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中的“百年大计”

2014-08-22 15:01李自然
艺海 2014年8期
关键词:湘剧唱段排练

李自然

彭俐侬老师离开我们已是三十年了。每当我站在学校那棵郁郁葱葱、宛如华盖的古樟树下,看着一群又一群的青少年学子,从四面八方向教学楼飞奔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彭老师的身影。她将自己对湘剧事业丰富的积累,精心的创作、无私的传授、殷切的期待,都付予了这所艺术的摇篮——湖南艺术学校。(现升格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我从1978年调来学校,一直与彭老师共事,最后几年的朝夕相处,她对我的教诲、帮助、提携及希望,使我终身受益,感受极深。

来学校任教时,她已是年过半百之人了,为了培养好湘剧事业的接班人,她不顾劳累,带领一班人,亲自到下面地、县去挑选人才。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地去寻找,她说:“这是百年大计,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湘剧已伤了元气,想要恢复,得从孩子们抓起。”她就是抱着这样一个宗旨,不顾身体不适,不顾旅途劳累,历时几个月,硬是从几千人里,层层挑选出了七十余名条件不错的同学们,组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湘剧人(艺校八四届毕业生),也就是现在活跃在湘剧舞台上的邵展凡、朱米、冯伏强、廖静红以及歌坛的黄红等优秀演员。

在教学上,她身体力行,精益求精。记得我刚来学校,对教学倍感陌生,心想,反正有彭老师,我跟着她就行了,没有一点压力感,谁知彭老师的一席话,使我深深触动。她说:“自然,你来校任教是我的意见(她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觉得你行。我们商量了,给你一个班,单独执教,好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不能依赖,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反正我们每一天都在一起。”听她这么一说,我虽感忐忑不安,但领导已经作了决定,我也就无话可说了。确实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彭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突然从演员转换到教员,角色的更换,带来了思想的波动和压力,但彭老师的一席话,使我吃了定心丸,从此沉下心来,潜心教学。

记得我任教的第一出戏,是与董武炎老师合作的《拔火棍》,彭老师首先就提示了,这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原封不动的排,一定要在加强杨排风主动请缨,上阵杀敌的巾帼英雄气概方面做文章,突出她的性格。过了两天,她又跟我说:“《拔火棍》准备加进去的唱词,我已经写好了,唱腔也设计好了,至于怎么排练你就自己去想吧。”这就是在后来的演出中,加进去的那段【北路二六】转【流水】的唱段,的确人物增色不少,音乐语汇也丰富多了,这段唱至今已保留了下来,并收集在湘剧旦行唱腔教材中,成为了旦行同学必学的剧目之一。又如:我们在排练《断桥》这一剧目时,彭老师也提示了她的想法和意见,为了准确把握白素贞的感情脉络,把她错综复杂的情感,通过那段【南路倒板】转【慢三眼】、【快走马】、【散板】的中心唱段表述出来,还是应该把原来删掉了的那两句唱词加进去。那就是“虽然是异类,我对你的情非浅,腹内还有你许门的香烟”。当时在演出中,因嫌过去冗长而省略了,现在既是教学,我们不能马虎对待,要保证它的完整性,后来在她的亲自指导下,我们重新作了感情的处理和造型调度的变化,使之更趋完整,成为湘剧科的经典教学剧目。从上述两出折子戏的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待艺术上,彭老师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即使是经常上演,并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她也从不马虎,严格要求。她认为这是对学生负责,对观众负责,更是对湘剧事业负责。

1983年,彭老师在连台本戏《二度梅》中,摘取其中彩的一段,将其改编为《陈杏元》,在湘剧科开排了。从剧本的编写、音乐唱腔的改革,舞美服装的设计以及整出戏的导演构思,无不倾注了彭老师的更多心血。可以说她是总导演兼总设计师,在排练过程中,除了必要的会议外,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投身在课堂上,在排练场,我也有幸从头至尾跟随她一起忙碌在此剧的创作中,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校排戏不同于剧团,不光要导,更重要的是要教。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一腔一句,模仿着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不但要求做到准确无误,还得向他们表述和解释清楚,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想而知,一堂课下来劳累的程度。记得在排到《杏元和番》这一折时,彭老师要我配合她设计一段陈杏元出使途中,坐车的舞蹈,她要打破以往在舞台上,用两面旗子代替车辇以及“走四门”的传统套路,来个全新的设想。后来我们采用了十个民女,配以水袖的运用、队形的变化、不同台步交替的更换等等多种艺术元素,将陈杏元拥簇在中间,配以优美唱段【南路导板】转【回龙】,再转【走马】,来烘托人物此时此地的复杂感情,在演出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所设计的这段唱腔也成为了久唱不衰的经典唱段,这出戏也成了八四届学生毕业演出的大戏。

那时,我们除了在学校正规的授课时间外,还有很多的实习演出任务,要下到地、县去演出,有一次正值我们在醴陵时,因换点地方太多,且一个点只演三、四场,频繁地更换演出场地和剧目,确实较劳累,就照顾老年教师在家休息,但彭老师不放心《陈杏元》的排练,第二天就来到了醴陵,白天参加排练,晚上照看和指导演出,有时还帮同学们化妆,与师生们共同生活,吃、住在一起。

《陈杏元》的排练,进入细排和响排时,她不幸生病了。有一天,我见她咳嗽得好难受,就跟她讲:“彭老师,你去看看病吧,咳得太厉害了。”她说:“冒关系,戏就快要排完了,一结束,我就去医院”。就这样,她一天一天地坚持着,且不知此时病魔已悄悄地找上了她,并大肆地吞噬着她虚弱的身体,直到实在撑不住了,她才住进了医院。记得她刚住在武警医院时,为了《陈杏元》的一个场景,当时我们有点不太理解和遇上了难题,我就和舞美设计黄海威老师(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一起去医院请教彭老师,在病房中,她不顾自己的安危,耐心细微地讲起了她的设想和要求,场景的变幻一定要烘托剧情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她要求舞台上不要出现昭君庙的实景,但要在悬崖峭壁之中出现了王昭君的石雕相,类似龙门石窟遗址似的,她说实景搬动不便,且时间上也不允许,不妨采用幻灯变景,天幕出现若隐若现的手法,又不妨碍演员的表演区,那样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确实,彭老师离不开戏,离不开学生;而我们也离不开她呀。这是我最后一次聆听她对艺术的见解,记得当时她还问了我一点关于《陈杏元》的排练及学生们的进度情况,并交待了我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在病中,她还念念不忘工作,不忘教学不忘学生,确实感人至深。

彭老师在学校时,就住在简陋的教职工宿舍,一日三餐在食堂,每周回家一次。星期一赶来学校上课,有时返校稍晚了一点,她怕耽误课时,连房间都不去就直奔教学楼。要知道我们的教学楼在山上,要登几十层阶梯才能上去,莫讲她当时已经年过半百,就连年轻人上去,都很费时费劲,彭老师总是走走停停,气喘吁吁,有时还开玩笑,说自己是在练气功,练腿劲。没有课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写字,最喜爱习画,喜欢画仕女图,各种姿态,各种服饰,各个朝代的仕女,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她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不喜欢背后议论人,有时对某一事物,某一个人有意见,她也不会在下面议论,要么她当面讲,要么就找适当的场合去提,她与大家都相处得很好。记得我刚来学校,她就提醒我,遇事要冷静对待,只认做事,少说多做,身体力行,就会受到关注。切记不要参与老一辈人之间的恩怨是非,以免影响团结。这是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遵循的做人准则。她既是我的师傅,又是入党介绍人,对我的关爱,至今铭记在心。她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平时喜欢手工编织,打打毛线,勾勾花,自己做做衣服什么的。生活很简朴,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住校时,也经常来我家吃上一餐便饭,腌白菜,炖湖藕是她的最爱。连我家七十多岁的婆婆,也经常讲,彭老师真的没有一点架子。她就是这么一个极其平凡而有着深厚艺术造诣的大家,确实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湘剧唱段排练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绵绵古道连天上
两个大忙人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一弯新月挂半天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