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文集》校读札记二题

2014-08-15 00:49金传道崔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及第文集

金传道 崔进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一、宋刻《徐公文集》中的两处干支纪年辨误

《徐公文集》又名《骑省集》、《徐骑省集》、《徐常侍集》等,为五代宋初著名文人徐铉的诗文合集。徐铉,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八月卒于邠州(今属陕西)贬所。次年七月,其婿吴淑编成《徐公文集》30卷。但该集直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始由胡克顺镂版刊行。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徐琛重刻是集于明州公库。现存《徐公文集》最早的版本为明州公库本,藏于日本大仓文化财团,而国内所存明清影写本、钞本,以及清末、民初之刊本,均由明州公库本而来[1]1-8。是集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某些脱误,此点可由光绪十六年(1890)李宗煝刻本《徐骑省集》所附《徐骑省集校勘记》以及民国八年(1919)徐乃昌影宋明州刻本《徐公文集》所附《徐公文集校记》得到验证。但笔者在研读《徐公文集》时发现,有两处干支纪年错误并非是其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宋刻本中即已出现。笔者核对了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抄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卢文弨抱经堂校抄本、《四部丛刊》初编影印黄丕烈校抄本、《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李宗煝校刻本、徐乃昌影宋明州刻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刻本等7个版本的《徐公文集》,两处错误一致,且各家校勘记中对此均未置一词。

(一)《唐故印府君墓志》中的丙寅当为甲寅之讹

《唐故印府君墓志》见于《徐公文集》卷16,其中云:“君讳某,字某,其先京兆人也,因官徙谍,遂居建康。……保大丙寅夏四月日考终命。……春秋六十有九。夫人徐氏,通儒书,有妇德,先公而逝。即以其年月日合葬于某所,礼也。子崇礼、崇粲,举进士;崇简,明法及第,为舒州司法参军。……诸子以我宗之自出,故铭譔是求。”[2]123-124保大为南唐中主李璟年号,共15年,按干支纪年法,自癸卯年(943)至丁巳年(957),其间并无丙寅年。通过考索徐铉生平及其与印崇粲的交游,可知“丙寅”当为“甲寅”之讹。

《江南余载》卷下载:“徐铉为人忠厚,不以位貌骄人。……有印粲者献诗曰:‘不将才业暂时夸,人仰声名遍海涯。月满朝衣听禁漏,更阑分直扫宫花。谏书未上先焚藁,衔笔曾传立草麻。见说下朝无一事,小池栽苇学僧家。’”[3]248《全宋诗》卷 3 有所谓“释印粲”者,小传曰:“释印粲,与徐铉同时。”[4]60下面即是自《江南余载》中录出的此首诗。按,《全宋诗》误,印粲并非僧人,而是南唐的一个进士。据《资治通鉴》卷290记载,广顺二年(952)二月,南唐初开贡举,但“时执政皆不由科第,相与沮毁,竟罢贡举”[5]9475。《徐公文集》附录之《徐公行状》云:“明年(按,指保大十一年),公兼判文理院,遂首言,此事才复,不可遽止。乃以进士张□《仲尼□凤赋》、朱观《老子犹龙赋》、郭贲《无声乐赋》、印葵《石城虎踞赋》写之以进。遂下制云:‘去岁所司上言暂罢贡举,本难久废,况以经年,其诸色举人并宜依旧解送。’自此不复废矣。”[2]216陆游《南唐书》卷2记南唐保大十一年(953)三月“复设贡举”[6]5478。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并无名为印葵者,《徐公行状》中的印葵当为印粲之误。印粲又当为印崇粲之省略。岑仲勉据颜师古《匡谬正俗》卷6所载,认为复名单称“为隋、唐间人之结习,故窦庭华可为窦华,咸廙业可为咸廙”[7]61。

保大十一年十二月,时任祠部郎中、知制诰的徐铉因奉命按视南唐屯田,“或谮铉擅作威福,唐主怒,流铉舒州”[5]9498。徐铉在舒州贬所前后历时4年,保大十四年春始离开舒州,返回金陵[8]486。《徐公文集》卷3有《印秀才至舒州见寻别后寄诗依韵和》:“羁游白社身虽屈,高步辞场道不卑。投分共为知我者,相寻多愧谪居时。离怀耿耿年来梦,厚意勤勤别后诗。今日谿边正相忆,雪晴山秀柳丝垂。”[2]23徐铉在舒州度过保大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个春天,但保大十三年十一月后周即开始进攻南唐,徐铉诗中的闲逸情致与南唐岌岌可危的形势不相符,故此诗的作年只能在保大十二年或十三年春。笔者前已考出,印崇粲保大十一年春获得徐铉荐举,此即《唐故印府君墓志》中所说的“举进士”,亦即取得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从诗的首联及颈联来看,印崇粲因应举下第而来拜访徐铉,因此,此诗最可能的作年当是保大十二年(954)。印崇粲当是上一年落第后来舒州探访其任舒州司法参军的弟弟印崇简,顺便拜访徐铉。徐铉此诗以安慰印崇粲下第为主,未言及其丧父事,则《唐故印府君墓志》当作于此后。

按照常理来推断,徐铉原稿中的干支纪年当不会有误,错误当在镂版时产生。而刻工一般也不可能将干支全部看错,最可能的原因是将其中的一个字误认做形近的另一个字。自保大十二年至保大十五年,按照干支纪年法,分别是甲寅、乙卯、丙辰、丁巳。如果是天干错误的话,最可能的是将“甲”误作“丙”;如果是地支错误的话,最可能的是将“辰”误作“寅”。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五代卷》即谓“保大无丙寅,疑为丙辰之讹”,并认为《徐公文集》卷4所收《和印先辈及第后献座主朱舍人郊居之作》作于保大十四年[8]487。按,此不确。《和印先辈及第后献座主朱舍人郊居之作》云:“成名郊外揜柴扉,树影蝉声共息机。积雨暗封青藓径,好风轻透白踈衣。嘉鱼始赋人争诵,荆玉频收国自肥。独坐公厅正烦暑,喜吟新咏见玄微(原注:印以《南有嘉鱼赋》及第)。”[2]31首先,南唐仿效唐朝,科举考试均在春天举行,假如印崇粲保大十四年及第而其父也卒于保大十四年四月的话,那么其及第当在其父卒前,而《唐故印府君墓志》记印崇粲在其父卒时仅仅是“举进士”,则其及第必在其父埋铭后,此其矛盾者一。其次,徐铉此诗写盛夏酷暑景致,亦即此诗必作于四月之后,徐铉断不可能在诗中对正在居丧的印崇粲以如此轻松愉悦的口吻祝贺他及第,此其矛盾者二。最后,徐铉因后周攻陷舒州及其周边地区,私自从舒州贬所返回金陵,所以回朝后并无官职,直至保大十五年(957)始起为太子右谕德[8]494,此诗中有“独坐公厅”云云,显然与徐铉保大十四年的仕历不符。因此可以确定,印崇粲及第不可能在保大十四年。从诗中述及徐铉已有官职来看,印崇粲及第当在保大十五年以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二月条载,南唐自保大十年(952)开贡举,至开宝八年南唐灭亡的20多年间,“凡十七榜,放进士及第者九十三人,《九经》一人”[9]336。可见,南唐科举考试并非每年都举行。据《资治通鉴》卷292至卷294记载,自显德二年(955)十一月至显德五年(958)三月,后周持续进攻南唐,在此期间,南唐科举考试或受影响。因此,印崇粲及第很可能是在显德六年(959)以后。仅就此判断,印崇粲之父卒于丙辰年,即保大十四年也并非不可能。但《唐故印府君墓志》中明确记载印崇粲之父卒时印崇简任舒州司法参军,考虑到印崇粲于保大十一年下第后曾赴舒州,以及“丙”与“甲”形近,而“寅”与“辰”字形相差较大,笔者推断,印崇粲之父卒于甲寅年即保大十二年(954)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丙寅”当为“甲寅”之讹,时徐铉在舒州贬所。陈尚君亦认为,印崇粲“往舒州,当为视弟崇简,徐铉作墓志,即在舒应印氏兄弟请。崇粲及第,在其父埋铭后”[10]275。

至此,我们可以对印崇粲在南唐的活动作一大致勾勒:印崇粲先世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因其母与徐铉同宗,曾献诗徐铉,得到赏识;保大十一年春被徐铉荐举,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下第;下第后赴舒州探访其弟印崇简,顺便拜访被流放舒州的徐铉,分别后又有诗寄徐铉;保大十二年四月,其父去世,居丧守制;守丧期满,再次应举,及第后有诗献座主,并投徐铉。印崇粲及第时间不详,但可肯定当在保大十五年以后。孟二冬《南唐登科考》认为“朱舍人”为朱巩,定印崇粲保大十二年及第[11]317,不确。有关印崇粲的情况,就现存史料来说,仅此而已。

(二)《邓生诗序》中的丙子应为戊子之误

《邓生诗序》见《徐公文集》卷23,云:“丙子岁秋九月,左散骑常侍徐铉述。”[2]167“丙子岁”即开宝九年(976)。曾枣庄、吴洪泽《宋代文学编年史》据此将该文系于开宝九年九月[12]74,实误。

徐铉随李煜入宋后的仕历较为简单,现缕述如下:开宝九年正月丙子(初九日),以“徐铉为太子率更令”[9]362;开宝“九年十一月,以太子少詹事汤悦、率更令徐铉并直学士院;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九月,悦迁光禄卿罢,铉迁给事中,仍直院;八年(983)六月,铉亦以右常侍出院”[13]2520;端拱元年(988)二月“癸丑(二十六日),以右散骑常侍徐铉为左散骑常侍”[14]565;徐铉“以淳化二年(991)秋九月,检校工部尚书,出为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明年八月二十六日晨时起,方冠带,遽命笔砚,语左右曰:‘吾疾作矣。’手疏一幅,约束后事。又别署一幅:‘道者天地之母。’书讫而终,年七十六”[2]220。据此可知,徐铉开宝九年所任官职为太子率更令,并非左散骑常侍,《邓生诗序》中的“丙子”必有误。徐铉担任左散骑常侍的时间是自端拱元年至淳化二年,按干支纪年法排列,为戊子、己丑、庚寅、辛卯。显而易见,“丙子”当为“戊子”之误。也就是说,《邓生诗序》当作于“戊子岁秋九月”,亦即端拱元年九月。

黄丕烈指出,《徐公文集》“宋本亦有讹脱”[15]跋。徐乃昌说得更加清楚:“《徐公文集》传钞本皆从南宋明州本出。光绪间桐城萧敬孚先生假余家藏明钞本,俾黟县李氏刊之,朱仲武先生任校事,王兰生先生复别为札记,余亦为之正讹补脱。今得宋本,欣为重刊,而诸先生先后归道山,无自析疑考信。犹忆当时雠校,奋笔蹈隙,遇有讹脱,任臆增改,迹近专辄。及今覆校,有与宋本合者,亦有宋本讹脱而增改为近是者。因宋本而知钞本之讹脱,又因雠校宋本而知宋本之不能无讹脱。”[2]234由此可知,《徐公文集》中的脱误,有的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有的则是宋刻本本身就有的。上述两处干支纪年错误,在南宋明州公库本中即已出现。笔者相信,辨明其误,对研究徐铉及相关历史文化均有实际意义。

二、《徐公文集》附录的李至诗

《徐公文集》卷末附录有《东海徐公挽歌词》五首,题下注明作者为李至。此五首诗为《全宋诗》所失收。兹据徐乃昌影刻宋明州公库本《徐公文集》全录于下:

其一

吾道亡宗匠,明时丧大儒。传家无嗣子,封岳有遗书。命劣长沙贾,名齐邺下徐。不知千古后,文行复谁如。

其二

执友韩夫子,传家弟楚金。人称联璧重,世慕二龙深。鲍谢须惭德,机云亦醉心。可怜黄壤下,埋没此瑶琳。

其三

海内才名重,儒中学问高。病犹不释卷,老亦自挥毫。蠹简披皆识,亡书诵岂劳。如能百身赎,争惜一鸿毛。

其四

《说文》修古篆,《质论》著新词。尚父鹰扬颂,周瑜水战碑。家藏为世宝,手写作人师。惜不归宣室,吾皇问受釐。

其五

薄暮邠郊远,何人不惨颜。无儿见星往,有妾护丧还。旧宅犹临水,空车却度关。平生衣上泪,今日为君班。[2]223

徐铉卒后,由于其唯一的儿子徐夷直早已病卒,故由其门生、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郑文宝迁其灵柩回开封,权厝于佛舍,时在淳化三年十月。在《东海徐公挽歌词》之前,《徐公文集》还附录有一篇《祭文》,其中云:“维淳化三年,岁次壬辰,十月辛酉朔,十八日戊寅,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兼秘书监、上柱国李至,朝奉大夫、左谏议大夫、充史馆修撰、判馆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杨徽之,张洎等,谨以清酌之奠,致祭于故左省骑常侍徐公之灵。……至受教文字,执弟子之礼;徽之、洎有旧潇湘,敦故人之契。迎旅榇于西郊,风切切兮雨萧萧。”[2]222-223据文义,该文当为李至所作。由上引第五首诗可知,《东海徐公挽歌词》当作于淳化三年十月,徐铉灵柩权厝于开封时。李至自称为徐铉弟子,李昉所作《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亦载李至、苏易简奉徐铉以“师友之礼”[2]221,清人王梓材、冯云濠编《宋元学案补遗》卷2,将李至列为徐氏(铉)门人第一人。因此,李至作祭文、挽歌以悼徐铉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东海徐公挽歌词》五首,其一总论徐铉一生命运,其二称述其挚友兄弟,其三评其学问,其四论其著述,其五抒发作者痛悼之情,内容相辅相成,可见李至撰作时之良苦用心。从研究徐铉的角度来看,这五首诗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中可见当时人对徐铉的评价。称徐铉为“宗匠”、“大儒”,比之为贾谊,又将徐铉、徐锴与陆机、陆云并称,目为“二龙”,这当是其时宋廷官员中对于徐铉的普遍评价。二是诗中提供的徐铉事迹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尤其值得注意者,是第五首中的“有妾护丧还”一句。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八月一日,徐铉的元配夫人王畹去世。马令《南唐书》卷23《卢郢传》谓“徐铉娶郢妹”,陆游《南唐书》卷15《卢郢传》则谓“徐铉娶郢姊”,似乎徐铉曾再娶。据李至诗,可知卢氏当为妾。

《东海徐公挽歌词》五首的作者归属应无疑义。值得讨论的是紧接在《东海徐公挽歌词》之后的一首诗,诗题为《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题下注“此《五君咏》中之一”,但未署作者名。全诗如下:

徐公真丈夫,不独文章伯。江南兵未解,主忧臣惨戚。公愿纾其难,苦求使上国。庶获一言伸,少息苞茅责。其君惊且叹,执手涕沾臆。谓言知尔晚,何此忠义激。天子叱在庭,诮让雷霆赫。公亦从容对,曾不渝神色。仁者必有勇,斯亦古遗直。书大略其小,我有《春秋》癖。所以此诗中,不言公翰墨。庶警事君心,勉旃希令德。[2]223

《全宋诗》卷188据武英殿聚珍版《元宪集》收录此诗,属之宋庠名下,实误。据王珪《宋元宪公庠神道碑》载,宋庠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辛丑,享年 71 岁[16]463-467,其生年应为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其时徐铉已去世四年,二人并无交集。《宋史》卷266《李至传》云:“至尝师徐铉,手写铉及其弟锴集,置于几案。又赋《五君咏》,为铉及李昉、石熙载、王祐、李穆作也。”[17]9178则《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乃李至所作《五君咏》之一。按,“五君咏”之题,最早为南朝宋颜延之所用,分咏“竹林七贤”中除山涛、王戎之外的五人,其诗载于《文选》卷21,其事见于《宋书》卷73《颜延之传》,后世多有拟作者。李至此组诗亦系模仿之作,分咏与其同时而年长者五人。

据《宋史·李至传》,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李至卒,享年55岁,其生年当为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李昉《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载,徐铉卒于淳化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时年76岁,则其生年当为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宋太宗皇帝实录》卷76和《宋史》卷265《李昉传》皆载李昉至道二年卒,时年72岁,则其生年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宋太宗皇帝实录》卷28和《宋史》卷263《石熙载传》皆记载石熙载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时年57岁,则其生年当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据《宋太宗皇帝实录》卷42,王祜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十一月,时年64岁,则其生年当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按,王祜之名,史料记载或写作“祐”,或写作“祜”。祝尚书考定为“祜”[18]。《宋史》卷263《李穆传》载李穆卒于太平兴国九年正月,时年57岁,则其生年亦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李至与徐铉的关系上面已经说明,他与其他四人亦当有很深的交往,这从其与李昉的关系即可看出。李至与李昉有《二李唱和集》。李昉在《二李唱和集序》中讲到:“端拱戊子岁春二月,予罢知政事,蒙恩授尚书右仆射。宗人天官侍郎顷岁自给事中参知政事,上章谢病,拜尚书礼部侍郎,旋改吏部侍郎,兼秘书监。南宫师长之任,官重而身闲;内府图书之司,地清而务简。朝谒之暇,颇得自适,而篇章和答,仅无虚日,缘情遣兴,何乐如之!贰卿,好古博雅之君子也,文章大手,名擅一时,睠我之情,于斯为厚,凡得一篇一咏,未尝不走家僮以示我。慵病之叟,颇蒙牵率,若抽之思,强以应命,所谓策疲兵而当大敌也。日往月来,遂盈箧笥。淳化辛卯岁九月,余再承纶綍之命,复登廊庙之位,自兹厥后,无暇唱酬。昨发箧视之,除蠹朽残缺之外,存者犹得一百二十三首,因编而录之。他人亦有和者,咸不取焉,目为《二李唱和集》。”[19]161-162“宗人”即指李至。从中可知,从端拱戊子岁即端拱元年(988)到淳化辛卯岁即淳化二年(991),李至与李昉“篇章和答,仅无虚日”,足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李至《五君咏》中咏李昉、石熙载、王祜、李穆者已不存。《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赖《徐公文集》得以保存,弥足珍贵。该诗所咏为徐铉开宝八年(975)自请使宋、面对宋太祖慷慨陈词事。徐铉,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二月由右散骑常侍改官为左散骑常侍,淳化二年(991)九月坐庐州尼道安之讼免官,出为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据诗题来判断,该诗当作于端拱元年至淳化二年之间,是时李至的身份为吏部侍郎兼秘书监。

那么,为什么李至的诗会被收入宋庠的文集中呢?这与现存的《元宪集》为辑本有关。王珪《宋元宪公庠神道碑》称宋庠有“文集合四十卷”,《宋史》卷284《宋庠传》亦谓宋庠有“别集四十卷”;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卷1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7则著录“《宋元宪集》四十四卷”,《宋史》卷208《艺文志八》亦著录《宋郊文集》44卷。宋庠曾“遗命子孙,不得以其文集流传”[20]981,故宋代大部分时间其文集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传抄的过程中卷数有所增加。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安州郡文学陈之强等始将宋庠、宋祁兄弟二集同时付梓[21]卷首《原序》。明代修《永乐大典》时,将《元宪集》收入。后原本散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录,“仍可得四十卷”,但“因内有青词乐语,不合文章正体,谨遵旨于刊本中删削不录,共存三十六卷”[21]卷首《目录》。

清初四库馆所辑《永乐大典》佚书约有五六百种,其中各书漏收、误收的情况多有出现。顾力仁论其原因云:“盖先天上‘大典’有诸般遗憾,再加之后天上馆臣草率将事,及高宗克期计限,暇不求备之人为怠忽,致使‘大典’辑本有诸多遗漏舛讹。”[22]318就《元宪集》来说,仅现存的《永乐大典》残卷中就漏辑了16 条,其中诗 3 篇,文 13 篇[23]4-11。而其误收的情况,清人劳格在《读书杂识》卷12中指出,文《赠太傅中书令寇准可谥忠愍制》为丁度作,《深州防御使驸马都尉钱景臻男忱可庄宅副使制》疑为王震作,诗《予自到岭外居岚瘴中未尝不以先死对治人人见其浩然若有所得者今岁在海外遇寒食因发家书想望松楸不能自理偶成此诗示儿子》为南宋李光《庄简集》卷2中诗,题作《居岭外遇寒食》。刘师培《〈元宪集〉书后》亦云:“《元宪集》采自大典,亦多误收之作,如卷2有《在海外遇寒食发家书偶成》诗(题系节引),有‘三过解泽流,六见槐花黄’句。元宪未尝谪海外,此误收者一也。卷20《深州防御使驸马都尉钱景臻男忱可庄宅副使制》作于神宗朝,时元宪已殁,此误收者二也。卷36《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铭》,《景文集》卷57亦有此题(惟‘翁’作‘公’,无‘铭’字),字句略同。据篇中‘嘉祐二年,予知益州’语,与景文事迹合,亦非元宪之笔,此误收者三也。若夫字句讹捝,篇必数见,《元宪集》然,《景文集》亦然(如卷八次江都诗,诗与题不符,乃并诗题而讹者)。惜无旧刊以正之。”[24]158现存《永乐大典》残卷中的宋庠佚诗《全宋诗》已收,《在海外遇寒食发家书偶成》也划归李光名下。由此可见,四库馆臣将李至《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辑入《元宪集》也就不足为怪了。

[1]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舒大刚.宋集珍本丛刊:第1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4.

[3]朱易安,等.全宋笔记:第1编第2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傅璇琮,等.五代史书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7]林宝.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M].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8]贾晋华,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五代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孟二冬.孟二冬文存: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曾枣庄,吴洪泽.宋代文学编年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3]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4]范学辉.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徐铉.徐公文集[M].《四部丛刊》本.

[16]王珪.华阳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祝尚书.王祜不名“祐”辨[J].中华文史论丛,1989(2).

[1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3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0]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1]宋庠.元宪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顾力仁.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23]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刘师培.刘师培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及第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天一阁藏六种明初文集序录
《郭汉城文集》简介
天一阁藏二十种元人文集序录
《朝野类要》入仕制度词汇考释
喜张沨及第
ABSTRACT
民主与科学文集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