》《书仪》《家范》《蒙童须知》《曾国藩家训》等。家庭蕴含深厚丰富的隐性资源,情感感驯是家庭教育的特点,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特质,通过优良家风的熏陶和亲情力量的感染来潜移默化地型塑受教育者的浩然正气和人格魅力,有力地彰显“诗礼传家远,忠孝治世长”的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

6.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者。

黑格尔说,“主体的觉醒是人类的第一次真正解放”。学生才是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主体和自塑者,其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养成是长期自我塑造的过程。外因再好,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即把学生当做自尊、自为、自信、自塑、自强的能动主体。第一,尊重主体的差异和认知层次,对思想政治素质高低不同的学生都要平等对待;第二,挖掘网络“情感政治”,通过情感感化、人格引导、风范熏陶来感染和渗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规范学生网上行为、防止恋网成瘾;第三,注重主体的自我体验,引导主体的自我反思和修养,训练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如课堂爱国主义题材的话题辩论、“扶老人事件”演讲、“范跑跑事件”辩论、头脑风暴等;第四,注重与“地方性红色文化”的融合,如参观常州三杰烈士陵园、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苏皖抗战历史陈列馆)等红色基地。坚定的理想信念、纯洁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养成需要自身的长期锤炼,是自尊、自励、自省、自强反复塑造和升华的结晶。

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家庭与学生六要素,相互衔接、彼此渗透、密切配合。政府是话语资源,学校是中心舞台,教师是灵魂力量,社会是践行场所,家庭是情感之源,学生是关键所在。总之,六要素的相互渗透和高效合作是大学生核心价值正能量激发的关键,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精心布置,把显性环境和资源与隐性环境和资源相融合,把校风、教风、政风、社风、家风与学风相融合,把理想信念、地方文化与大学精神、管理制度相融合,把人格魅力、教师示范与校园文化、法治理念相融合,把自身修养、个体锻造与社会舆情引领、网络行为规范相融合,在接榫“地气”的方向中,才能凝聚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的高度认同,升华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理想的“虚拟人格”和“大成气象”。

[1] Robert Kraut.Internet Paradox[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9):56.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 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