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障碍与突破

2014-08-16 09:20张妮妮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城乡农业农村

张妮妮

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0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障碍与突破

张妮妮

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0

从和谐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城乡第二产业对接合作、城市第三产业向乡村延伸以及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分析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包括城乡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非农化配套措施与设施不完善、农村产业组织形式落后以及高素质人才匮乏;从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方面提出对策,以推动城乡产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融合;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重视工业、偏向城市”的产业政策,不仅利用“价格剪刀差”、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手段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还通过户籍制度等二元分割体制来限制城乡要素之间的双向流动,最终形成了城乡产业之间彼此孤立、自成一体、分割发展的格局,致使城乡产业发展失衡,经济差别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把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作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基础动力来着力推进。为此,相关学者围绕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特征、趋势、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3]。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促使信息、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地域空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渗透融合、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本文在阐述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形式基础之上,分析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并逐一进行破解,以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为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互动提供相关对策。

1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形式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发展过程,它由低到高分为城乡产业互补、城乡产业配套和城乡产业融合三个阶段,表现为城乡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4],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实践形式。

1.1 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农工贸产业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脱节,分散的农户向市场提供的是农业原料或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半成品,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因此,构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沟通城乡两个地域、联结三次产业的农工贸产业链,不仅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还实现了订单农业、加工制造业和流通商贸业的互补性融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有“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同契约型模式以及纵向一体化的农工商综合经营模式。

1.2 城乡第二产业对接合作

即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渗透,推动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仅能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对于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都大有裨益。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1)总部模式,即顺应产业链分工的新趋势,实施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生产基地向城市周边扩散”的双向迁移[5],就是将企业价值链中的管理决策、产品研发与设计、营销、采购等环节或部门迁往人才、技术、信息资源集中的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使其成为公司的总部,而将生产制造、组装等环节或部门迁往地价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城郊或农村,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深度组合。(2)产业转移模式,即通过整体或部分迁移的方式,把在城市中失去比较优势的衰退产业如装配制造业、仓储运输业向农村转移,为城市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提供充足的产业空间。(3)虚拟经营模式,即原本分散在农村的乡镇企业,通过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外包加工的方式进行经营发展,与城市第二产业形成良好的配套。

1.3 城市第三产业向乡村延伸

随着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许多企业如中国邮政、移动通讯等企业已开始在农村建立营销渠道,农业生产过程中收割、耕作等环节“服务外购”的频率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出现了专业服务队伍,如丧葬嫁娶一条龙服务、建筑装修施工队、专门的运输车队等,但总的来看,以教育培训、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为代表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的步伐仍较缓慢,乡村的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

1.4 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催生了农村新兴业态——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乡村居所、乡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为资源,将观光、娱乐、度假、学习、研究、参与集于一体的旅游活动[6]。目前,除传统的观光游之外,乡村旅游还发展出生态游、度假休闲游、饮食文化游、艺术鉴赏游等多种形式。

2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

2.1 城乡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治理方式,各地政府在竞相发展经济的同时,受经济指标、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压力,在产业规划与布局上缺乏战略眼光,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导致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形成了“城市工业与农业、乡村工业与农业 ”的双重二元格局。城乡产业在规划上不能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在空间布局上不能形成差异化的“坡度”,势必造成城乡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加深城乡发展的鸿沟。

2.2 农村有关配套措施与设施不完善

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的内容是指城乡产业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在土地、社保、就业、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分割的二元制度安排,使得农村、农业、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交易关系不平等,城乡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面临巨大的制度壁垒。此外,农村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流通体系不健全,专业性生产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发展缓慢,使得广大农村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乡村旅游业都缺乏良好的物质条件,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也有限。

2.3 农村产业组织形式落后

我国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生产以及下游的仓储、运输、粗加工和贸易较为集中,基本实现了规模生产,而中游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则多以单个农户或小型农业企业为单位。一方面,他们生产区域分散,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投入产出比较低,无法产生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不能对市场作出准确预期,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种弱质的、不稳定的组织形式与城乡产业对接合作所需的稳定性和整合程度都比较高的组织形态相矛盾,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急需新型组织形态与之匹配。

2.4 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

在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发展现代农业还是乡村旅游业,亦或是城乡二、三产业的对接合作,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我国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截至201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中小学以下的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1%。而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具有中专文凭的也占到60%;德国53%的农民接受过二三年的职业培训,我国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业劳动力不足全部农业劳动力的20%[7]。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限制了他们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能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急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3 破解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障碍的对策

3.1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城乡功能与空间价值最大化

发达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区域和城市的大空间范围内,产业发展只有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才能促进城市的要素集聚,并带动郊区、郊县和邻近区域的科学分工,从而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城郊之间的界限和落差[8]。现阶段,我国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城乡产业的发展定位,优化布局城乡产业的发展空间,根据城乡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分别在城市、规模化中心城镇、乡村各个圈层梯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如图1),引导和推动分散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城市向乡村转移的资本、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第二圈层即中心城镇的产业园或工业集中发展区内集中,形成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功能错位、空间集约、互惠共兴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图1 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圈层图

3.2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非农化配套措施与设施

要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努力破除限制城乡产业要素双向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具体而言,就是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支农投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划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增值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城乡社会保障关系转续机制,完善新农保政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培育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特别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实现物资流、人力流、资金流等在城乡产业间的正常循环流动。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形成城乡一体的交通、物流、通讯等公共设施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3.3 创新城乡产业组织形式

继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新“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组织运行机制,着力培育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鉴于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提供服务和加工增值的综合功能,特别是结合产业龙头企业在我国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作用不强、竞争力较差的现实状况,要在政策制定、财政补贴、贷款安排和技术转移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注重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协会、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专业行业性协会以及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9]。

3.4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提升农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尽快实现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工程,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和各行各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1]佟光霁,李存贵.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1(4):95-98

[2]郭振宗.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促进对策[J].理论学刊,2013(8):52-56

[3]徐志文,谢方.基于统筹视角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7):115

[4]刘晓玲.城乡统筹视角下产业一体化探析:基于湘潭城乡产业的调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11

[5]成德宁.我国城乡间产业的迁移与分工协调发展[J].经济学家,2011(8):44-49

[6]王兵.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64-65

[7]袁红兰.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及开发策略初探[J].农业教育,2010(6):183

[8]李程骅.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产业空间互融机制研究[J].学海,2011(6):45-47

[9]丁延武.统筹城乡背景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5):10-11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02

2014-09-1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皖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研究”(SK2014A39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城乡对接合作,建设美好乡村’路径研究”(SK2014A120);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皖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2013yyb33)。

张妮妮(1984-),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学。

F127

A

1673-2006(2014)11-0005-03

猜你喜欢
城乡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