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4-08-15 00:49谢明霞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素养语文

谢明霞

(襄阳市第一中学,湖北 襄阳 441000)

自从我国推行新课改开始,高中语文课程也跟随新课改的步伐行进了十几年。在这个过程当中,高中语文新课程出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各种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和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成为了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一、坚持学习,创新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关键也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语文老师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养,涵盖专业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观念,以及教师对于语文学科和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投入。在这当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进老旧的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发自觉的不断累积和培养高质量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主要由三大要件构成:第一,在平常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秉承的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观念、发展历程、教学组织、课程研发、具体实施、教学评估等理论体系,以及本课程的本质、内涵、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第二,将上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作为落实和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创新能力。第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感受、增强课程意识理论与课程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涵盖对于课程的相关辨识思维、所处环境研究、资源配置、课程抉择、评估、执行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它们是课程哲学、专业积淀与教学活动三者合一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和勤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对课程哲学、专业积淀与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体会从而增强自身的语文课程的创新能力,产生语文课程教学灵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具创造性和科学性。

二、改变旧的学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老师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改变原来的学生观,构建新型的适应新形势的师生关系。原来的教育机制,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两个独立的位置,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以强迫和灌输的方式加诸学生身上,事无巨细的反复教授,每天、每月都有要掌握的任务,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向前走。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没有主动意识,没有语言表述、没有辨识意识的人,只能依靠来自外界的生硬的教授模式,就好像学生群体是等待纤夫拉动的反向行驶的船只,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岸边拉绳的纤夫。有区别的是,原来拉动的是没有发动机的船只,而如今教师牵引的是拥有发动机的可以自己航行的船只。然而这些拥有发动机的船在对拉船人的长期依赖下,因为缺乏使用而锈迹斑斑,这是传统教育中值得大家深思和反省的。

三、通过变革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新课程理念把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终极目标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建构。基于上述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怎样营造易于学生进行作品意义建构的环境为基点,并以此为核心贯彻于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的自主分析、小组合作和老师辅导,均要建立在学生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基础上。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意义建构是建立在对教学目的的科学分析之上的,教师应该从当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知识点、方式、技巧等形成诸个提问,再以这些提问为圆心展开作品意义构建。教学实践当中,要建好两条路:一条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通往语文精神的路, 一条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为材料通往教学目的地的路。所以,语文教学实践实际上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对语言作品进行沟通和理解,一起发现作品的意义和内在含义,并把师生双方各自所具有的创造力和独特个性进行内化的完整过程,这样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即以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双向沟通、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产生的对于作品意义的类型。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必须是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合理的选择教学目标, 在课堂阅读中促进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作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四者间的思想不断的相互反应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当然这些作品阅读中的交流和沟通,是针对学生的独特个体而言的。阅读教学沟通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过程,在师与生沟通之前他们各自已对作品进行了阅读沟通,这是课堂阅读的前提;而后师生之间对作品进行沟通,这是课堂阅读的后延。如果没有有效的阅读沟通,就不会有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对话。阅读合作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各取所长,一起进步。阅读探索研究指的是善于探索的追求和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思索自然、人、社会的规律和真相。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相对发育完备,具有相当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述能力、也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因此,锻炼高中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分析、感悟、决断能力,与此同时不断地拓展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眼界与能力,培育他们的探索能力和积极性,总之要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们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当中,学生始终占据着主体位置。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习中的自由度和主导性。

五、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前精心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存在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不足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构建,也就是课程资源的拓展。一些教育专家从语文课程的构件、内容的开拓渠道、文本素养、多元媒介等资源角度入手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构建。教师们应该对相关方面加强关注,加强开拓课程内容的资源,创新性地对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课内外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备课时进行科学预设,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精心的备课准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前提,主要包括:作品的解读与课程内容的完整结合,以及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和研究。对于作品构成的阅读分为三层:包括行为和言语在内的外在的、表面的感受处于第一层;内在的,作者蕴含在作品的深意变化的动态过程处于第二层;规范和开放的作品形式及作品风格处于更深层次的第三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真实情况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点,教师一定要谙熟于心。对作品的阅读过程核心是读者、作品与作者三者由表及里的交流和感染。所以,语文老师教学的最高功力就是开启、调动、导向、启蒙,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施展,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