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概说》序一

2014-08-15 00:52熊月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上海 200235)

《礼记》有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气象万千,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所谓齐鲁、巴蜀、湖湘、岭南、吴越等,为其荦荦大者。

吴越并提,有其地理与历史渊源。盖吴越二邦,同处东南,同气共俗,二者为敌国时,互相攻伐,今主明奴,变动无常,文化交融,日渐趋同。但吴越山水有别,民风有异,且长期处于不同行政系统下,故分别讨论,亦自成理。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吴文化的特质总是在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显现的,也总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嬗变的。

六朝以前,吴地尚武近蛮。当北方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向于好儒备礼、温文尔雅之时,吴地却崇尚勇武,斗将战士,侠客兵家,好相攻击,轻死易发。其时,吴地在中原人眼里等同蛮夷。泰伯、仲雍奔赴江南,被说成是“乃奔荆蛮”。中原流行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时,吴地人则是短绻不结,短裤攮卷,甚至其衣襟也以左衽与中原的右衽相对。

六朝以后,吴地趋文崇儒。大量北人南迁,江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经济丰裕,社会稳定,山清水秀,生活安逸。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位日益重要。与此相一致,吴地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民风由勇武刚烈变为温文儒雅,士大夫宽衣博带,大冠高履,家家礼乐,人人诗书。

明清时期,吴地文化大放异彩。

其一,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明代江南,已形成多样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结构。以苏、松、杭、嘉、湖、常、镇七府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松江为主的棉花产区,以湖州为主的桑蚕产区,其他如茶、麻苎、蓝靛、漆、桐、柏、竹、木、渔、盐,都有专业化生产。专门的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这造成了吴地相当广阔的市场。江南商人活跃,商业气氛浓重,吴人对商人相对宽容,对经商活动有豁达的理解,士、商融洽,读书业儒与经商行贾并行不悖。

其二,市民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反映追求声色货利、张扬人性的小说、传奇、歌谣、戏曲长盛不衰。《三言》 《二拍》 《十二楼》等一批言情小说,是吴地文人冲决纲常礼教的宣泄。

其三,行为偏离正统。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方面,不守传统礼教,逾分越矩,讲究排场,追求新奇。明廷规定庶人服饰不许用黄,不得僭用金绣、锦绣、纻丝、绫罗,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但明代中后期,江南士人的服饰,绮罗锦绣,华丽鲜艳,质地追求丝绸绫罗,式样追求奇异翻新。服饰的纹饰甚至出现了团龙、立龙等龙形纹饰。妇女首饰以金银为美,镯环必珍珠宝石,以贵为美,以多为胜。饮食方面,明中后期更是奢侈成风。缙绅之家,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便庶士中人之家,宴客亦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

其四,提出奢侈有益论。吴地人不但追求物质享受,而且为此寻求理论支撑。最典型的是明代上海学者陆楫,他认为传统的崇俭恶奢观念并不完全正确,禁奢崇俭并不能使民富裕,而奢侈倒能促进经济繁荣,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这种奢侈有益论,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诚为空谷足音,相当珍贵。

至于吴地园林之秀,菜肴之精,文人之众,科考之盛,书画之美,戏曲之雅,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不具述。

明清吴地文化灵活、纤巧、文雅、开放、重视人生,其中含有不少被今人称之为现代性的因素。

吴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确实值得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吴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繁富,论文、著作、丛书、资料汇编,品类齐全,琳琅满目。苏州、无锡、南京、上海都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致力于此。其中,作为吴文化中心地的苏州,研究者格外多,成果也特别丰富。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徐静主编的《吴文化概说》,便是其中相当厚重的一部。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苏州市职业大学向来重视地方文化研究。吴文化研究院前身是吴文化研究所,由吴恩培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对吴文化下过很深功夫,出版过系列专著,诸如《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文化的争夺》《泰伯与吴文化》《吴文化读本》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2013年1月成立的吴文化研究院主持编写《吴文化概说》,站在新的高度对吴地文化进行梳理,书中既有按时间排序的历史描述,又有分门别类的条块分析,诸如经济、科技、教育、科考、文学、戏曲、书画、园林、方言、民俗等,于门类中兼顾对文化名人的记述,始于远古,迄于现代,纵横交错,图文结合,使得本书根基扎实,底蕴充沛。至于体系完整,资料可靠,取精用弘,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征引规范,文笔晓畅,这些作为优秀教材应有之优点,本书一应俱全。

这是一部学养丰厚的教材,也是对吴文化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

值此《吴文化概说》出版之际,聊敷数言,以为祝贺。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