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心理调适问题的探索——以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为例

2014-08-15 00:44邱丽颜
教育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河区中心心理

邱丽颜

(邱丽颜:广州市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广东广州510640 责任编辑:张海新)

一、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公布了一项调查,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006年,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还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变化太快应接不暇。为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新一轮的教育实践中,与此同时,各种教学理念、手段、方式层出不穷,轮番出场,教师看得眼花缭乱。对于新课改,教师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或接受或排斥或实践或创新,部分教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突出的现象是,教师害怕上公开课,慨叹不知道该怎样上课。其次,角色太多分身乏术。当代教师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同时扮演着众多的角色。在应对高额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因此教师往往集教育者、服务者、心理辅导者、受教育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发心理冲突。最后,长期枯燥单一的工作方式,封闭狭窄的活动空间,逐步削弱教师的抗压能力,而职业疲倦感则日益增强。

二、教师心理调适中心的设立与实践探索

广州市天河区原是城乡结合部,在经历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后,如今已成为国际化的中心城区。在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天河区教师也经受了各种文化的冲击,生活、工作压力陡升,各种心理问题纷沓而至。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下校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天河区教师的心理困惑和实际需要后,于2006年成立了“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服务教师心理工作的新格局。

第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开设各类心理减压课程。在教师众多困扰中,继续教育任务可以说是众矢之的,教师往往将日常工作的不满倾注到“继续教育”问题上来,工学矛盾、交通问题、实用性等等,继续教育俨然不堪重负。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在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各类心理减压课程,如 《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指引》、《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瑜伽》、《饮茶与生活》等课程。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操指引,还有身心健康调适,形式多样实用性强,这类课程成为了被“哄抢”的对象。

第二,以天河区教育心理课程班为基础,构建教育心理联盟。面对各种困惑,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将有志于心理教育探索的教师团结起来,开设天河区教育心理课程班,在此基础上构建“教育心理联盟”。课程班面向全区中小幼教师招生,形成以心理教师为主体、学校管理层为核心、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教育心理联盟以“学心理、用心理”为目标,以“助人自助共享教育幸福”为愿景。“天河区教育心理课程班”既是一个教育心理的学习共同体,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团体。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家进行理论学习引导,也有教师学员的体验示范。大家根据课程安排定期在一起学习,谈教育体会,交流教育心得,结合教育热点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将确定研讨项目,以项目进校园的形式推动区内教师“学心理用心理”的热潮。

第三,以民间团队为示范点,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关于教师心理调适有什么好方法?哪种心理调适方式最受欢迎?哪种形式最持久?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天河教师群体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推崇户外活动。2009年一群充满健康活力的教师自发成立“驿路天河”民间组织,以AA制的方式,开展徒步、摄影、观鸟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他们以活动为纽带,以网络为平台,凝聚了区内外众多的教师,目前在“驿路天河”网站注册的人数已超过五千人。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顺应教师的需求,开设了 《徒步摄影》课程,同时举行教育系统摄影大赛,让教师在掌握徒步摄影的技能后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学习交流和作品展示,我们看到了天河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户外活动中,在摄影作品交流中大家以自己的热情传递着“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

第四,以为必要的投入为保障,提供各类调适服务。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健康责任”为办学精神,既支撑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除了课程做精心设计之外,学校的后勤工作也充分体现服务意识,全部服务均免费提供。教师心理调适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家为教师提供面谈或电话咨询,在活动室配有按摩椅、跑步机等设备供教师课间及课后使用,此外,还聘请了专业按摩师为教师提供按摩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天河区教育信息化的魅力在服务于教师心理调适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在天河区教师继续教育网设有专栏,除了课程、活动等的展示外,还安装了“教师心理动态预警系统”,教师通过系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专家辅导。调适中心占地虽不大,活动空间有限,但是因地制宜,尽心的服务让教师感受家的温馨。

第五,以专家教授为后盾,确保服务的专业性。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保健、医学等众多学科,为保证服务的质量及专业性,教师心理调适中心将外聘的专家教授纳入到专家库中,与相关专家达成一定的协议,尽可能为天河区的教师提供各种指导,协助完成相关服务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了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的重要支援。专家教授除授课指导外,还不定期视察调适中心的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指明方向。

三、解决教师心理调适问题的深层思考

我们向到我校参加面授培训的教师派发了关于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工作的调查问卷,回收结果显示,教师对我校的教师心理调适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82.3%的教师参加过心理减压课程,86.2%的教师有意愿加入教育心理联盟,84.5%的教师关注“驿路天河”徒步摄影的相关活动,89.1%的教师希望调适中心能尽可能提供各类调适服务,78.7%的教师希望调适中心能送教上门进一步提高教师自我调适能力。教师的积极回应给了我们无比的动力,教师心理调适中心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将心理学的知识传授给教师,而且要为教师的心理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我们应对教师心理调适问题进行教育学和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一,解决教师心理调适问题的哲学思考。20世纪80年代,当我们还认为哲学是用于研究的深奥学问之时,哲学实践运动已在欧洲悄然兴起。许多人逐渐意识到,最初的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正在回归,人们可以用它对人生展开无限的探索。马可·奥勒留通过 《沉思录》告诉人们:“世上有什么能够指引我们的人生?有一个,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运用哲学实践解开日常生活难题对天河区教师来说是一项新鲜事物,教师心理调适中心有责任、有义务在掌握最新成果后,引导教师加以实践和运用。

第二,解决教师心理调适问题的教育学思考。教育学自诞生以来就与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照此推理,教师的心理调适问题应该在教育研究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事实却是令人失望的。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教育研究机构对教师心理甚至是儿童心理的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即使有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是以群体研究为主,少有对个体进行跟踪研究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教育制度设置的问题,心理学在基础教育中缺少地位,教师心理研究的课题没有纳入到行政管理的范畴,心理教学基本上被边缘化了。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步履维艰,既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找不到相应的课题作支撑,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现时工作的写照。

猜你喜欢
天河区中心心理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春天的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乡的橘子红了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心理感受
广州市天河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