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
——以宿州学院为例

2014-08-16 09:20井红波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宿州宿舍大学生

殷 瑾,周 婷,井红波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
——以宿州学院为例

殷 瑾,周 婷,井红波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对宿州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网络生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宿舍;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造成上网时间过长,进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对此,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质量的建议:一是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将网络变为学习工具;二是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长和上网场所;三是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引导大学生理性地使用网络;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

大学生;宿舍文化;网络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业余时间较为充足、时间支配较为自由的大学生来说,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和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树立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构建有益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97.4%;调查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进行处理。

1.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宿州学院全日制大学生为对象,随机选取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共6个学院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48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287名,占57.4 %,女生200名,占40%;大一新生175名,占35.93%,大二学生157名,占32.24%,大三学生155名,占31.83%。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二是调查学生样本的上网目的、上网时长、上网场所,三是调查学生的上网自控能力、上网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网目的

图1 上网目的分布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目的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表现为浏览信息(浏览新闻、QQ空间、朋友网、发微信等),占22.18%;使用QQ或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占17.04%;玩网络游戏,占14.37%;看影视或娱乐节目,占13.35%;网上购物,占11.29%;网上学习,占8.83%;其他占2.67%(图1)。这说明大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来到大学这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离开父母的约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降;特别是面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

2.2 上网时长

调查显示,每天在线累计时长超过5小时的有194人,占总人数的39.83%,其中,大一学生每天在线累计时长超过5小时的有62人,占大一学生人数的35.42%;大二学生每天在线累计时长超过5小时的有82人,占大二人数的52.23%;大三学生每天在线累计时长超过5小时的有50人,占大三人数的32.26%(图2)。这说明大一新生入学后宽松的生活状态与高中时紧张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区别,学习环境自由、学习氛围轻松,课余时间增多;但由于新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没有完全形成使用网络来打发业余时间的习惯。大二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对校园活动也渐渐失去了兴趣,部分学生开始逃课,已经开始上网打发业余时间。大三学生虽然已经完全熟悉了大学生活,但由于部分学生开始考研,部分学生开始实习,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有所减少。

2.3 上网场所

图3 学生上网场所情况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在宿舍内上网的占总样本的71.05%,在校外网吧上网的占总样本的16.84%,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的占总样本的7.39%,在家里(或其他地方)上网的占总样本的4.72%(图3)。这说明大学生上网场所主要是宿舍,而在校外的网吧、图书馆阅览室和家里上网的学生较少。但是,宿舍不是学生的校内网吧,它是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场所,如果有学生把宿舍当成网吧,不分昼夜、不分时段的上网,则会妨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生逃课去上网,而且一到网吧上网就是一整天,有的甚至通宵达旦。

2.4 上网自控能力

调查显示,当问及对上网的时间能否有效控制时,有67.15%的学生回答大体上能把握之中;有14.78%的学生回答不能自我控制;有9.45%的学生回答想控制时间,但一上网就忘记时间了;有8.62%的学生回答没有时间概念,顺其自然。这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渐趋理性,但自控能力相对不足。

2.5 上网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学习方面,有32.77%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没有影响,有67.3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影响,其中,有14%的学生认为有正面影响,35.42%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17.81%学生认为正负面影响都有,但都很小。在人际交往方面,有30.6%的学生认为上网有利于人际交往,43.6%的学生认为上网不利于人际交往,25.8%的同学认为上网对人际交往没有什么影响。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存在负面影响更大。

3 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质量的建议

调查显示,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宿舍为主要场所,部分学生上网时间过长、自控能力不强,上网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影响较为严重,是目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状态。为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需要从更新观念、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入手,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质量问题,以促进大学生文明、健康、理性上网。

3.1 由网络娱乐转变为网络学习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是来学习或查找资料,而是来消遣、娱乐和消磨时间。大学生这样的上网目的,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外,还主要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大把的时间无所事事有关。如何引导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引导。

首先,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和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期间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从而确定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沉迷。

其次,要增加以网络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站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动画图像处理竞赛、计算机语言编程竞赛和计算机系统应用维护等[2],以引导大学生有有目的性地学习网络知识,增强网

络学习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由网络娱乐转变为网络学习。

3.2 适当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长和上网场所

如今,发达的校园网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又为他们提供了较多的上网时间[3]。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上网的场所主要在宿舍,这会影响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的建立。另外,在宿舍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但也相互影响,如宿舍里有同学玩网络游戏,其他同学则会跟风也玩游戏。因此,建设良好有秩序的宿舍网络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网络生活质量势在必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首先,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使其做到学习、休闲、娱乐全面兼顾外,而且还要坚持用制度约束学生。学校宿舍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定学生的上网时间,如从晚上十一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关闭宿舍网络,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如果有学生在这个时间段确实需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可安排到自修室学习。其次,学校要加大宿舍网络使用的管理力度,组织宿舍管理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助理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通报批评、取消当年度评先评优的资格或取消当年度参加奖、助学金评选的资格等。通过这些管理措施,达到有效约束学生上网时长的目的。

3.3 促使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

学校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和心理讲座来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对他们进行情感疏导、情绪调节、性格塑造、意志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制网络的诱惑,达到网络使用的理性化。另一方面要重视特殊学生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失恋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关心他们的生活,转移他们的情感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自觉地避免因自卑和缺少理解、关心等原因而引起过度的、非理性的使用网络[4]。

3.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削弱网络影响

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着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并以社团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现实交往的快乐。另外,还可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学术讲座、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辩论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创设各种文化空间,如建立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性BBS、社团主页、师生个人风采主页、爱国教育影视主页或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网站”等。开展以网络为媒介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从“网络游荡”转移到校园网上,让他们在网络上接受教育,进而开展以校园网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校园网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4 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的喜欢和重视,即便是现在网络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仍旧是不可阻挡的。针对这一现象,首先,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其次,辅导员或班主任要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避免这类学生在网络上寻求精神慰藉。最后,作为学生,要正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奋斗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体验现实交往的乐趣;学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总而言之,辅导员或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并从网络中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信息,并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5]。

[1]林佩云.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9):69-72

[2]胡济林.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6):27-30

[3]赵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31):52-53

[4]张志松.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45-48

[5]马磊.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分析[J].安徽文学,2010(9):200-201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37

2014-09-15

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2012YKF17);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拓展训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推广”(2011yyb40)。

殷瑾(1983-),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0

A

1673-2006(2014)11-0125-03

猜你喜欢
宿州宿舍大学生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热得快炸了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大学生之歌
热得快炸了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