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诗学理论及其影响

2014-08-20 03:00吕艳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孔子影响

摘 要:孔子的诗学理论影响深远,重新认识并继承发扬孔子的诗学理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孔子 诗学理论 影响

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至圣先师孔子对诗更是情有独钟,他对诗的创作、诗的作用有着非常系统完备的论述。其观点影响甚至可以说左右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无论是处于百家争鸣丰富繁荣的时代,还是各种宗教盛行一时的朝代,孔子的儒家思想都因其博大精深、至臻至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精神食粮。无数的诗人骚客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包括孔子的诗学主张,创作出无限灿烂的中华诗歌瑰宝。尽管这些继承有创新也有偏离,有曲解也有误区,但孔子儒家思想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文化创作是不争的事实。诗,作为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更不例外。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点自己对孔子诗学主张的认识与理解。

一、不学诗 无以言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非常重视诗的教化功能。他认为诗能够帮助人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如“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诗,知识不够渊博,就不能作文章,言谈都不好。正所谓“腹有诗书语自华”。一个人的言谈代表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修养,良好的语言表现能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要素。孔子本人“诗”学修养非常高深。“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诗经》《书经》是上古文化的代表作,孔子讲话都离不开这些雅言。《诗经》更是率先垂范学习的内容之一,孔子以此对他的弟子谆谆教导。那么,学了诗又如何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有止僻防邪规于正之意。孔子说整理诗三百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句话,“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但人的思想需要规范。诗就能起到引导规范思想、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礼记》中《经篇》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通过学诗,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温柔敦厚”,真君子也。诗的教化作用是多么伟大呀!

孔子强调诗的社会政治作用,诗的教化功能。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就是艺术的联想以及感发。观,就是在诗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很多启发。群是可以合群,自己调整心境,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可以敬业乐群而不孤立。怨是指斥时弊,抒发牢骚。诗的作用多么丰富呀!诗可以启发想象,可以观察事物,可以融合群体,可以表达哀怨。近来事奉至亲,远来事奉国君,还可以认识和记忆许多动物植物的名称。朱熹《四书集注》:“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诗的艺术特征、审美取向、社会功用及审美表现的整体把握,强调了诗歌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力量和作用。同时,孔子又强调了诗的教化功能。因为古代没有专用的工具书,诗包涵了各种知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学诗,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孔子的诗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对中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诗歌最为辉煌的唐代,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初唐诗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王通就继承了孔子的诗学主张,他提出了“贯乎道”“济乎义”的美学原则,为唐朝后来的诗文革新开了先导。陈子昂则明确提出了恢复《风》《雅》和汉魏“风骨”传统,大力提倡“风雅”“兴寄”和“风骨”等创作原则,坚决反对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他认为诗歌应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陈子昂为唐代诗歌沿着健康道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尤其对李白、杜甫等中唐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兼有儒道侠三种思想,而以儒为基础。他主张诗应以《风》《雅》为准则,亲雅正,去雕琢。他担心以《诗经》《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反映现实、干预生活、讽上谕下这些优良传统的衰微,即“兴、观、群、怨”审美功能的衰微。

二、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非常注重诗的抒情性。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都有七情六欲,不能压抑在心里,要抒发出来。所以,“兴于诗”。透过诗,抒发人的情怀。那么,诗是如何抒发个人的情感呢?“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淫、伤”,均作过分、过度解,是说诗表达的快乐好恶悲伤的情感都很恰当,决不过分。过分就有伤于身心,有害于社会群体。这就是孔子关于诗抒情的原则,也可以说是诗的一种创作原则,要调和、中和,以符合中庸之道。不能偏激,不能过分,过度的乐与哀都是不可取的。

关于孔子对诗抒情作用的主张,历代诗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情为本,情是第一位要素。他所谓的“情”,是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真情,是指“系于政”的民情。他认为只有根植于这样的“情”中,才能创作出真正“尚质”“著诚”的诗歌来。北宋诗人梅尧臣提出“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观点。他认为诗人的情感只有在“因事”“因物”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抒发,诗歌批评现实的社会功用才能得以显现。在梅尧臣的观点中,更注重艺术美的表现。在“激情”和“兴通”的意蕴中,明显地揭示了作品的艺术形象在传递诗人情感、实现与欣赏者情感交流的审美功能。

三、文质彬彬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追求,注重内容与形式相协调,文采与内容相互观照。如:“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意即:孔子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孔子认为文艺创作要讲究技法,不能铺天盖地地写、画,要留有余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回味。此观点对后世刘勰的“余味”说、钟嵘的“滋味”说及司空图的“韵味”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再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质朴的内容,“文”是有文采的表现形式。质朴超过文采就变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死板。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才是君子。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内容与表现形式相适应的思想,强调了“质”与“文”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借子贡之口再次表达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皮之去毛也。意思是,如果文采就是质朴,质朴就是文采,那么虎、豹的皮便同于狗、羊的皮了。这里进一步表明了内容与文采相互观照的重要性,或者说更强调了文采的重要性。而文采之于内容表现,孔子又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刘宝楠《论语正义》注:“辞皆言事,而事自有实。不烦文艳以过于实。——辞多则史,少则不达。”可见,言辞文采要适当,多则繁复聱牙,少则穷淡寡味,无法以真情感人。应浅显、清新、流畅,准确无误。

孔子的诗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学习孔子的诗学理论,对我们继承和提高中华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愿有更多有志者投身其中,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蒋沛昌.论语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9.

[2]李泽厚.论语今读[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书店,1986.

[5]邹尊兴.唐宋诗学论稿[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梁]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M].湖南:岳麓书社,2004.

(吕艳波 黑龙江双鸭山 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155100)

猜你喜欢
孔子影响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孔子在哪儿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