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

2014-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发动机教学内容汽车

王 胜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郑州 450046)

一、课程概述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该课程主要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与配气机构、起动系统、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的构造与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故障诊断、维修实训等。在汽车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是先导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有重要影响。

二、课程改革理念

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牢固和丰富,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改变目前高职教育当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为此,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试点,将原来以理论、结构分析、原理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故障诊断、故障维修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模式。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贯彻“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为未来服务”的思想。根据生源情况及实际教学效果总结,研究和制定教学大纲,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定为1:1,为学生专业实践在时间上提供保证。

三、课程改革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不同岗位(群)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要求[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汽车维修技工、汽车销售服务、汽车装配工等)的要求,对学生应掌握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以任务驱动引领知识学习,转变传统的“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突出 “理实一体化”建设,构建适应现代汽车检测、维修、服务、营销的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的改革。

(1)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实践能力。

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将理论课搬到多媒体实训室进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实物,摸到实物,并能够现场对实物进行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活塞连杆机构,安排在实训室进行讲授,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物的观察,进行现场分解和演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容易,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和加强。

其次,在以汽车各系统为实体的多媒体实训室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汽车维修实际情景的教学实训场地。比如,具有前台维修接待、配件库、维修区、顾客休息室、结算室等标准流程的实训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锻炼学生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基于实际工作的项目制教学。

汽车发动机维修的过程是故障诊断、初步确定故障性质、确定故障位置、制订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等一系列的活动。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在维修活动中具有明确的逻辑维修思路和系统性的知识构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汽车发动机各个系统和零部件分开来讲,进行知识储备,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时间往往相隔二至三周,学生动手实践时,理论知识已经淡忘,结果导致动手实践的效果很差。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基于实际工作的项目制教学,教师会围绕工作实际设置故障题目,将几个章节甚至一本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手段,解决故障题目,将知识点系统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例如,故障现象:某桑塔纳轿车,车辆急加速时,车速提不起来。原因分析:轿车行驶中,缓加速时汽车加速正常,急加速时车速不能立即提高,无法超车。可能原因为:①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故障;②发动机的点火系统故障。故障诊断参考流程:①对发动机做空转急加速实验,未发现异常。②检查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其油压、喷油量等都符合标准值。③用解码仪读数据流,表明故障在点火系。检查点火正时,符合规范;更换火花塞,故障现象未见好转;最终检查确认是高速时高压火花不够强。④用万用表测量各缸高压线的电阻值,均远高于标准值。确认原因,发动机在高速、大负荷时需很强的点火能量,而各缸高压线电阻值过大,导致点火能量衰减,高压火化弱,从而引起发动机加速无力。⑤更换一套新的高压线后,故障排除。

该故障就涉及《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两个章节的内容,学生在排除一个故障时,需要将两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学习并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还涉及故障解码仪的使用,万用表的使用,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流程设计。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按照维修车间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身临其境,在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获得关键能力。

(3)多媒体教学。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有许多原理和机械构造,仅靠几张图纸或者文字描述,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展示具体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对机械零件及其工作原理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发动机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和工作状态,直观明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用性和先进性。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改革,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围绕职业能力的需要形成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着重于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应用性,注意吸收新技术、新知识,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应用,迫使我们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淘汰。例如,现代汽车发动机已基本淘汰化油器式,工人维修时已基本采用整件更换,然而现行教材还有化油器、汽车维修工艺等内容,学生学了也用不上。因此,实际教学时删除该部分内容,增添有关新能源发动机、电动汽车、油电混合等汽车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而有用。

四、结论

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课程改革,促进了课程建设,促进了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基于实际工作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为其他汽车类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满足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陈文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2]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02).

[3]闫君杰,刘庆.浅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2).

[4]黄超群.《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6).

[5]黄艳玲.《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3).

[6]将红权.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4).

猜你喜欢
发动机教学内容汽车
发动机空中起动包线扩展试飞组织与实施
汽车的“出卖”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一代MTU2000发动机系列
3D 打印汽车等
新型1.5L-Eco-Boost发动机
间冷回热发动机简介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