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德文童话的中文翻译——以《白雪公主》为例

2014-08-15 00:49熊濯钊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连贯

熊濯钊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一、研究背景

(一)德国童话

童话起源于民间故事,最初以口述的方式世代相传,当时的听众群除了儿童,也包括成人。德语中的“Märchen”,本来是“关于讲述魔法和奇迹故事的德语词”[1];中文将这一概念翻译为“童话”,这是因为到了十九世纪之后,童话故事开始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儿童文学。

在德国的文学创作中,童话这一儿童文学体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舒伟认为,德国的童话是德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传统因素[2]。不仅如此,德国的童话更是德国作家对世界各国儿童的巨大贡献,其中以著名的格林童话最具代表性。

(二)格林童话和《白雪公主》

作为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德国的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兄弟共同搜集、整理、研究并加工完成,一共216篇童话故事,全名《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它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珍奇的瑰宝。格林童话自十九世纪出版,一百多年来,广受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已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格林童话中的作品,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常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夸张的想象,赋予自然界万物以生命和情感,以象征的方式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培养儿童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格林童话中越来越多的作品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各种格林童话的选译本、全译本、编译本和绘图本层出不穷。这里笔者同时选取了译林出版社杨武能、杨悦的全译本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吉春、刘丽亚的全译本,以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白雪公主》为例,对照其德文原文,比较和分析《白雪公主》在这两个译本中的中文翻译,尝试对德文童话的翻译作一点理论研究。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目的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目的论(Skopotheorie)和受到目的论的启发而发展的翻译理论。”[3]功能派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学派,其杰出的核心代表人物主要有:赖斯(Katharina Reiss)、费美尔(Hans J. Vermeer)、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以及之后的诺德(Christiane Nord)。

赖斯的理论以功能对等为基础,认为对译文的评价以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为标准。费美尔则认为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其目的论突出了译文使用者的重要性,突破了功能对等的束缚,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曼特瑞将翻译视为一种行为,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分析,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诺德则继承并发展了费美尔的目的论,同时针对功能派的不足,将忠诚这一概念引入翻译中,提出了忠诚原则。

本文以目的论作为德文童话翻译的指导理论,可以为童话翻译的研究开创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费美尔的目的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过程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或是采取直译加意译,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4]

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要让使用者能够理解,在目的语的语言文化中以及译文的使用语境中要有意义。”[5]

忠实性法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5]

三、个案分析

(一)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方法

童话作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过格林兄弟整理、加工、修订而完成的格林童话,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反映生活的同时带有明显的扬善惩恶的儿童教育意义。因此,在翻译像《白雪公主》这样的童话时,要注意启发和培养小读者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质。

例 1:Bald darauf bekam sie ein Töchterlein, das war so weiß wie Schnee, so rot wie Blut und so schwarzhaarig wie Ebenholz und ward darum Sneewittchen(Schneeweißchen)genannt.

(Grimms:Sneewittchen)[6]

译文a:过了不久,她生下一个女儿,果真皮肤雪白,嘴唇血红,头发像乌檀木一样黑油油的,因此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白雪”。(杨武能,杨悦译)[7]

译文b:过了不久,她生下一个女儿,果真皮肤像雪那样洁白,嘴唇像血那样鲜红,头发像乌檀木那般又黑又亮,因此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白雪”。(杨吉春,刘丽亚译)[8]

格林童话中作者塑造的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真诚、善良的小姑娘。在原文中这一句,夸张地用了三种颜色至纯的事物来渲染白雪公主的美丽,以白色的雪、红色的血和黑色的乌檀木刻画出一位绝世美丽和绝顶可爱的白雪公主。

可能是为了语言上的优美生动和节奏上的朗朗上口,此处原文是“so weiß wie Schnee”和“so rot wie Blut”,并无写明哪里白如雪、哪里红如血。此处如果直译的话,对于儿童读者而言,可能无法理解白雪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因此,这里的两种译文都采取了“增补”的方式,描画出了一位肤白唇红的小美女,既避免了我们的小读者在此处产生疑惑,同时又将白雪公主美丽的形象真实地呈现到眼前。这一处理正是目的法则的体现: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语内连贯

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译文应当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通顺、连贯、有意义,使得译文使用者易于理解。这一法则要求德文童话在翻译成中文时,应当按照中文的语言文化和习惯,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针对童话这一儿童文学体裁,在翻译时还应同时注意在语言上,仍要保持简明生动、通俗质朴的特点,使得儿童读者容易理解,阅读更加顺畅。

例 2:Da hatte ihr neidisches Herz Ruhe, so gut ein neidisches Herz Ruhe haben kann.

(Grimms:Sneewittchen)[6]

译文a:这样,她那颗忌妒的心才勉强安定下来。因为,一颗忌妒的心是得不到真正的安宁的。(杨武能,杨悦译)[7]

译文b:如果说一颗忌妒的心能有平静的时候,那么她那颗忌妒的心现在总算勉强平静下来了。(杨吉春,刘丽亚译)[8]

这一段话是故事中王后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最后终于毒死了白雪公主后的心理描写。这里两种译文都翻译出了原文的主要意思,而在语言表达上,可以看到两种译文有着不同的处理。译文a将原文的前后半句分开译为两句话,这样一来,可以为译文创造更多的停顿,减缓了行文的速度,从而使得读者阅读更有节奏感。尤其是对于童话的小读者而言,简短的句式更有利于理解。而对于后半句的翻译,译文a采取了意译的方式,使得中文表达上更加简单易懂。译文b则是把原文的后半句提前了,同时使用了“如果……那么……”句式,可以说是更接近原文的意思和句子结构。但是,译文b由于句子长,且使用了复句,相对比较不利于儿童的阅读和理解。所以从童话简明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出发,译文a更符合连贯性法则。

(三)语际连贯

根据目的论的忠实性法则,译文应该在某种意义上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这给予了译者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不能偏离原文主旨,翻译的目的仍是首要原则。由于德文和中文之间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德文童话时,有时需要对原文进行一些处理,而忠实性法则要求这种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违背原文,应保持语际连贯。

例 3:Da antwortete der Spiegel:

"Frau Königin, Ihr seid die Schönste hier,

aber Sneewittchen über den Bergen

bei den sieben Zwergen

ist noch tausendmal schöner als Ihr."

(Grimms:Sneewittchen)[6]

译文a:镜子便回答:

王后娘娘,这里数您最漂亮;

可是白雪公主越过了山冈,

住在七个小矮人家里,

是比您漂亮一千倍的姑娘。(杨武能,杨悦译)[7]

译文b:镜子回答说:

“你,我的王后,是很美丽,

可是在山的那一边,

七个小矮人居住的地方,

白雪公主要比你美一千倍。”(杨吉春,刘丽亚译)[8]

这一段话是白雪公主三次大难不死,王后以为自己已经是最漂亮的女人时,魔镜对王后的回答。原文“über den Bergen bei den sieben Zwergen”作为“Sneewittchen”的修饰成分,如果直接翻译为“山那边的七个小矮人那里的白雪公主”,就会出现修饰成分过长的欧化现象,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德语和英语相类似,都习惯以长长的句子成分修饰一个名词,这种情况在翻译成中文时就需要进行一些处理。

译文a在语序上忠实于原文,把主语“白雪公主”放在前面,而将介词“über”和“bei”分别翻译成动词“越过了”和动词加介词结构“住在”,虽避免了修饰成分过长的现象,但意思上背离了原文。首先是针对王后“Wer ist die Schönste”的问题,译文a回答的却是白雪公主的现状,有答非所问之嫌。其次是在作品中魔镜前后共有三次回答了这一段话,第一次是白雪公主逃到森林深处并住进了小矮人家里,那么魔镜按照译文a回答也说得通;但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的时候,白雪公主从未离开过小矮人家里,译文a说“白雪公主越过了山冈”,显然不合常理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译文b则是在语意上忠实于原文,表达上则是巧妙地利用了句子的停顿,将原文两个表示方位的修饰成分都用逗号与中心语“Sneewittchen”隔开,并把“白雪公主”放到后面翻译,这样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而且适当的句子停顿使得译文更有利于阅读和理解。相比之下,译文a更像是对原文的逐字翻译,而对整句话和整段话的意思,以及前后文的内容,还有相应的语境,没有译文b把握得好。所以从语际连贯的角度来看,译文b更符合忠实性法则。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白雪公主》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了目的论在德文童话的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童话作品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读物,可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像格林童话中的优秀作品,还能培养儿童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所以对童话的翻译绝不可马虎,要以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为中心,以启发、引导、培养和教育为目的,以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为标准,这样才能翻译出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1] Baldick, Chris.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 舒伟. 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外语研究,2010,(4).

[3] 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 上海翻译,2007,(4).

[4] 吴自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 中文科技翻译,2005,(1).

[5] 仲伟合,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1999,(3).

[6] Jacob Grimm & Wilhelm Grimm. Märchen der Bruder Grimm[EB/OL]. http://de.hujiang.com/dl/p24602.

[7]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格林童话全集[M]. 杨武能,杨悦,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8]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格林童话全集 I[M]. 杨吉春,刘丽亚,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我家的白雪公主
我的白雪公主
译介铸经典,瑰宝恒流传——《世界各地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国际接受的动态流变》述评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可爱的白雪公主
青蛙王子
“过期”的《格林童话》
“过期”的《格林童话》
我家的“白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